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得稳才能跑得快

2010-09-14凤鸣

中国房地产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管廊铺设基础设施

本刊记者 凤鸣

走得稳才能跑得快

本刊记者 凤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普通市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修得好好的马路总是时不时就被开膛破肚?对马路进行的手术主要是对其地下管线重新埋设,每增加一些小区或者其他建筑,马路就要被挖开,管线就要重新被埋设一次。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跟不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导致基础设施中的市政管线混乱。随着地下管线的增加,所使用的管道井越来越多。一个中型城市的井盖就有几十万个之多,北京城更是不计其数。有的路段甚至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十米之内皆井盖,不仅影响车辆行驶,时间一长便造成路面松动、下沉、坑坑洼洼,严重时竟压断底座,压塌井壁,屡屡造成车辆损坏,甚至造成交通事故。更何况偷盗井盖的小人屡禁不绝,给市民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伤害。

而且,要埋设地下市政管线,不论是上下水管还是燃气管道,都要先把好好的路面挖开,不仅阻断了交通,增加了堵塞,许多长了多年的树木也遭到了厄运,给市民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造成空气中粉尘增多,噪声增大。而且,由于路面经常开挖,很容易受到损坏。本来设计使用寿命为十年的路不到两三年就重新修筑已是常事。修路时又必须断路,再一次影响了交通。随着埋设地下管线和修筑道路工程的循环交替,影响就会越来越久。

“拉链马路”形成的原因

“拉链马路”的背后有很多原因,例如历史原因、规划滞后的原因,还有投资、工序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城市管理体系的问题,包括规划的管理和管线的管理等。再加上现行各自为政的管线“埋入式”建设方法,不仅造成“拉链马路”现象,而且管线拆迁、铺设的费用,还有管线检修、维护的成本和渗漏的损失,以及地下空间资源因无序开发造成的浪费等,成本相当高昂,严重浪费了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与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着矛盾。比如,城市化的通俗标志是城市面积(规模)的扩大,城市高度的增加,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密度的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一切都意味着对于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交通功能的依赖也越来越高。现在来看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道路密度标准不够,道路功能分工不明晰,主干道的功能不突出,次干道由于过于陈旧、老化,起不到为主干道分流的作用。道路建设与拆迁改造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施工管理欠缺,有关光纤、给排水、煤气、供热的管线施工此起彼伏,往往封闭道路或者只能单行,加剧了道路使用的困难。配合道路使用的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和规制不够,相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道路建设始终是滞后的。因此,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还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基本环节上,逐步探索一个合适的机制。

道路建设与拆迁改造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施工管理欠缺,有关光纤、给排水、煤气、供热的管线施工此起彼伏。

解决方法

众所周知,城市中心的各种供给和排放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解决好城市地下大动脉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各种市政管线多是按各自的系统直接埋设在土层中,检修不便,容易损坏,保障供应能力经常受到干扰。由于各种管线的埋设深度不一,容易造成冲突,城市道路经常受到破坏。路面反复开挖造成道路阻断、交通阻塞、路面补丁摞补丁。随着城市发展,地下管线日趋繁复,甚至盘根错节,形成“地下面条问题”。地铁施工也因为管线搬迁或临时移位而增加建设成本甚至引发居民不满,城市中的架空线也是如此。

随着各种直埋管线需求的扩大,管网总量增加、品类增多,敷设空间就显得容量不足。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使空间利用更充分、紧凑、经济,也便于检修,更不会因检修旧管、敷排新管而不断开挖路面。

传统中各种城市管线,均采用直埋或架空的方式进行铺设,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管线铺设方式就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采用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的模式进行管线的铺设,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网布置形式,也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城市地下管道综合管廊,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也称为共同沟。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凌乱局面。各管线需要开通时,只需通知有关负责部门,接通接口即可,既便于修理,又节省了国家的资源。

由于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以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也避免了酸碱物质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共同沟可以有效减少管道井的数量,也避免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使空间利用更充分、紧凑、经济,也便于检修,更不会因检修旧管、敷排新管而不断开挖路面。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即使受到强烈的台风、地震等灾害,城市各种管线设施由于设置在共同沟内,因而也就可以避免过去由于电线杆折断、倾倒导致电线折断而造成的二次灾害。在发生火灾时,由于不存在架空电线,有利于灭火活动迅速进行,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有效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

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低耗能性、易封闭性、内部环境易控性等特点,所以把城市中心区域各种能够放置于地下的基础设施均设于地下,还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且能使城市中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保持畅通,维持城市中心区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由于中心城区是人口、建筑密集地区,防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以利用地下空间的高防护性,使其抗震、抗台风等抗灾能力大大提高,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保障城市的生命线不受影响或将损失尽量降低。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同样,城市基础设施某单项的发展也不应以其他城市功能的缺损为代价。

据测算,一条能够综合所有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造价基本上与地面道路的造价相当,如果按强弱电等分设多条管廊,那么不仅技术上容易些,造价也将更经济。而如果沿用传统方式铺设各种基础设施管线,其铺设费用、管线拆迁费用、路面破损补偿费用等也是相当可观的。

