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冬季两项队员射击思维干预的设计与运用

2010-09-15滨,朱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冬季两项性知识射击

黄 滨,朱 泳

中国冬季两项队员射击思维干预的设计与运用

黄 滨,朱 泳

为优化中国冬季两项高水平运动员射击表现,设计并运用心象训练干预法变式和重组运动员射击思维并规范其行为,提高其对射击环节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和调控能力。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命中率和适应参赛心率能力提高,瞄时、瞄道长和瞄准点偏移显著降低,着弹点散布趋于集中,运枪路线简练直接。认为导致冬季两项高水平运动员射击环节中某些特定参赛情景的不当情绪和行为的不匹配思维,是影响其射击结果的首要原因;心象训练以思维的变式、重组和定式为核心,优化运动员对程序参赛的应答,是有效发掘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潜力的干预方法。

冬季两项;射击;思维

在冬季两项由高速滑行动态迅速转化为稳定射击静态的过程中,运动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克服大负荷刺激的影响去实现较高命中率[1-5]。动静转换中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心理和环境所构成的动态性系统对射击的速度和准确率起着决定性影响,运动员对此系统各个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主动调控将会提升整个系统表现,提高射击成绩。而运动思维就是结合射击过程中认知内外环境和形成对策的纽带,应通过优化运动员的思维来有效提高其射击表现。本研究以我国冬季两项优秀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动静转换下射击过程的动态行为特征和系统化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与之相符合的程序化对策性知识体系,设计并应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手段,使运动员能够正确认知射击过程的不同情景,定式正确思维,优化射击程序行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WCL,女,1983年生,现役冬季两项国家队员,滑行能力强,射击速度中等,射击命中率较低(见表1),卧射尤为薄弱。其心智特点是接受能力和意志力较强,但情绪波动较大,较易受内外环境变化影响。

表1 2006—2009冬奥赛季本研究试验对象射击命中率统计

1.2 研究工具及测试

采用POLAR S725型心率腕表,分别于2009年6月3、6日和9月28、29、30日国家队正常训练的模拟竞赛中采集进入靶场心率、立姿首发射击心率和卧姿首发射击心率。

采用SCATT公司射击训练系统,分别于2009年7月6日和8月21日训练中测试被试卧射的命中率、瞄时和瞄道长等射击指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连116029。

1.3 心理干预训练

1.3.1 训练内容设计 多次讨论和分析后制定《冬季两项运动员“两快一准”程序化对策性知识体系》(以下称《知识体系》)。将参赛全过程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3个阶段,共59个具体情景和211个心理、生理和技战术相互影响点。其中,与射击环节直接相关的具体情景20个,影响点96个(见表2)。

表2 我国冬季两项运动员参赛射击环节情景及影响点节选表(节选自《冬季两项运动员“两快一准”程序化对策性知识体系》)

本研究中“程序化对策性知识体系”,是指为了能够形成运动员在程序参赛所有情景和影响点中的正确、良好和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而根据运动员个人特点所设计的思维优化内容的总和。而其中运动员可能产生不匹配应答的特定情景和影响点的对策知识,就是其原有的对策性知识中需提高的内容。

1.3.2 训练实施 为实现运动员对策性知识体系优化而设计的干预途径为“心象训练”,就是以提高对象认知情景和影响点的能力为基础,使对象在自我思维中建立情景,确定情景中的每一个点(影响点),线(影响点之间的联系)和面(情景系统关系的集合),去体验影响点影响作用,体验应答的匹配。通过反复地再认识和分析,归纳点、线、面中存在的问题,变更原先已定式的不匹配的思维方式、思维内容和思维程序,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最终使运动员重组其正确思维,达到优化决策,高效化地应对各种情景和情景间的转换。

本研究通过把握设计、调整认知、规范行为和自我心象4个阶段实施心象训练技术干预。

2009年2月至4月,准确掌握WCL在射击过程中的主要思维和情绪反应。根据《知识体系》影响点要求找出不匹配的不良情绪、认知和行为。根据其个性设计特定情景、特定影响点下正确、积极的思维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策略内容。

4月至5月,引导其按步骤地回忆叙述射击情景和影响点的思维内容,及时给予鼓励或纠正,逐渐将相应程序化对策性知识固化到其大脑中,并特别注重使其适应情景间的转换。

6月至7月,使其深入把握冬季两项运动的心理、生理、技战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完善对各个情景和影响点的自我认知调整的要求,加深对可能遇到情景所匹配的对策性知识的认识;能够初步掌握自我调控方法,自我规范心理反应内容,自我规范训练及比赛行为。

