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问题

2010-09-14丛湖平

体育科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通则体育产业概念

丛湖平

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问题

丛湖平

体育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生存、变动和发展规律。在探索这些规律性问题时,研究者的基本认识能力是重要的支持性因素。基于对目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基本认识问题的判断,从认识“基石”出发并结合研究案例,讨论概念、通则和理论等在体育社会科学认识活动中的若干价值;继而基于认识结构的要素,分别陈述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感性与思维、经验与理论、概念与衍生概念、前提与结论以及命题与论证等关系;同时以认识活动的基本时空结构,讨论体育社会科学认识阶段的功能、时序关系。

体育社会科学;认识基石;认识结构;认识程序

也许是灵魂的永恒性造就了人类认识世界无限的延展能力。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条形式逻辑规律和三阶段认识程序[21],到近现代科学大师们的各种认识模式而形成的认识理论,无不彰显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先辈们创造的认识理论是现代人需要汲取的重要知识精髓。在审视科学认识活动所需的知识结构的时候不难发现,要真正实现创造新知识的目标,研究者需要具备三大模块的知识体系,即认识论、方法论(含方法学)和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体系,其中,认识理论的知识居于三个模块的顶层,且为各领域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公共性知识”,它是研究者实际研究工作的思想“基石”。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当人们试图探析体育活动中各类事实的生成、变动和发展的规律时,科学认识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则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感受不仅源于笔者对“三模块知识体系”关系的认识,更是在历次审阅研究文稿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受刺激带来的切肤之痛。基于上述感受,笔者尝试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认识问题”为主题,以抛砖引玉的心态与大家共同讨论体育科学认识的“基石”以及认识结构和程序等基本问题。

1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概念、通则、理论

体育科学研究是对体育本身以及由此直接引伸的自然和社会问题规律性的认识活动。这类认识活动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循环形成相应的系列概念、通则和理论。人们创造新知识活动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不断抽象的思维认识活动形成新的概念、通则和理论的过程;同时,这种创造的知识又为人们解释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发展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1.1 概念及其认识价值

毫无疑问,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单元,是关于特定对象属性的概括性认识[39]。当然,概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规律。

第一阶段是人们对某事物随时间和各种条件的变化所形成的新形态和属性进行概括,形成前科学思维或日常生活的概念。当人类的肢体运动作为获取食物并维系生存和繁衍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提取出“体育文化”这个概念,只有这种行为演变成不再是上述功能性生产方式的那一刻起,它便逐渐呈现出文化资源的某种特征。古希腊人首先创造性地将原本为获得生活资料的各种肢体运动形态抽象出来,将其置于运动场上,以充分展示人的力量和精神价值。人们通过社会演进中不断印显的事实抽象并概括出“体育文化”的概念,使现代人逐渐确认了称之为“体育”的文化资源之属性。今天,人们程度不同地亲历各类体育赛事,并在其中体验到人本身应有的各类体育文化的感受。

第二阶段是人们在第一阶段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基础上,形成更高一级的抽象。由于人们具有对事物不断重复获得的经验,加之认识事物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判断上更追求学理性,对概念本质属性更进一步提取和抽象。当然,该阶段具有一个由人们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等因素引致的认识多元化这一重要特征,例如,人们关于“体育文化”的概念形成了多种认识。有学者依据文化学理论提出“体育文化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客观表现”[41]。有学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提出“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以及体育活动的方式和设施等。它主要满足人自身的身心需要,是改造自身的文化类型”[42]。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提出“所谓体育文化,广义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狭义的是指体育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将生产于社会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加以肯定,并赋予一定的知识文化内涵,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文化活动”[17]。又有学者提出“体育文化指的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2]。这种情况几乎在所有学科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育学科尤其明显。

