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2010-09-15尹文静王礼力

统计与决策 2010年20期
关键词:支农科技农业

尹文静,王礼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尹文静,王礼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文章从时间序列角度(1978~2008)对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的整体情况和结构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较为有益的结论,并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从结构角度考察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根据分析,得出三点推论:①我国的农村公共支出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推论②我国广大农村在科技基础上存在很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在现阶段,农业科技费用占的比例比中西部农村要高,但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支出比例较低。推论③农村发展性投资(支农支出、农业科技投资)在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边际效用降低,如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会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不利。

农村公共投资;VAR;变动趋势;经济增长;贡献

0 引言

“公共投资”从制度经济学意义上是指政府或社会机构站在国民经济整体形式立场上,对财税收入或者其他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西方经济学倡导的是价值规律,利益决定社会产业走向和资源的再分配,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转轨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Fan et al.在其《不发达国家的改革、投资与财富》一文中明确提出,农村公共投资对于扶贫、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1]之所以农村公共投资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是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下,大量的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都随着市场导向流向了高回报率、高利润的产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原因,导致了农业利润率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势必导致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收入低,不能够有足够的货币来购买商品,货币的乘数效应在农村体现的最弱。长此以往,农村居民享受不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引起社会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变动趋势研究,剖析其规律,才能有助于合理的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

1 阶段内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分析

按照严格的农村公共支出定义:政府或社会机构对社会投放的、无盈利目的的、支持社会公共设施、教育、医疗、交通等建设的投入。长期以来,国情决定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成为农村公共支出的主体,而社会机构支出占比很小,加之数据的可获得性因素,决定采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上的披露的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数据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额为150.66亿元,截止2008年,境内农村公共支出为5955.5亿元,翻了近40番,年平均增长率为13.17%,基本与阶段内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致。具体的发展趋势可用图1表示,从整体上来看,呈一个二次函数形式上升。为了简单的对此图进行描述,以1978年为1,以此类推,形成时间序列,进行二次函数拟合,得到。在1999年之前,一致保持持续上升势头,但在1999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从1998年起始规定“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以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减少;统计性描述结果为:均值=886.78,标准差=1034.10,偏度=1.757,具有明显的右偏性,反映了在“十五”发展计划之后,农村公共投资大幅增加。

图2 一阶差分后的X序列

可以看出 AR(1)运行结果不良,为此选用 ARMA(P,q)的估计选择,MA为回推技术,常见于非线性回归模型中,有能克服模型精确度过低的特点。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ΔXt进行预测:发现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支出增长速度稳定在13.9%左右,并保持在这个水平,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维持。本文认为:这可能只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绝对趋势,因为农村公共投资极具 “外部性”,周应恒等通过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尤其是农村道路、通讯、水利事业的发展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这说明公共投资不仅仅起到了生产资料投资的补充作用,也起到了激发作用。推论1:我国的农村公共支出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速度保持稳定,这是由内在的经济潜力所决定的,但在实际运行的财政政策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围绕这个定值进行调整。

2 我国农业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动趋势

农村公共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支出费用、农业救济以及其他。在2006年以前,支农支出比例过高,而其他投入比例过低。以2006年为例,支农支出占总支出为67%,基本建设支出为16%,科技经费占比1%。我国大多数农村长期处在贫困状态,自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加之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建设比较落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现有经济、科技条件下能不能容纳的多余劳动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条件所致,国家大量的财政投入大半用于支持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活动,但是具有强拉动能力的基本建设和科技上投入比重较少。并且也有大量学者认为,目前在农民心中“官本位”和“形象工程”也导致了农民对农村公共支出表现的激情不高。张林秀等通过研究表明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是农村公共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是因为村干部通常会游说本村在县或乡政府当干部的人,通过争取项目等形式对本村进行照顾,而且在外面工作的干部对本村的情况比较熟悉,也更愿意将一些来自上级的公共投资项目放在自己村里以方便项目实施。[3]所以出现了在某些地区某些年份上述4项指标中有2项占比突然过高,大量具有浪费性的形象工程在广大农村拔地而起,导致了国家财政大量的浪费。但2006年后,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对实现新农村的意义,以2008年为例,用于农业的总体投资额较2006年翻了一倍,增加部分少量增加于支农支出,建设和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后两者比例逐渐提高。支农支出占总支出为37.94%,基本建设支出为40.45%,科技经费占比1.9%。