7月至11月,使其能把每个影响点都回忆成一个清晰的心象,把握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日常生活训练和竞赛射击环节等方面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使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始终保持适度的愉悦和自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干预前后期的心率、瞄时和瞄道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心象干预前后期的心率、瞄时和瞄道长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后的情绪、认知和思维调控变化

由表3可知,心象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射击环节的情绪、认知和自我调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表3 心象干预前后射击环节的情绪、认知和思维调控情况比较(节选并整理自与WCL交流信件)

干预前调查中发现,WCL具有情绪与竞赛情景不匹配,对自我身心状态变化认知不足和监控不力等现象。比如,情绪方面,在竞赛射击环节中表现出急躁、沮丧和较轻的愤怒等状态,且不能够对自我情绪状态进行自觉地良好感知。认知方面,仅能认知参赛情景中部分影响点结果,对最重要的射击环节表述“头脑空白”;能感知射击心率存在,但不能认识射击心率的机理,不能解决遭遇到的困惑。思维调控方面,反馈自己是“用身体去练”,倾注思维的成分较少;缺乏积极主动地认知和调控的意识;为保证射击稳定,希望通过主动降低强度来降低心率。

WCL思维中对策性知识与应对情景的不匹配,是形成上述若干现象的核心原因。这造成她对射击环节“快”与“准”的认知迷惑、由此而产生消极情绪,使她不能较好地应对射击过程中生理、心理、技术和环境变化,进而影响她射击表现和水平提高。因此,在干预内容的设计上,我们着眼使WCL能清晰地理解射击过程中生理、心理、技术运用和环境变化的彼此影响和联系,从而建立对冬季两项射击“快”与“准”要求的正确认知。

干预后,WCL能正确感知自己情绪并调适,表现出与竞赛要求相匹配的自信、愉快和欣慰的情绪状态;认知到完成射击的技术细节和心理变化细节;主动地认知自己所处的情景,较好地运用匹配知识去调节自我表现,“安慰自己”和“控制自己”。这充分说明,她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对策性知识体系,思维过程也侧重于对自我身心的正确认知、评价和策略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2 干预前后射击时心率变化

由表4可知,WCL心象干预后进入射击区、立姿首发和卧姿首发的射击心率均提高很大,且均与心象干预前差异非常显著(P<0.01)。

对参赛心率作用的认知缺失,应该是WCL不能实现高心率下稳定射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运动员因射击的稳定要求,会主动降低进入射击区滑行负荷,以降低射击心率至130~150次/min;但实际竞赛中,心率会因参赛应激而提高,甚至高达180次/min左右,正如WCL所述“训练与比赛具有心率差,看来我比赛中适应不了这种心率”。

干预中通过对参赛心率形成机制的认知,结合竞赛情景模拟训练,WCL逐步形成“我能适应和驾驭更高心率的射击”的匹配思维和行为能力。对射击调息形成正确认知后,在思维上强调“要比比赛时心率还高的情况下射击”,逐步达到“我觉得比以前的控制能力好多了”,其训练中实际测试数据也表明能够实现接近170~180次/min心率的状态下进入靶场,正常完成射击。

表4 心象干预前后射击时心率比较(T检验)

2.3 干预前后设计表现变化

心象干预前期WCL的射击散布区域较大,并存在远弹;而在后期,散布趋于集中,未出现远弹(见图1)。

图1 心象干预前后期卧射散布

心象干预前期WCL瞄准点偏移较严重,每发瞄准未能明显向中线集中,第5发运枪过程中瞄准点已经超出规定范围;而在后期,瞄准点偏移能够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每发瞄准向中线集中点清晰(见图2)。

图2 心象干预前后期卧射瞄准点偏移

心象干预前期WCL每发射击都是尽可能实现标准的由垂直下方向上方的运枪,说明她射击瞄准时注意偏重于内部动作,这种刻意完美,既增加了瞄准注意负担,又延长了击发时间。而干预后期,运枪路线不再拘谨,能够迅速、果断地把握射击瞬间。同时,干预前期,每发射击后的填弹动作都造成瞄准轨迹的明显回振,这既增加了瞄时和瞄道长,又对瞄准形成明显的干扰;而干预后期,填弹动作控制较好,不再对瞄准轨迹形成明显影响。对照心象干预前后运枪表现来看,WCL能够较好地认知和控制上述射击行为动作细节,消除不良行为对射击的干扰。

