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再生铜产业链论坛暨冶炼加工技术升级研修班在山东东营落幕
2010-09-14□文/王冰
□文/王 冰
2010年中国再生铜产业链论坛暨冶炼加工技术升级研修班在山东东营落幕
□文/王 冰
2010 China's Recycled Copper Industry Forum in 2010 has Ended
深秋十月,中国再生铜产业界七十多名代表齐聚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他们在3天的时间里交替处在论坛聆听、专家授课、现场交流与生产参观的忙碌之中,十多位再生铜科研、生产和管理专家通过近20个单元的课程,对中国再生铜产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发展动向等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地教学研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德柱先生做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的重要演讲;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贸易管制处的杜铮先生详细介绍了海关总署对进口废金属的管理政策及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的分析、广东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刘师南先生以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政策的走向及各个口岸常见的问题分析为题,详细讲解了国家对废物原料管理的相关政策,对各个口岸在进口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使这次的论坛具有更为广泛深入的话题;许多代表后悔没有让企业的决策者来参加这个具有如此深度的论坛。山东省东营市副市长高一向代表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铜工业崛起的总体情况;在会议的主办方——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举办的欢迎晚宴上,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晓杰充满激情的祝酒词将这次中国再生铜产业界黄河三角洲之旅推向了一个高潮;10月28日代表们在黄河入海口的秋日美景中依依惜别,大家带着三天的论坛和研修班所获得的技术、装备、管理和发展趋势解读的知识与信息分赴各地,相约明年三月再次相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进口废杂铜最多的国家,再生铜产业是整个有色金属工业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全国1 200多家大中小型铜冶炼加工企业都对再生铜产业的原料供应、冶炼加工、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等重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始终没有一个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专业性论坛和研修班,随着越来越多的废杂铜直接用于生产铜加工材和铜合金产品,中国铜加工工业的原料构成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中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2010年10月26日~28日,中国再生铜产业链论坛暨冶炼加工技术升级研修班在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市举办。
论坛和研修班邀请了再生铜领域的知名专家就再生铜产业的原料供应、铜冶炼加工的工艺发展脉络、铜冶炼的主要炉型和建设中常出现的问题及事故处理、电解精炼过程的技术难点、低品位废杂铜处理的工艺和炉型选择,为处理低品位废杂铜而研发的NGL炉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前景、利用废杂铜直接制取铜制品、再生铜生产过程的二恶英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修班的最大特色在于把课堂放在典型企业的参观中,并与专家的现场讲解巧妙结合起来,让参加研修的代表在生产现场感同身受地获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家与学员的交流互动是研修班最大的特色,特别针对企业在铜冶炼及加工技术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使到会者感到研修课程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参会代表不仅来到了方圆集团参观氧气底吹炼铜工艺的生产现场,专家们还在废杂铜利用的新兴企业——山东天圆铜业有限公司生产线旁讲授废杂铜利用的生产全过程。
江西铜业集团原董事长何昌明作为嘉宾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
我国再生铜的原料约有70%来自于国外进口,近几年进口废料贸易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由于对海关和检验检疫知识的匮乏,使得再生铜贸易和再生利用企业在废料进口的贸易和通关以及相关手续的办理上进退失据。本次论坛上,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贸易管制处杜铮主任为学员们解读了进口固废海关管理规定、海关现行通关作业程序,使企业更加了解海关的有关政策。广东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刘师南先生讲解了废料检验检疫政策及口岸常见问题。他们通过大量贸易实例的剖析使各个企业的代表了解了我国废物原料进口中应当避免的问题,对如何实现顺利通关的技巧更加明确。
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是再生铜行业苦苦追寻的目标。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炼铜生产线是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与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开发的新技术与新装备的集大成者。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座底吹炼铜炉和整个生产流程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作为这次研修班的主办方,山东方圆集团用大巴车把参会代表直接带到了氧气底吹炉前,大家直观详细地了解到了这条生产线的神奇之处,与氧气底吹多金属捕集冶炼生产线做了一次零距离接触。方圆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申殿邦在详细介绍了这一工艺的优点和节能减排的效果。在当今的各种炼铜工艺中,无论是闪速熔炼还是熔池熔炼工艺,在造锍熔炼的过程中,都需要配入适量的燃料以满足熔炼过程热平衡的需要。例如我国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的配煤率为5%~7%,但其粗铜综合能耗为213公斤标煤;澳大利亚芒特艾萨公司的艾萨熔炼炉燃料添加率为5.5%;澳斯麦特炉的配煤率为8.8%。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造锍熔炼底吹炉,原设计也需要配煤,配煤率为2.4%,而现在,这座炼铜炉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不配煤,实现无碳自热熔炼,大幅度减少或消除CO2的排放,成为有色金属冶炼过程节能减排的一个新地标。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对高富氧底吹熔池熔炼技术的开展深入的研究,不断改进工艺过程,向着发展低碳经济的更高目标迈进。