第三阶段是经过人们对某概念长期的讨论,有时甚至争论逐渐在认识上达成共识,形成某学科体系中的科学概念。例如,在经济学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在心理学中的“焦虑”、“动机”、“需要”;在社会学中的“民族”、“行政区”等。这类概念在国际的学术交流中无需定义也不会产生歧义。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当今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很多概念尚处在认识的多元阶段,仍未达到科学概念的程度。在阅读相关论文时人们经常会遇到至少两种情况:一是,研究主题没有研究概念,例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读者无法知道作者是要讨论“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效益”、“运动训练科学化”,还是“体教结合”;二是,尽管研究主题中有明确的概念(词或词组),但由于作者使用的概念未达到科学概念的程度,在文本中没有给出概念的定义,导致论域产生歧义。这两类情况明显反映出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基本认识上的问题。当人们在日常的一般交流或在阅读政府报告、倾听新闻传媒等各种信息时,尽管出现的一些概念不是科学概念,可完全以相对模糊的理解面对这些概念的涵义,并作为一般名词加以认识。然而,当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认识活动时,研究者必须将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给出定义,形成研究概念(研究概念是指在特定的研究中给出明确定义的词或词组)。研究概念不仅确定某研究指涉对象,成为构建命题的基本单位,更重要的是明确论域,规定论证的逻辑起点。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试图讨论研究概念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第一,研究概念规定分析对象范围。任何研究都涉及分析对象的范围。在某一研究的分析对象范围的集合边界没有形成共识时,研究者就有必要给出范围概念的定义,以明确分析对象的集合边界。以“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为例,就涉及“东部省份”的概念。经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东部省份”的划分标准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地理位置为依据的分类;第二种是以改革开放的程度为划分标准;第三类则以是否为沿海和经济发达程度为分类标准。经过判断,第一种和第二种分类认同度较小,较多的学者倾向于第三种分类。为此,该研究将“东部省份”定义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集合,包括京、津、沪、辽、冀、鲁、苏、浙、闽、粤、琼共计11个省(市)[5]。基于这样的认识,明确了该研究分析对象的范围。

第二,研究概念规定了研究论域。任何研究均需明确讨论内容的范围。在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就所使用的概念予以明确定义,以确定其内涵和外延结构,继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论域。以“体育产业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为例,首先就涉及到“体育产业”概念。关于什么是体育产业,可谓仁者见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多种认识。经同类表述归纳,可分为四类:一是,“体育产业外延的广义说”,即“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部门的总和,其产品包括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务和劳务产品”[33,40];二是,“体育产业的体育事业说”,即“体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下的体育事业,它是体育事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称谓”[2];三是,“体育产业的体育事业可赢利部分说”,即“体育产业就是体育事业中可进入市场,并可获得经济利益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总和”[33];四是,“体育产业外延的狭义说”,即“生产和提供体育、运动服务或劳务产品的企业集合,或称以活劳动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总和”[10]。上述四类定义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不同的认识,若在该研究中未明确体育产业的涵义,则会使整个研究因论域不清而失去讨论问题的逻辑起点。据此,该研究将“生产和提供体育、运动服务或劳务产品的企业集合”作为研究概念的定义,由此明确了体育赛事服务和运动健身休闲服务的二元构成的外延结构[3]。

第三,概念是构筑研究命题的基本单元。任何一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均为复合问题,研究者需在既定的研究逻辑主线的约束下分解出子命题,各子命题间不仅要求有明确的时序和内在逻辑关系,同时,需要考虑每个子命题内的概念关系(命题指的是概念关系的陈述)。研究子命题的安排明确了某一研究具体需要论证的问题。以笔者正在进行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为例,该研究分解的子命题有四个:1)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区域特征;2)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网络结构特征;3)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区域社会网络特征;4)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互动机制。这几个子命题均以关系中性陈述的方式给出,分别需要论证产业集群与区域两个概念的关系、产业集群与经济网络两个概念的关系、产业集群与社会网络两个概念的关系以及经济网络、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三个概念的关系。

除了上述价值,研究概念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有分类(分类性概念)、计量(指标性概念)等价值。