调意伴随预压、运枪、瞄准和射击这4个环节。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从外部环境来看,应该是从靶板和枪械指向的较大范围向当前靶子和准星狭小范围转变,从内部环境来看,则是关注转体、呼吸和姿势、手指触觉等较大范围到屏气固定后和扣响瞬间的狭小范围转变;认知对象则是从上一发的击发效果向当前射击技术动作完成,再向枪、人、靶“合一”状态的转变;而思维的内容则是从告诉自己不要关注上一发射击的结果向是否已经达到调姿、调息、调意,再向判断击发瞬间转变(见图3)。

图3 心象干预前后期卧射瞄准轨迹

从心象干预后期表现来看,WCL在上述调意要求下,已能够较好地自觉运行正确的思维和行为程序,做到以调意为最终输出,正确调姿、调息,在相对稳的情况下迅速击发,在相对快的基础上果断击发。

2.4 干预前后射击技术指标变化

射击调姿的过程中,运动员应该时刻对身体部位是否调整到位进行认知和判断。上一个部位达到稳定阈值是开始下一个部位调整的触发,因此,尽快达到每一个部位的相对稳定是快速完成调姿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长时间大强度滑行后机体的疲劳积累和肌肉长时间做功后相应中枢系统形成的感觉残留,会影响甚至阻碍运动员对相应部位支撑稳定的指令、感知和判断。这说明,射击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不能确保WCL的射击完成效果。因此,干预中注重强化WCL在大负荷刺激后对身体运动系统状态的正确感知和调节,力求尽快达到每一个部位的相对稳定。

而对于首发行为,在干预中主要使WCL能够认识到:进入射击位置应快速深呼吸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从而提高大脑的意识和对人体内外的感知,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思维的清晰程度[6];其次,能够反复自我暗示,在短时中更好地达到“入静”的情绪状态;同时,再次强调对枪的体验,与枪械有交流感,强化人与器械合一的“枪随心动”的呼应关系。这些积极自我认知和调控过程都能够对完成随后的每发射击行为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干预后期WCL卧射射击命中率、瞄时和瞄道长均较干预前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平均5发和第2、4、5发瞄时及第1、2、3 发瞄道长较干预前期差异显著(P<0.05),平均每发瞄道长和第3发瞄时较干预前期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5)。

表5 心象干预前后卧射指标比较

3 结 论

动静快速转换要求下的射击表现取决于心理、生理和技术的高度和谐统一。导致射击环节中的某些特定参赛情景的不当情绪和行为的不匹配思维,是影响冬季两项高水平运动员射击结果的首要原因。以优化运动员思维内容和调控能力为核心的自我心象训练干预方法,是发掘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潜力的有效方法。

[1]元文学,王文刚,孟昭莉,等.冬季两项立姿射击姿势的建模与仿真[J].体育科学,2008,28(1):35-38.

[2]张秀丽,王向东,刘学贞.国家优秀射击运动员平衡稳定性特点及评价指标[J].体育学刊,2007,14(2):99-102.

[3]刘丰彬,姚鸿恩,段立公,等.国家优秀女子冬季两项运动员射击训练中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20-30.

[4]李仁熙.脑波生物反馈训练对射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安和竞技能力及前额部脑波变化的影响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131-135.

[5]陈丹萍,周家冀,陆大江.射击运动员心率与命中率的监测与调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56-60.

[6]詹卫平.射击运动员感受性及思维能力的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7,27(3):18-20.

Designing and Utilizing the Thinking Intervening in Shooting of Chinese Biathlon Athletes

HUANG Bin,ZHU Yong
(1.School of P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The purpose was to improve the shoot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biathlon athletes by the designing and utilizing of the method named mental scene training and re-combine shooting thinking.After intervening,the ability of athlete's self-cognition and self-control for shooting emotion and performance had been enhanced,and the shooting heart rate and hit rate were higher;and the aiming time and aiming router were shorter;and the hit interspersion was centralized,the aim offset was reduced,the router of gun movement was more concise and direct.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he unsuited thinking and maladaptive emotion in some special competition scene was the main impaction to shooting performance,and it was the efficiently intervening to develop the super athlete's potential competition ability mainly that to optimize athlete's answering for the routed competition by the mental scene training with re-directing and re-combining thinking.

biathlon;shooting;thinking

G 804.8;G 871

A

1005-0000(2010)03-0189-04

2010-01-18;

2010-03-11;录用日期:2010-03-27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9003)

黄 滨(1954-),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冬季两项性知识射击
画与理
为什么射击最高的成绩是10.9环,而不是11环
机枪射击十八式
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两项运动项目特点与制胜规律
认知、辨析与整合:国际冬季两项项目研究实践前沿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运动员训练策略研究
打靶训练
冬季两项:雪地上的枪声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