论坛的另一个主办方山东天圆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第七类废料进口加工冶炼及高端产品开发的综合性再生利用企业,他们用废杂铜生产的低氧铜杆、青铜板带、电子工业用铜箔、电磁线和轨道交通专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等是废杂铜回收产业链的延伸;这里每年进口的第七类废料进口数量达10万吨、废杂铜为7万吨,用废杂铜生产的高附加值铜产品是这家企业的最大特色;整个产业链从奠基建设到今天还不足两年。在论坛开幕式上,山东天圆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殿文先生用他们神奇的建设速度和产业链延伸的实例为代表们解读再生利用产业的“天圆现象”,让大家更进一步地思考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再生铜产业健康发展之路。许多代表纷纷表示,只有这样直观地进入生产现场,才会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再生铜回收利用产业链的整个过程,现场学习与讲解使我们对中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与此同时,代表们对自己的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升级和调结构、转方式有了更加明晰的思路。而这两家企业科学合理的车间布局、干净整洁的厂房、先进的设备设施和先进文明的操作管理方式给代表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本届培训班主办方按照再生铜贸易、拆解、冶炼加工和下游产品为主线,分别请各个专业领域内最知名的专家按流程授课。专家把整个再生铜产业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和重大问题全都涵盖在几天的课程中了。
西部矿业巴彦淖尔铜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发先生曾经先后在沈阳冶炼厂、河北建昌铜业集团等企业的电解铜厂担任厂长和总工程师,曾经为许多家企业解决了设计和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对电解工艺过程的了如指掌使他的讲课更具实战教学的特点,他把自己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的大量电解精炼过程技术与管理经验在研修班上一一道来,让参加研修的代表们对一些长期感到困惑的难题和技术要决有了解决的思路。
素有我国重有色冶炼摇篮之称的原沈阳冶炼厂是我国铜冶炼知名专家集中的地方,来自沈阳冶炼厂总工程办公室的刘树景高级工程师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实干型专家,十多年来,他先后给全国各地的几十家铜冶炼企业设计并建设了铜冶炼炉,对于冶炼炉窑十分熟悉,冶炼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故障是他的拿手绝活儿。为了便于代表们理解自己讲课内容,他特地为每位学员准备了一份炉型图纸,对照图纸细细讲述反射炉的生产过程,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一线操作的员工来说确实太重要了!在课间的空档,许多代表纷纷就自己企业生产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向授课专家征询,研修班还没有结束,许多专家已经被各地企业“预定”了!
作为一位奔波在全国各地铜冶炼厂的大忙人,刘树景对研修班的作用格外看重:“现在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人才缺乏,特别是在生产管理的第一线,技术骨干的缺乏使得我们这个行业显得落后。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要想实现所谓的产业升级,靠空降专家的办法是解决不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绝对不行。咱们这个研修班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考虑重点培养一线的车间主任、工段长甚至是一线的操作工,这些人才实在是太缺乏了!”
废杂铜的直接利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再生铜工业的一个主流,但是,怎样实现废杂铜直接利用的高效益,如何让废杂铜直接利用的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安徽芜湖恒鑫铜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吴昌业先生作为中国重有色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有着独到的看法,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中积累的经验使他的课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吴先生这几年先后在伊朗、伊拉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先后建设了再生铜企业,说起这些,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兴奋: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都说国外不安全,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其实哪有这回事?我在国外看到的都是对中国专家的友好与热情……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走出去!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番鼓舞人心的结束语激起了大家创业与兴业的万丈豪情。
研修班上有一位金发蓝眼的欧洲客人格外引人瞩目,他就是来自奥地利METTOP公司的高级冶金师Stefan .Konetschnik博士,这次他在山东祥光铜业工作期间得知中国再生铜产业链论坛和冶炼加工技术研修班在东营举办就特别地关注,并精心准备了论坛上的发言题目“低品位废杂铜的回收”。这位在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冶金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攻读博士的青年专家现在一方面在莱奥本矿业大学讲授再生金属冶金课程,还在METTOP公司担任高级冶金师。一方面在这次研修班上主要讲授了用TSL(顶吹)反应炉将含低品位铜物料处理成阳极铜的方法。据介绍,这种炉型灵活性强,易于建造,既能分批生产也能连续作业。分批工艺更易控制,但连续生产能大大提高生产率。