为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有所认识,特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关运算,得到表1的比例表。支农支出比例从1978年的0.5107上升到2006年的0.6812,支农投入的加大意味着农村需要得到的支持越多,在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地缘结构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虽然政府对农村支持力度加强,却不能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状况;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投资占比经历了1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进入了改革开放后2年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体系的建设,担任着工业化进程主体任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比,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呈下滑趋势,经有关资料统计,在1981~1990期间不足21亿。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一部分农民收入得到提高,随着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他们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投资到工业、建筑业,促使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三项支出费用严重不足,1978~1997年10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活动的投入总体规模增幅缓慢。到1998年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大力强化农业增产增效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投资项目才有了一个台阶性的跨越式发展。但1998年后,从绝对值规模上来看,近10年仅仅增长了40亿元,如果考虑CPI因素,绝对值是处于下降状态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科技投入所占农村公共投资比例相对较高,在1%左右,但以后持续下降。本文认为:农业科技支出费用比例下降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其本身增长速度慢,而在于在倡导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最实际的事情是实现国计民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住环境水平的国策是正确的。另外科技投入在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前者基础条件好,投入的边际产出大,但是后者底子薄,即使现阶段接受了大量的投资,也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预定的效果。

推论2:我国广大农村在科技基础上存在很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在现阶段,农业科技费用占的比例比中西部农村要高,但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支出比例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投入的边际效率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稳定百姓生活的举措。

3 农业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度

3.1 数据符号的确定及VAR模型的建立

农业公共支出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简单的归纳为2类,一类是保障国际民生的保障性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救济,一类是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展性投资---科技支出和支农支出,其中支农支出属于基础性投资,比重较大。我国学者针对农村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测度已有相关研究,王洪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但其由于数据数目限制,只能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多样本分析,并且研究对象也只是河南一个地区,结论不具有代表意义。故本文采取较长的30年时间序列(1978~2008),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农村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考虑到支出结构的影响,对因素进行拆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选取的指标有上文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支出费用以及历年GDP增长率代号为:

计量经济中变动率、增长率指标通常在一阶差分后得以平稳。上述5项指标已有众多学者通过GRANGER检验得到均为平稳序列的结论,本文不再累赘,重复验证。下面直接建立VAR模型。

为了考虑3项农村公共支出指标的贡献,构建3维的VAR模型。为了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我们用模型滞后结构确定准则进行筛选,

那么得到VEC方程模型,滞后期全部选择2,即建立VAR(2)。模型方程如下:

R-squared=94.18%,拟合度良好。且所有单位根位于单位圆内,模型结构稳定,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并且从图4可以看出,有4个点接近圆环但并未超出,说明在模型稳定的前提下,解释效率很高。

3.2 脉冲响应结果

高铁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的系数是难于解释的,在分析VAR模型时,我们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随机扰动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5]依据上述理论,给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支出费用三项指标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图5)。这样就可以将线性回归中的随机扰动项(白噪声)如何在变量中传递描述的很清楚。图中横坐标为时间长度,纵坐标为收到冲击后的反应单位,图中蓝线为反应序列,红线为±2S.E.,之间为偏离带。

图5下三图则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程度以后,农业已经全面实现机械化、技术化,这时候所需要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投资可适当缩减,另外农民消费性投资加大,农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需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农民的低消费率状况将会得到大幅缓解,并具有持续效应。 推论3:农村发展性投资(支农支出、农业科技投资)在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边际效用降低,如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会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不利,本文所做的研究前提是支出利用效率在一个恒数的前提下(经济技术效率稳定)。在经过长期的正确发展过程后,发展性投资将会减少,而消费需求性投资(基建投资)需要量大幅增加并趋于正向稳定状态。

4 总结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资源有限,加之长期处在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模式下,农村建设落后。目前公共产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配不仅存在数量上的不公平,还存在着农村公共投资大量用于弥补先期建设投入不足的项目上的特性。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但目前的这种稳定是与城市公共投资相对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利用公共投资的能力较强,规范也逐渐趋于正规。农村所存在的“智猪博弈”,大量的“官本位”和“形象工程”事件导致农民不愿意正视公共投资的作用,投入-产出效率极其低下,从而导致了投资相对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应在广大农村落实相关机制,保证投入资金的合法使用,重塑农民信心。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给模式。【6】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发展性投资(支农支出、农业科技投资)在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如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边际效用降低。应成立专门的部门----金融融资平台,来管理所划拨的资金,防止权责不明。另外,如果想降低农业公共投资的比重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真正的富裕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策的频繁性调整,以适应这个变动过程。

[1]Fan,Shenggen,Zhang,Linxiu,Zhang,xiaobao.Reforms,Investment,and Povety in Rural China[J].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52(2).

[2]周应恒,杨美丽,王图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

[3]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Scott Rozelled,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

[4]王洪庆.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财贸研究,2007,(1).

[5]邸晶鑫.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9).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聂火云,黄大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8,(5).

(责任编辑/浩 天)

F224.9

A

1002-6487(2010)20-0110-04

尹文静(1982-),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支农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科技在线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科技在线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