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证检验

2010-09-15吴欣望梁爱云

统计与决策 2010年20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比重劳动者

吴欣望,高 劲,梁爱云

(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证检验

吴欣望,高 劲,梁爱云

(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文章借助中国数据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撑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判断,并发现现阶段实际工资的上升并不能扭转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态势,有必要采取其他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政策措施。

马克思;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工资;收入分配

0 引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对“剩余价值”下了定义,“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剩余价值体现为剩余产品或体现为所生产的商品中同无酬劳动物化成的相应部分”等等。马克思甚至认为,剩余价值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封建社会也存在,只要一部分剩余产品被看似等价的交换无偿地占有,就存在剩余价值。他特别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指出“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马克思还进一步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剩余价值:“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他还指出了相对剩余价值提高的必然趋势,“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①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人民出版社,2004年。

马克思不仅认为剩余价值率是上升的,而且还认为剩余价值率的上升最终会慢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速度。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马克思本人曾经尝试用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他曾用数据计算了1871年曼彻斯特棉纺工业和小麦种植业的剩余价值率,还用官方数据比较了封建时代罗马尼亚和工业化时期的英国的绝对剩余劳动生产。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他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有限。

后来的一些学者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的观点展开了实证研究。Glyn&Sutcliffe采用不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全部工资收入数据,得出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剩余价值率下降的结论。Weisskopf和Wolff对美国二战后数据分析也表明,剩余价值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根据这些发现,Blaug认为,马克思剩余价值率上升的预测被实证结果否定了。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对相对贫困的预测也被20世纪工资占国民收入份额的上升趋势所否定了,因为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会伴随着劳动者相对工资份额的下降,并导致劳动者的相对贫困。

Moseley则认为他们数据选择并不准确,从而导致了不准确的结论,一旦克服数据选择上的错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上升的理论依然经受得住实证检验。布洛克和亚费也对Glyn&Sutcliffe的研究提出了类似的批评。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上升的原因在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商品价格下降,使工人生活成本从而工资下降。工人的劳动时间中,为自己劳动的时间更短了,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更长了。因此,导致剩余价值率上升。因此,马克思剩余价值率上升的推动力之一就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上升。

不过,在短期内,可能会存在一些抑制剩余价值率的上升的因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实际工资。虽然马克思认为,从长期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实际工资的相对份额下降,但一些因素会使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一个对实际工资上升有正面影响的因素是工人最起码的教育和健康水平。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3节,人民出版社,2004年。必要价值中包括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费用大幅度提高了,这说明马克思的理论同样能解释实际工资的上升。Mosley也辩解说,马克思从来没有否认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工资可能会上升,马克思甚至指出,不同年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受到当代的道德标准和对工人最低水平的教育、素质等因素影响,因此,不同年代的实际工资是不一样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实际工资上升,就会使剩余价值率趋于下降。

因此,从马克思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某段时期内,如果实际工资上升导致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幅度超过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导致剩余价值率上升的幅度,那么,短期内剩余价值率是会下降的。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率上升的论断是根据当时原始资本主义的特征做出的。他的论点实质上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剩余价值率上升的幅度超过其他起反作用力的因素导致的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幅度时,剩余价值率就会上升。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学者如约翰·斯特拉彻曾根据“实际工资渐增的这一事实”,否定剩余价值率上升趋势。

马克思的理论是长期理论,可能这一理论所使用的时期是如此之长,以至于目前可以获得的数据都太短,而不足以对他的一些命题进行检验,例如“剩余价值率是否会在长期上升”和“一般利润率会在长期下降”。但是,使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研究工具,即便只可以获得相对短期的数据,我们依然可以检验以下命题:

本文将检验与马克思剩余价值率理论有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假设下,实际工资的上涨对剩余价值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剩余价值率公式m/v,实际工资上升会导致剩余价值率下降。本文要检验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实际工资不变的假设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否会导致剩余价值率提高?如果对该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就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即便在短期内没有导致实际工资变动,但是,每个劳动者支配更多资本所带来的额外利润,依然使得剩余价值率上升了。用公式表示就是:m/v中的分子上升导致剩余价值率上升,而不是分母下降导致剩余价值率上升。