废杂铜的精炼工艺和装备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大多数废杂铜精炼厂都是采用固定式反射炉精炼,存在氧和还原剂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工人劳动强度大、操作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国外大都采用倾动炉技术处理废杂铜,具有环保、安全、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是倾动炉没有熔体微搅动装置,传热传质能力较差,结构复杂。针对现有废杂铜处理技术的不足,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研发了“NGL”炉废杂铜火法精炼工艺和装备,现已被国内几个大型废杂铜处理工厂选用。高级工程师刘庆华先生为代表们详细介绍了“NGL”炉的工艺特点。作为一位研究炉窑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他用大量的燃烧火焰模型和炉内热量分布图型说明了NGL炉的工作原理和节能减排效果,同时也为大家开发新的冶炼炉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冶金炉设计制造专家张正国先生已经在国内建设了几十座再生铜熔炼设备,这次研修班他详细介绍了铜熔炼竖平炉的成功试验及完善。他认为,在竖平炉的设计和生产中,竖炉前后加一台平炉,在结构上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生产中连续作业是不可能的。虽然竖炉可以连续生产,但当平炉的铜水到了额定吨位后就要开始做铜的操作。而此时竖炉就要保温停止熔化,只有待平炉作铜并浇铸完毕后,竖炉才能重新熔化,再开始向平炉注入铜水。设想如果使竖炉连续地工作,只要再增加一个平炉,并使2个平炉的吨位相同,且在第一个平炉开始做铜时,竖炉的铜水开始注入第二个平炉。当第一个平炉做铜和连铸完成后,第二个平炉的铜水正好注到额定吨位。就这样轮流、循环操作,使生产得到连续进行,即控制好竖炉的熔化、平炉的做铜及连续浇铸、轧制等各环节的生产节拍可实现连续生产。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炉子的生产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炉子的热效率,降低了铜熔炼的燃料单耗。研修班主办方负责人之一北京中色再生金属研究所所长张希忠教授的讲演——再生铜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控制技术规范、二恶英控制标准及今后的治理目标是本届研修班学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课间休息之时,大家就再生铜生产过程的环境治理、政策法规走向以及即将出台的再生铜生产污染控制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谢水生对国内外铜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了解颇多,他详细分析了我国铜材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阐述了我国铜加工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关键点和关键装备,还特别介绍了先进铜管生产技术、水平连铸高质量无氧铜带坯技术、高精度电子引线框架材料生产技术、连续挤压技术设备制造技术。他用大量的企业案例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铜加工技术发展所取得的关键性突破和未来需要攻克的难点,对再生铜高值利用的方向进行了总体描述和归纳。
通过这次研修班,与会者对中国再生铜的一些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讨和梳理。大家认为,中国再生铜产业走到今天,过去的老路已经行不通,必须在产品结构、原料采购模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重大变革,再生铜产业正处在重大的转折点上。对此,记者采访了论坛和研修班的主办方负责人——《资源再生》杂志主编、北京中色再生金属研究所副所长翟昕,他向记者谈到了举办论坛和研修班的初衷:中国再生铜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集中度正在加大,再生铜直接利用水平也有了明显地提高,但是,远虑与近忧依然困扰着这个行业。技术问题、工艺和装备水平问题是一个突出瓶颈。这次会议本来还会邀请一些行业的资深专家谈谈行业总体的发展情况,这次研修班的教材上就有专家对中国铜加工工业存在的“同质化”现象的深入分析。事实上,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和消费国,废杂铜的进口数量位居全球榜首,但是,我国利用废杂铜生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表现为产量大而品种少,出口产品往往是数量增加了而价值上不去,产品增值水平较低,产品价格回升赶不上铜价上涨的速度。在废杂铜的进口贸易领域,我国虽已建立了诸多园区,进口废杂铜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国外供应商十分清楚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与贸易秩序的混乱,控制着中国的废杂铜价格。因此,我国利用废杂铜生产铜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甚至一些企业忙乎一年到头来所剩无几;特别是在铜成为金融衍生品,受到操控者的炒作,在国外基金的操纵和挤兑之下更加脆弱,价格始终受制于人,因此,中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生铜企业除了要把握市场的风云变幻之外,还应当把产业升级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企业内部情况来看,工艺装备问题与人才匮乏交织在一起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瓶颈。许多企业在自己原料供应渠道尚未落实,究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不明确的形势下仓促建设上马,建成之后又面临着技术管理队伍尚未落实的问题,形成不了生产和管理体系,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掣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2010年起,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技术和管理研修班,目的就是要从企业根基的稳固上解决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企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再生铜产业真正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10月28日,与会代表一同来到了东营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黄河入海口参观并进行深入的交流。秋日的黄河两岸广阔的滩涂上,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层次分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即将汇入蔚蓝色大海,其壮观与雄奇让代表们感慨万端:如今的黄河三角洲正在孕育着新的希望!中国再生铜产业链论坛暨冶炼加工技术升级研修班的代表们在这里相约明年再聚。
book=18,ebook=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