1.2 通则及其认识价值

通则是指被验证为成立了的命题,是关于某一类事物共同属性的陈述[27]。科学研究就是论证命题或进一步确认已有命题的过程。从通则反映事物规律的严格程度来分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普适性通则,即通则中表征的概念关系规律适用于对象元素的全体,如在行为学科中“人是有需要的,人的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在运动训练学中“国际水平运动员均有长年训练的经历”,在经济学中“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情况下,某产品的需求结构决定供给结构”等,通则所指涉的对象无一例外地符合概念关系的规律。第二类为概然性通则,即通则中表征的概念关系规律适用于对象元素的绝大部分,但有例外的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就“竞技体育能否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在争论不休中,有一位学者以奥运会参赛国为对象,分别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反映竞技体育水平的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和得分为经济指标和竞技体育指标,通过相关分析,论证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越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也越好”的命题。如果将其作为通则看待的话,则仅反映两类变量的统计规律,这就是一个概然性通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两类变量符合此规律,但肯尼亚是一个典型例外。第三类为趋向性通则,即通则所表征的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已使人们形成共识。前两类通则均需要经过非常严谨的论证,甚至需要重复论证才能确立。然而,趋向性通则仅仅是基于众多人的大脑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某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一致判断,例如,“我国体育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就是一个趋向性通则,这是人们对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方式,即从完全的政府计划配置机制到政府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二元机制的形成过程,并从机制的转型中获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增量收益的基本认识所形成的判断。

当讨论通则在体育科学的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时,首先需要说明科学研究中关于“解释”的问题。解释指的是社会实施产生的原因或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陈述[27]。解释有三个要素:一是,先存条件(解释项1),即社会实施产生的前提或条件约束;二是,普适性或概然性通则(解释项2);三是,指涉的解释对象(被解释项)。用一个简单通式说明:一条钢绳可承受50 kg的张力(先存条件);当超过钢绳张力的重物置于绳上,钢绳将断裂(普适性通则);有一100 kg的重物置于钢绳上,钢绳的结果如何(被解释项);结果钢绳断了。从简单的通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则的科学认识价值体现在作为解释事物变化规律的依据方面。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经常引用各类通则作为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或外在原因或可能出现的结果。

2004年末,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组织了“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论坛”,与会的大多数学者就“长三角”地区的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以乐观预期给出的命题作为论证的起点,解释“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预期收益。笔者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政府自利性障碍的角度,提出政府是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最大障碍的命题。为了回答此命题,首先设置了三个先存条件:一是,两省一市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性;二是,各省(市)均存在通过一体化制度调整获得区内发展的动机;三是,两省一市政府官员仕途报酬制度的现实状态。继而引用三个通则组合作为解释项。通则组合一:“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具有公利性特征,故有其赖以存在的合法基础。然而,政府也是自身利益的保护者,它具有天然的需要和冲动。政府是由现实中具体的利益主体组成的,而不是由观念中的抽象个体构成的。”[21]通则组合二:“政府与生产企业的关系越是模糊不清,政府可活动的空间、可选择的余地以及可创设的租金就越大。”[20]通则组合三:政府官员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点,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在政治身份方面虽然留意谋求公共福利,但他们会同时谋求他们以及家人、亲友的私人利益[11]。最后将“长三角”两省一市的政府行为作为被解释项。