再来看各管线单位有偿使用地下综合管廊的费用与自行铺设成本的比较。假设使用地下综合管廊的费用占自行建设成本的5%,则可以使用20年。由于使用费分年度列支,按照资金的时间价值,可多使用几年。同时使用地下综合管廊可以降低检修、维护成本,减少渗漏损失,换算后又可增加使用年限。这些使用年限之和,基本上接近或超过普通管线的寿命期了。可见,对于使用单位来讲,地下综合管廊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如果计算城市地下土地价值的增长,地下综合管廊在经济上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同样,城市基础设施某单项的发展也不应以其他城市功能的缺损为代价。城市要协调发展,首先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协调发展,城市的供水、供电、煤气、上下水等这些最基本的市政管线要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共同沟是一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市政配套建设的先进模式,也是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城市基础设施某单项的发展也不应以其他城市功能的缺损为代价。城市要协调发展,首先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协调发展,城市的供水、供电、煤气、上下水等这些最基本的市政管线要协调发展。

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

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的发源地就在欧洲。早在19世纪,法国巴黎在开始有系统地规划排水网络的同时,就开始兴建共同沟了。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在巴塞罗那、赫尔辛基、伦敦、里昂、马德里、奥斯陆、巴黎以及瓦伦西亚等许多城市都研究并规划了各自的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的网络。俄罗斯的地下共同沟也相当发达,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只是截面较小。美国纽约的大型供水系统,完全布置在地下岩层的共同沟中。日本的共同沟在世界上是兴建数量居于前列的国家之一。1958年,日本开始兴建共同沟,1963年,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1991年成立了专门管理共同沟的部门,负责推动共同沟的建设。为了防止地震对共同沟的破坏,采用了先进的管道变形调节技术和橡胶防震系统。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时,神户市内房倒屋塌,断水断电,但是当地的共同沟仅有个别地方出现水泥表皮稍许剥落和开裂的现象,整体结构毫发未损,确保了建设共同沟的地区生活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了共同沟在防震中的巨大威力。根据日本政府的计划,今后所有的干线道路下都将兴建共同沟。

我国建筑界早就接触了类似课题,但由于建设共同沟存在着资金、技术、材料等三大难题,真正进行建设却起步较晚。共同沟投资大,而且建设与管理均与传统的管线直埋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共同沟在我国还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有所建设,尚未得到推广和普及。

对一座城市来说,规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每座城市都应设立地下管线管理部门,该部门有规划和管理地下管线的权力,并力争使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施工同道路建设一次完成,尽量避免频繁破路的现象,为管线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上海市:

投资1500万元的上海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共同沟工程(一期)已于2003年10月建成。松江新城内不见架空电线,视觉污染在这里没有了踪影。2002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的投资1.4亿元的上海嘉定区安亭新镇共同沟是我国首条完整的民用共同沟。在居住区内铺设共同沟,在国内目前尚属首次。共同沟内有足够空间供维修检测人员走动和工作的空间,小镇上的道路再也不用遭受开膛破肚之苦。

北京市:

195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地下就铺设了1000多米的共同沟。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集中铺设了自来水、雨水、污水、中水、供电、通讯和天然气等多种市政管线在一条共同沟里。

据悉,深圳、杭州、佳木斯、广州、大连、济南、沈阳、大同等城市都进行了共同沟建设实施工作并在使用中得到了极大的益处,重庆、南京、合肥、威海、徐州、嘉兴等城市也先后将建设共同沟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达到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共识。

地下综合管廊发展中的问题

在共同沟的运作过程中,有政策法规的建立、投资资金的来源以及建成后的管理三方面问题急待解决。

首先是资金问题。由于发展共同沟所需资金数量巨大,政府可以采用合作运营的模式。合作的运营模式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政府不追加投资。政府只需将目前在修建道路时支付的管线拆建费用用于地下综合管线的规划、设计和土方挖填。二是在企业融资和税收上给予优惠。若投资企业自身解决有困难,政府可引导社会基金、企业和个人资本积极投入,或帮助企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在税收上,由于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可给投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或优惠。三是要帮助投资企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地下综合管线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在建设上需要投入巨资外,在管理运行、偿还贷款、债券本利等方面也将付出相当的成本。在决策无重大失误的情况下,如果投资企业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期限内不能收回投资并获益,就会导致企业因无利可图而中止建设。

在解决了先期投资问题之后,就剩下管廊建成以后由谁来管理这个问题了。继续采用“谁拥有、谁管理”的各自为政的方式,将不再适合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的管理。

政府可以从共同沟涉及的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行政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管理共同沟的部门,负责解决条块分割的矛盾,以及推动共同沟的建设和管理。虽然共同沟的建设与管理牵涉着垄断行业的权力和利益,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管理观念如何突破的问题。当然同时也考验着政府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能力。

共同沟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极高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及相关专家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论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整合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如果任由地下管线无序地铺设,或者只做些治标不治本的工作,地下空间最终将不堪重负,待到被迫增建共同沟时,我们将要为此付出十分昂贵的代价。

对一座城市来说,规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每座城市都应设立地下管线管理部门,该部门有规划和管理地下管线的权力,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布置好城市道路下错综复杂的各种管网,并力争使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施工同道路建设一次完成,已建道路须增设地下管线时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尽量避免频繁破路的现象,为管线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猜你喜欢

管廊铺设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团队介绍
CRTSⅢ型板式道岔铺设施工技术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隆力奇 铺设全球发展之路
深水钢悬链立管J型铺设研究
小议综合管廊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