可见,本文并不关注剩余价值率本身是提高还是下降了。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判断剩余价值率本身是在上升还是下降与判断资本有机构成和实际工资对剩余价值率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使用长期数据来判断;对于后一个问题,则可以使用相对短期的数据来检验。

1 指标和模型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中国1995~2007年的各省数据。使用中国数据来检验剩余价值规律,会遭遇的第一个质疑可能是这样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来的,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不适合用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来分析。事实上,马克思自己本身也没有将“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他曾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着剩余劳动,体现为政府税收和资本等非劳动要素的报酬。这些剩余劳动及其所对应的剩余价值的存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的。因此,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正如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一样,是个中性概念,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的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的区别则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税收最终用之于民,而不是服务少数大资本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资本收入只是起补充作用,按劳分配依然是主体。鉴于上述理由,依然可以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数据来检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主要采用的指标是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实际工资水平。在前两个指标的构造上,综合借鉴了Gilman(1957) 、Glyn&Sutcliffe(1972)和 wolff(1979,1986)年的方法,不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概念,用工资衡量可变资本,用物质资本投资额衡量固定资本,用社会总产值减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衡量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构造出直接用于计量分析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等指标。资本有机构成(c/v)用当年资本形成总额除以当年劳动者报酬;剩余价值率(e)用当年营业盈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实际工资水平用名义工资指数除以消费者物价指数得到。图1给出了各变量的简单统计描述。2002年之后剩余价值率大幅上升,资本有机构成大幅下降,实际工资只有小幅波动。

我们采用假设各省影响具有随机性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了剩余价值率、实际工资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报告在表2中。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因是豪斯曼检验没有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没有拒绝原假设。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出现协整关系。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实际工资水平的平方项。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与理论更一致。从马克思理论出发,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前提下,实际工资上升会导致剩余价值率下降,但是,短期内,如果实际工资上升是由于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有了大的提高所导致的,而资本家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中所获得的利润超过了实际工资上升的幅度,那么,实际工资上升就可能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因此,实际工资与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模型中引入实际工资的平方项,可以更好地对实际工资与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在模型中引入实际工资水平平方项的理由之二是出于统计性质的考虑,新模型中平方项的系数是高度显著的,模型解释力度也提高了。

表1显示,模型整体性显著。在5%水平下各解释变量都显著地影响着剩余价值率。

资本有机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是二次的。在实际工资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时,它的上升会导致剩余价值率上升,但是,在经过2.57的拐点水平之后,它的上升会导致剩余价值率下降。2007年资本有机构成水平为1.32。目前处于远远低于拐点水平的阶段。从图1可以看出,2001年后,资本有机构成经历了上升,因此,它的上升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导致剩余价值率继续上升。从图1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已经趋向放慢,因此,很可能拐点水平只是一种无穷逼近的极限状态。如果这样得话,那么,就意味着,在实际工资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短期和长期都能够使得剩余价值率提高。这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导致剩余价值率提高的命题一致。

表1 回归结果

实际工资水平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也是二次的,当实际工资水平比较低时,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剩余价值率会下降;当实际工资水平达到一定的高水平时,它的上升会导致剩余价值率也上升。我们可以计算出拐点处的实际工资水平是1.04。我国2007年的实际工资水平是1.15,处在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使剩余价值率上升的阶段。对此,我们的解释是,随着人力资本的上升,实际工资也上升了,但是,从每个劳动者身上获得的剩余价值以更大幅度在上升。从而,剩余价值率随着实际工资增加而上升了。这其实是在更严格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的观点:即便是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也改变不了剩余价值率的上升趋势。