基于上述先存条件和第一项通则组合,可以引出两省一市政府均存在组织的自利性,并在一体化过程中被释放的基本逻辑判断。在政府组织之间利益分配和再分配在“条块分割”、“行政区划管理”体系中的利益博弈中,将表现由部门主义和本位意识引起的“设置各种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地方保护行为”现象。结合第二项通则,又可以引出政府的超经济的行为会模糊产权关系的逻辑判断。纵观“长三角”地区体育资源的二元结构(一部分是由原计划体制配置的资源,由政府职能部门掌管;另一部分是由市场机制社会资本转移所形成的体育资源),政府除了控制第一部分资源,同时在组织自利性的驱动下,试图对社会资本的体育资源实施行政操控,模糊产权关系。具体表现在职业体育主管部门与各职业体育俱乐部之间的产权关系上,如职业体育赛事门票和无形资产收入的分配权力,由此获得了最大利益。基于第三个通则组合,进一步可以引出政府官员的个体自利性的逻辑判断。该通则表明,政府官员作出行为选择的源动力是政绩(仕途发展)、报酬(经济收入)和待遇(福利提升)等利益。在我国现阶段官员任期制度的约束下,各行政区划的政府官员往往追求短期的显性政绩,如本行政区体育场(馆)标志性建筑、竞技体育奖牌数量、体育产业产值以及本地区体育人口等“数字化”的帐面政绩。由此,可以得到一个角度的结果判断:在实施对“长三角”体育产业长远发展有利的工程时,需要牺牲某一省份的近期利益,该省份的政府官员则难以做出合作的行为选择[6]。通过上述解释的三要素说明可以看到,通则在认识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解释依据的价值。

1.3 理论及其认识价值

理论是指解释观察与实验事实的一般原理,包括分类、定律、因果链以及关于事实的其他经验规律[38]。从形式上来看,理论可定义为由若干通则或命题以内在逻辑关系联结而成的体系[36]。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构建逻辑类型不同,前者较多以数理逻辑形成数学模型,如“牛顿力学理论”等;后者较多以形式逻辑构成概念体系,如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等。无论何种类型的理论均为知识体系的高级形式,又是人们系统认识世界的重要知识。

为论述方便起见,在此仅以社会科学的理论为讨论内容。社会科学的理论以成熟度为分类标准,可分为成熟理论与假设理论。前者是指构成理论的所有命题均被论证是成立的,并达到通则的程度,如经济学的“供需关系理论”[19]、体育学的“超量恢复理论”[13]、社会学的“社会文化变迁理论”[31]等;后者是指构成理论的命题仅为研究假设,如体育赛事“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7]等。从理论的解释功能来分类,又可分为要素结构类理论和要素关系传递类理论。前者是指解释事物实现某种属性的要素构成,如行为科学的“激励双因素理论”[14]、运动训练学的“素质五要素理论”[35]等;后者是指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要素传递关系或机制,如行为科学的“需要—行为理论”[18]、体育学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8]等。

科学理论构筑本身就是将社会现象规律提升到一般意义层面,具有普遍性。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设计缺少研究框架(研究的逻辑主线结构)或结构不完整;二是,研究结果的解释缺少理论支持,存在随意性。这反映了研究者对理论在具体研究中认识价值缺失的问题。理论的价值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此仅从两个方面予以陈述。

第一,理论是建立研究框架的重要依据。任何一项研究工作均要求研究者不仅明确研究概念,同时,必须建立研究框架或称逻辑主线之基本构架,继而才可能安排研究假设。研究框架是一个研究活动的核心环节,并决定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程度。在形成研究框架的过程中需按照经验公约或相关理论为依据。例如,在“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30],作者基于德国学者Ajzen在《行为与控制:从认知到行为》中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构筑该项目的研究框架(图1)。

图1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一般意义上表达了人的行为形成机制的传递规律,即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主要变量共同导致“行为意向”;人的“行为意向”又导致了“某种行为”。作者为了进一步探析在社会阶层变化的情况下,各阶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形成过程中各类变量的作用及变化关系,选择了该理论构筑了研究的逻辑主线结构。由此,作者分解出三大研究命题: 1)各阶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特征(以呈现阶层变量分别与锻炼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变量的关系);2)各阶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锻炼意向的关系(以呈现各类阶层的城市居民锻炼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锻炼意向的关系强度);3)各阶层城市居民和锻炼意向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以呈现各类阶层的城市居民和锻炼意向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结构关系模式)。

