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众文化进入校园的辩证认识
2010-09-14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刘杰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刘杰
对大众文化进入校园的辩证认识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刘杰
大众文化是流行文化,具有一次性性质和消解经典文化的功能;容易钝化人的思维,使思维的空间变得狭隘、平面。在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敏感阶段,尚未建立起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最易成为大众文化的受众。对待这一客观事实,我们要辩证认识,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既帮助学生认识其不良的一面,将负面作用降到最低;又要引导学生接受其健康积极的一面,将正面作用发挥到最高。
大众文化;辩证认识;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近年来,大众文化以其不可遏制的冲击力进入到了学校校园。而在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敏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起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最容易成为目前大众文化的受众,亦最容易在此起彼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随波逐流的“羊群效应”。因而,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必须从两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入校园作出明晰的辩证认识。
一、大众文化的定位
大众文化也可称之为流行文化,它是一个时代人们精神需求与心态的最直接的体现。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充斥于社会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由于现代传媒的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已呈席卷天下之势,也冲击着校园的主流文化。
1.大众文化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创新、创造之源。没有人文的翅膀,创造的鸟儿无法自由的飞翔。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作家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同样,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和创造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科院杨叔子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二者之间“相融则利,相分则弊”。同时,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人,他便没有任何节操可言,他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伤天害理。而大众文化忽视的正是对人的精神的正面的潜移默化,它只追求发行量(比如侦探、言情、武打、黑幕小说)、收视率(如电视娱乐节目,二流、三流、不入流的肥皂剧)、票房价值(比如通俗电影、毫无品位的小品),一句话,它只注重功利。
2.大众文化具有一次性性质和消解经典文化功能
一切大众文化的共同特征是:餐巾纸性质——只具备一次性使用功能,用完即扔。用王朔评价金庸的话来讲,欣赏大众文化不需过脑子。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还具有消解功能,而没有构建能力。大众文化的餐巾纸性质很容易钝化人的思维,使思维的空间变得狭隘,而且平面。
二、大众文化进入校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
1.大众文化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大众文化操作的商业性,及其依赖于现代技术手段而产生的日益浓厚的商品色彩,注定了它的媚俗倾向,表现出价值定位混杂的浮躁精神。如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推崇个人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缺少深层次思想文化内涵等等。这种作为物质消费而非精神消费出现的大众文化,折射出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精神的虚弱表现为个性的脆弱,这与他们接受的书刊、影视、歌曲中软性特征对他们意志品格的消磨、侵蚀往往是有直接关系的。
2.大众文化低俗的表现手段不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
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接收能力强而分析能力弱的阶段。在大众文化强大“造梦”功能的支配下,一些大众文化内容的非现实性,容易让学生难以分清“洞外世界”和“洞中世界”,将虚幻作为现实。有人将大众文化概括为“蓝色文化”、“黑色文化”(又叫“暴力文化”)与“黄色文化”三大类。这种充满迷恋、打斗、暴力甚至色情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模仿能力极强而批判能力较弱的学生,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3.大众文化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知识水平的表层化是文化快餐的直接结果。很多人看到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但他们却忽略了由此带来的逻辑水平的降低。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积淀不够的问题,历史游戏化在不同程度地消磨着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则笑话说,某歌星听了《满江红》后,问是谁写的,有人答曰:“岳飞。”她说:“那以后我就找他给我写歌词。”诸如此类的事情绝非偶然,它恰恰说明一些人缺乏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高尚情趣、健全人格、关注他人、充满社会正义感等优良品质,而笔者认为,大众文化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些。
三、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尽管大众文化有着许多负面效应,但我们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自身也包含着许多进步和正面的成份,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知识信息传播这一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从课堂、教师处获取知识信息。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科技化程度日益增强,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教材的编写明显滞后,各个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需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以“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和相应的体系”编入学科课程中。然而,大众文化则以其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快捷传播方式,以及多元化大容量的知识结构,正好弥补了现代教育知识构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不足。据研究表明:当今学生的社会知识、科技新闻、时尚动态、人生阅历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大众传媒。
2.要借助大众文化拓展学生的能力
大中专学生对新鲜事物有非常强的关注度,愿意接受新事物,并对生活充满激情、幻想。当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施教状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尚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将学生禁锢在课堂,将应试教育推向极致的做法,极大地扼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为适应社会快速变化,提高自身跟上时代节拍的能力,不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文化,从中了解到许多新知识,既开阔了眼界,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面前,许多父母感慨于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就是明证。与其他文化类型一样,大众文化的影响并非总是负面的。大众文化也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它也可以承载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琼瑶、三毛作品中浓郁的人性气息,岂不正是许多学生感情荒漠中的一缕春风?武侠小说中正义战胜邪恶、弱者对强者的抗争,岂不为许多人在强暴面前表现出的社会性软弱带来了一点精神的亮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对大中专的学生生活产生一些冲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综上所述,笔者的结论是:大众文化进入我们的校园是一件不争的客观事实,对待这一客观事实,我们的态度应一分为二,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使其成为传统教育的拓展,主流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
作为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良的一面,将其负面作用降到最低;又要满怀热情地引导学生接受其健康的一面,将其正面作用发挥到最高。
[1]喻春兰.大众文化的课程价值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2]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G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