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数据“窝里斗”是政府责任的迷失
2010-09-14顾海波
顾海波
房产数据“窝里斗”是政府责任的迷失
顾海波
中国房产统计迷雾和“打架”现象实在不是新鲜事,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当年1月和2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增长了8.4%和7.3%。同时,北京市建委和市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之前两个月,北京市商品住宅预售交易价同比上涨17.3%。时间来到2010年7月27日,市场还是那个市场,“迷雾”也还是那片“迷雾”。7月27日,上海各大媒体登出了“上海楼市均价创2010年年内新低”的报道,虽然标题大同小异,但是价格却差距千里。一则报道为“上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7678元/平方米,创2010年周均价的最低纪录”(新闻晨报等),另一则“上周上海楼市成交均价9787元/平方米,连续第七周低于2万元/平方米,创造了今年周均价的最低纪录”(东方早报)。另外,还有最近被媒体传播的家喻户晓的“国家电网通过监测电表,发现全国660个城市有6540万套住房半年没走字,即中国至少有6540万套住房空置,足以供2亿人居住”的报道,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统计部门来澄清!假如事实确凿,加上现在开发商捂盘的,加上出租的,全国住房的空置率恐怕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楼市统计迷雾司空见惯,可以说是个“顽症”,之所以最近会引起各方的兴趣,我想一是当前中国经济无话题,其二是高房价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之潜在危险和老百姓心头之痛,而上海更是中国高房价的“风向标”和最后的堡垒。因此,格外引起关注也不奇怪。
理论上讲,房价迷雾大家不难理解,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用均价和高撤单率来掩盖房价真相很容易,而且也屡见不鲜。但成交量理论上是不会出错的,现在数据相差如此悬殊,确实让人深思。这不仅会影响中央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更关乎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安居乐业和财产性收入的安全。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想有关方面应该也必须有个澄清。
“统计”怎么一不小心变成了“滑稽”? “计划”变“滑稽”已习以为常,但统计是事后的总结,尤其是数量的总结,怎么会差异如此悬殊呢?由此可见,“统计腐败”必须根除,不然我们怎么进行准确的研究,就更谈不上科学的研究了。也为难了那些秀才和房地产“专家”们,要么“鹦鹉学舌”,要么为权钱折腰,齐唱房价大起不落的“同一首歌”。社会科学和房地产“研究”的唯“物”主义和违“心”主义盛行(教授变商人,商人变“教授”),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实在让人忧虑。借此一角,呼吁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者职业道德的理性回归。
事实上,不少统计机构并非不知道统计口径、抽取样本的不科学会导致统计数据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状况,但为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各自利益,人为的用数据掩盖了事实真相,这已成了当前楼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影响中央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影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影响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安居乐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步伐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楼市大唱“空城计”(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大量的“蜗居”一族买不起房,这是对我国住房制度和政策的拷问。房产数据的“窝里斗”和紊乱是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道德和责任的迷失,也反映了地方政府的真实心态——就是“欺上瞒下”,让房价“只涨不跌”。其潜台词就是房地产调控已经取得成效,可以结束了。地方政府(银行)的积极托市和保障房建设的严重滞后是调控8年中国房价越调越高的根本原因。
提供准确、全面、真实、透明的统计信息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职责,是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内在和最起码要求。统计数据的紊乱和缺失是职能部门渎职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腐败,是道德的颓废和倒退。
随着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日益完善,统计之乱和房价迷雾应该成为历史。为此,我们期盼着,希望不要让老百姓望穿秋水。
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更需要关注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期因素,而不是着眼于一时的房价回调。要让房价回归理性,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让购房者形成稳定预期,避免房价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中国房地产不着陆,中国经济就不能安全着陆。中国高房价必须理性回归,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彻底摆脱“以房为纲”,这是中国经济的百年大计。(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