三个研究命题是以“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传递的内在逻辑时序关系,同时,针对研究主题的实际需要安排的。此时,“计划行为理论”成为研究者安排研究命题的重要逻辑依据。

再以“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制度的激励效应分析”的研究框架[23]为例。该研究主题中有两个概念,即“科研制度”和“激励效应”。作者在给出两个概念操作定义的基础上,将“科研制度”作为外在刺激变量,将“激励效应”作为反应变量;按照“刺激—反应”逻辑安排,并将高校教师在刺激变量作用下“需要—动机—行为”(基于需要行为理论)的变化作为内生变量,教师的共同行为结果体现为激励效应。作者按照上述逻辑主线确定了研究框架(图2),基于这个研究框架,作者安排了研究所需论证的子命题。

图2 科研制度和激励效应研究框架图

从上述两个研究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理论在形成研究逻辑主线中的价值。

第二,理论是系统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依据。科学理论不仅要面对实践活动的检验,同时,必须能对事实及其变化做出描述和解释[37]。在体育领域各类现象或事实生成、变化过程中,需要研究者相对系统地对事物的结构、变化态势和路径等做出描述、解释和预判。除了实证资料(数字资料)外,已有的各类理论将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依据,例如,以“人民币升值的事实来判断器械类运动健身企业的产业组织的变化”为预判问题,来观察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中的认识价值。

先设定两个先存条件。先存条件1:自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实施“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至2007年1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44]。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实施“宽松弹性”汇率制度,人民币逐步升值将成为基本预期。先存条件2:目前国内器械类运动健身企业的主要投入品(健身器械) 65%以上为国外进口产品[28],并在一定的时期里基本保持该比例。这些投入品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获得。然后确定两个理论,即理论1“供需弹性理论”[1]和理论2“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34]作为解释项。基于此,可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运动器械(运动健身企业重要的投入品)国际贸易的购买价格变动为论述起点,即人民币升值购买运动器械的价格下降。基于“理论1”可引出运动器械价格下降,必将带来该行业投资需求上升的逻辑预判。继而在“理论2”的支持下,投资需求上升并带来购买行为,将使该行业企业单位生产规模的扩展或企业数量的增加,使整个行业的总规模增大,从而调整企业的集中度、服务产品差别化水平和在投资规模方面降低行业进入壁垒,最终可能改变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即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的市场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在运动器械成本下降的情况下,企业所能采取服务价格变动的促销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又会导致市场绩效的变化。当然,导致器械类产业组织变化的因素很多,在此仅仅通过两个理论,从人民币升值带来投入品价格变化的视角给出产业组织变化的解释线索,其目的是表达理论在系统认识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价值。

2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结构与程序

科学认识思想是认识活动一般理论,其本质是如何有效地发现和创造,其中,科学认识结构和程序是认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结构是指认识活动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表征认识活动的逻辑结构;认识程序是指认识阶段及各阶段功能、时序关系。在认识过程中,两者“内核”既相对独立,但功能又相互联系,边界重叠,结构和程序的内容无法截然分离[13]。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文稿的审读中经常会发现,由于较多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认识思想的基本知识或知识整合能力方面的不足,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命题的形成逻辑问题、结论的前提不清问题、研究概念的衍生等问题。据此,有必要就科学认识的结构和程序问题作一论述。

2.1 认识结构及要素关系

认识结构是由众多认识要素及其关系组成,这些要素主要有“感觉”、“思维”、“经验”、“理论”、“概念”、“衍生概念”、“前提”、“结论”、“假设”、“论证”等。为使讨论简洁起见,在此,就认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关系及其价值予以陈述。