2 进一步分析

本文结论显示,马克思剩余价值率理论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剩余价值率提高”的结论在实际工资不变的前提下成立。它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使得单位劳动者支配更多资本,从而给资本家带来了额外的利润;本文结论还显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前提下,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对剩余价值率的下降影响只是在实际工资水平比较低的时候才存在。当实际工资到达一定水平后,工资的增长使剩余价值率上升。这在更严格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必然上升的论断。

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资本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的趋势(如表3所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已经不足40%,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央高度注意到这一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从国民收入统计的角度看,劳动收入比重和本文所采用的剩余价值率之间几乎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净的国民收入分为三大块: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假定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不变,那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然导致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比下降。而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比,正是本文采用的剩余价值率指标。可见,中央决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政府意识到市场经济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之后,采取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科学举措。

要实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然会面临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占多大才算合适呢?这是一个如何选择政策目标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今天,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都在60%以上,假定政府税收收入比重为15%,折旧率为5%,那么,资本占总收入的比重则为20%。这样折算出来的剩余价值率在33%之下。因此,如果我们要达到经合国家的最低水平,就需要将资本收入-劳动收入的比重定在33%左右。我国目前剩余价值率的实际水平为79%,几乎要下降一半多,才能达到这一目标水平。

实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在确定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后,又该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呢?这是一个如何选择政策实施路径的问题。路径之一是适当控制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态势。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投资上,鼓励劳动密集型或者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有助于实现“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的政策目标。路径之二是,提高各种专业性的工会组织在工资谈判中的作用,从而使人力资本投资为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回报。本文结果表明,即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和劳动技能来提高实际工资,但是,劳动收入份额依然会下降。因此,从政策制定来讲,仅靠对劳动者教育的投资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其他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历史经验表明,工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中起了积极作用,它提高了劳动者相对于资方的谈判能力。中国的工会组织也开始重视在工资谈判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全国总工会强调要全面推进工资的集体协商制度。③全国总工会强调: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新华网,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7/03/5567801.html,2010年7月3日。

3 总结

本文借助中国数据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撑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判断,同时检验了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对剩余价值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即便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工资的上升也会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上升。我们的解释是人力资本增加在导致实际工资上升的同时,剩余价值上升的幅度更大。因此,我们在更严格的意义上支持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率上升的论断。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在扩大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对模型设定进行完善。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高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9,(2).

[3]罗伯特·布伦纳.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Blaug,Mark.A Methodological Appraisal of Marxian Economics in Blaug,Economic Theories:True or False?[M].Northampt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0.

[5]Cockshott,Paul.Allin Cottrell,Greg Michael-son.Testing Marx:Some New Results from UK,Data[J].Capital&Class,1995,(5).

[6]D.Laibman.Okishio and His Critics:Historical Cost Versus Replacement Cost[J].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1999,(17).

[7]Glyn,Sutcliffe.British Capitalism,Workers and the Profits Squeeze with Robert B Sutcliffe[J].Penguin,1972,(2).

[8]Joseph Gillman.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M].London:Dennis Dobson,1957.

[9]Moseley,Fred.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in the Postwar U.S.E-conomy:A Critique of Weisskopf's Estimate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9.

[10]Moseley,Fred.The Rate of Surplus-Value,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and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in the U.S.E-conomy:A Critique and Update of Wolff's Estimates[J].American Review,1988,78.

[11]Minqi Li.Capitalism with Zero Profit Rate?Limits to Growth and the Law of the Tendency for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EB/OL].E-book:http://www.cisc.ie/documents/00024ciscwp.pdf,2006.

[12]Thomas E.Weisskopf.Marxian Crisis Theory and the Rate of Profit in the Postwar U.S.Economy[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3).

[13]Thomas E.Weisskopf.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in the Postwar US Economy:a Response to Mosley’s Critiqu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9).

[14]Wolff,Edward N.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and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in the US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

(责任编辑/浩 天)

F014.39

A

1002-6487(2010)20-0127-03

吴欣望(1974-),女,湖北京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比重劳动者
劳动者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征及结构性因素分析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