不拘一格做媒体
2010-09-17楠梓
楠梓
投资公司最为看中的是媒体的价值,而非媒体的表现形式,如电子杂志。中国媒体网络化的前景良好,但是形式需要转变。
——中盛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 苗兴东
电子杂志从2003年在中国市场兴起,在2005至2006年时达到投资高峰,全行业吸收了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今年电子杂志在资本市场表现沉寂,投资方普遍对电子杂志这种形式不看好。笔者特别针对本期专题,对中盛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苗兴东进行专访,请他站在投资方的角度谈一谈对电子杂志经营现状和发展的看法。
媒体的核心价值并非其表现形式
苗兴东表示,电子杂志这种将平面杂志复制到网络上的形式他并不看好,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对互联网有深刻的理解,互联网有其互动性、实时性、便捷性,而电子杂志这种需要下载浏览工具、又用杂志的阅读方式浏览网络的信息是错的,况且平面媒体的信息放在互联网上需要重新整理,所以苗兴东看待电子杂志这种模式的前景并不乐观。
苗兴东常阅读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财富》中文版的电子版本,她们完全摆脱报纸形式,以全新的互联网形式呈现,非常受读者欢迎,兼具其一贯的实时报道快速、内容有深度、评论独到并且具备互联网的媒体特性,最重要的是她保留了媒体的精髓——媒体本身的思想和受众群体对她们的依赖性。
面对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受众群体,平面媒体要想转型,不能简单地将平面媒体进行网络复制,而是在保持媒体专业性、媒体思想深度的前提下,继续维持媒体的专家群体,开发网络媒体形式,去黏住并拓展更多受众。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人们阅读信息不再只依靠平面杂志和网络,iPad大肆入市,以后阅读的形式还可能发生更大的变化。媒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思想和受众,无论以什么形式来报道,媒体的价值依然存在。这就好比一个有思想的人,她可以穿不同的服饰,说不同的话,但是这个人的影响力不会随表象变化而改变。
投资方最看中媒体的定位
投资方最看中的不是媒体的表现形式是否多元化,而是看中媒体的价值,看一个媒体给用户带来怎样的感受。目前,中盛投资尚未将资金注入任何一家电子杂志,但是对电子杂志一直很关注,自己也是iPad的发烧友,他以交通工具来举例说明电子杂志市场,“如今地铁已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如果你还想着如何改进自行车来使之作为出行主要工具显然不合时宜,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最快到达目的地,这个是便捷式交通发展的核心,杂志的核心定位亦同理。”
苗兴东表示,某些电子平台一味注重电子杂志本身的制作,而离互联网的媒体特性渐行渐远。苗兴东建议,“电子杂志从业者一是要对互联网特性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明确自身做电子杂志的目的,明确电子杂志的内涵及媒体的受众群体定位是什么,而非利用一些华而不实的网络表现形式来吸引投资者。”苗兴东补充道,“今后中国市场对于媒体网络化的前景非常看好,但媒体表现形式需要改进,不可强行将平面媒体形式复制到网络上。再者,媒体一定要明确‘我们是谁?‘谁读我们?‘我们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是新鲜快速的资讯,还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媒体特点在网络上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时尚类型的电子期刊找到苗兴东来谈合作,他会首先问这个媒体的受众是不是时尚人群?如果是这部分人群,他质疑创办人建立一个时尚网站达到互动便是更好的媒体形式,为什么一定要办电子杂志?没有明确的定位便没有明确的用户群体,广告主自然不明确投放广告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电子期刊很难赢得广告主青睐的原因。
“电子出版业”一词在市场上还略显陌生,而此时,电子杂志在资本市场经历了几轮失败先例以后遭遇降温,投资方纷纷退避三舍,普遍对其未来发展还持冷观望的态度。
苗兴东在采访的最后给电子杂志市场提了个醒,“一些西方媒体本身虽然是亏钱的,但是她被相当一部分群体看好,那么在投资方眼里,她是有价值的媒体。中国媒体的电子市场前景非常良好,但是形式有待改进,特别是电子杂志的负责人一定要打破期刊本身的思想桎梏,不应只考虑电子杂志本身的细节处理,而是反思受众对于这种形式的媒体本身是否接受,应该如何接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