第一,感觉与思维的关系。人的任何经验和思维均源于感觉。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滋在《人类理智新论》“发现的逻辑”部分中指出,“包括微知觉在内的天赋观念在机缘或诱因的感觉刺激下,逐渐显现原始真理”[12]。从感觉到形成原始真理需要思维的介入,这很好地诠释了“感觉与思维”的关系。现以“体育赛事区域竞争力问题”作为案例说明两者的关系。通过各种资讯我们会观察到在世界范围内,体育赛事生产者特别青睐于将体育商业赛事置于某些城市生产,如仅2004年有14次拳赛放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43];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固定举办澳网公开赛,世界一级汽车方程式大赛的澳大利亚站点,墨尔本杯马赛、国际航空展和RIDCURL职业冲浪等世界著名的体育赛事[26];近些年来,上海举办了大师杯网球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等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除了上述区域案例,还可以列举较多其他区域案例。

通过对这些现象观察获得感觉刺激,自然会形成思维上的活动,即产生问题导向。问题1:“为什么体育商业赛事生产者特别青睐上述城市,并经常将体育赛事安排(甚至固定)在这些城市举办?”有了问题,研究者又会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形成解释问题导向。解释1:“即从经济学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成本—收益”理论来理解,任何生产者在提供体育商业赛事时均以“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目标,在选择比赛地点时必然考虑具有比较利益优势的城市,也就是说,同样的成本能够获得更大利益的比赛城市。故可得一个假设判断:上述城市由于可能给生产者带来更多的直接收益而获得青睐。”由此,形成问题2:“是什么要素构成了这些城市具有体育商业赛事的区域比较优势?”继而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解释2:从系统的“要素—功能”理论来理解,系统的要素结构决定了系统功能的潜在能量[32]。在考察体育商业赛事区域比较优势的要素结构时,尽管不能摆脱社会及制度环境差别所带来的影响,但总是存在具有共性的能促使体育商业赛事形成区域比较优势的核心要素结构。由此可得到第二个假设判断:某些共性要素是形成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性内容。基于上面两个问题及解释,将会引伸问题3:“如果能提炼促使体育商业赛事区域比较优势的共性要素结构的话,那么,共性要素又具有何种相互关系和时序以及逻辑作用方式?”最后,还要做出相应解释,解释3: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看,系统的各要素客观地存在关联,其功能水平取决于各要素相互关联逻辑的耦合程度;系统要素的耦合不仅体现在要素的结构完整性方面,更重要的则是表现在要素间信息流、能量流等在传导方式契合性和交换过程的势能等方面[32]。据此得到第三个假设判断:“体育赛事区域比较优势是由区域共性要素的关系及其各种‘流’所产生的熵决定的。”[7]

上述“感觉与思维”关系的表达,说明了人们以感觉为初始,通过思维活动将观察到的现象提升至理性层面,形成研究问题的过程。

第二,经验与理论的关系。经验是指人们在重复某种行为过程中积累的体验。早期经验主义学者将经验作为认识的基础、源泉,提出认识以经验为准绳的命题。当科学发展进入理论领域的时候,经验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被日益暴露出来[15]。尽管如此,经验与理论的关系仍是科学认识结构中重要的内容。两者的关系是:理论可指导经验提升层级,经验也能对完善理论有所帮助。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产生之前,教练员通过在实践中获得的各类经验选择训练内容、训练手段以及强度与量的组合,并在竞赛活动的效果中遴选好的经验。自著名的俄罗斯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提出“周期训练理论”[13],有了具体解释全年运动训练的周期划分和相应周期训练内容结构安排规律的依据。在实践层面上,使大多数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不断完善,并为合理安排年度训练计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在职业体育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运动员参与竞赛的频率增多、间歇时间缩短,在实践中人们获得运动员多次出现运动高峰的事实经验,同时,发现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难以解释在此状态下的训练规律,外部效度的下降体现了该理论的解释性缺陷。基于经验,人们自然产生了进一步发展新理论的需要,各种类型的“小周期训练理论”就是在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由此进一步发展了“周期训练理论”体系。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可以使经验不断合理化,同时,经验的发展不断对已有理论解释的不完全性提出新的问题,致使新理论的发展。这就是认识结构中“经验与理论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由经验导致理论发展需要而产生新的研究问题的过程。

第三,概念与衍生概念的关系。上文已谈到研究概念具有确定论域和论述的逻辑起点的价值。采用演绎逻辑论证相关问题也是认识事物生存、变化规律的手段之一。处理好概念与衍生概念的关系,能够支持研究者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变动规律。现以“体育产业前后关联产业结构变动机制”的研究为例。该研究以“体育产业”(指的是生产或提供运动服务或劳务的企业集合)为讨论起点,给出概念与衍生概念的构筑关系图。

图3 概念与衍生概念关系图

基于“产业”的定义,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29]。由此判定“体育产业”必定要生产“体育产品”,此时,“体育产品”就是“体育产业”的衍生概念;又基于“投入品”的定义,即“指的是生产者在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东西”[24],可以衍生出运动场(馆)、运动器械、运动用品等生产体育产品的“投入品”的概念;由于各类“投入品”也是产品,它们分别是建筑业、运动器械制造业和运动用品业的产品,基于产业关联理论[9],可以进一步衍生建筑业、运动器械制造业和运动用品业为体育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的概念。另一方面,体育产品要实现商品属性就一定要实现交换。体育产品,尤其是体育赛事,除了体育赛事的原产品外,还有依附的无形资产(各种产权),其消费者除居民消费之外,还有数量极大的作为其再生产投入品的企业集团消费者。各类媒体购买赛事电视转播权、博彩业购买赛事竞猜实用权等作为其再生产的投入品。这类企业与体育赛事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交易关系。由此,又可衍生出媒体业和博彩业等产业部门是体育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的概念。通过概念的不断衍生,最终可以构筑由“体育产业后向关联产业”——“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前向关联产业”的产业关联的链式结构的概念模型[4]。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多问题可以从概念出发,通过已有的知识,以演绎逻辑的方式在概念层面形成对事物的结构和变动规律的认识。

第四,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任何结论均建立在某种前提的基础上,没有前提的结论是不具有科学价值的。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将体育系统呈现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也经常在研究中以发达国家的某些实践经验作为参照,提出一些发展构想。这类研究确有一些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以此为讨论前提,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然而,无法否认,在较多的研究或讨论中作者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如在讨论我国职业体育制度选择问题时,就有一些学者将美国的联盟制或欧洲的俱乐部制简单移植的现象,同时,全面否认现行的职业制度安排。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职业体育制度确实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内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体育发展的基本背景,即国家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体制选择、资源配置机制以及职业体育发展动力结构等基本前提与发达国家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的事实,只有将该问题置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讨论,所得结论才有可能具有实际价值。另一方面,当在使用相关理论解释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明确理论作为论证依据时的解释性前提,如在利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时,就需要明确“资源稀缺性”和“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前提。总之,无论在论证研究假设,还是使用理论解释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时,研究者必须处理好“前提与结论的关系”。

第五,命题与论证的关系。根据研究主题分解的子命题,仅仅明确了研究者要回答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则涉及论证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尽管解释某一问题可有多种论证方式的选择,但在这些论证方式中必然存在有效性、实施成本和难度差异的事实。因此,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选择有效性高同时实施成本和难度可控的论证方式是处理“命题与论证关系”的核心。如果需要论证“拓展运动与学生意志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关系”,至少有两种论证方式可以选择:一是,调查类的相关关系分析;二是,实验类的因果关系分析。前者可以将“拓展运动”作为等级分类变量(以学生参与该运动的程度为标准分层抽样予以实现),同时,分别测量各分层样本的学生“意志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指标,在获得统计资料后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回答上述概念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后者可以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实验样本,将“拓展运动”作为施加因素,采用有控制组的实验前后自身比较实验设计,同时将“意志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作为实验效应指标,并进行实验前后的测量,经统计分析可反映“拓展运动”是否提升学生“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原因。从论证有效性来看,后者高于前者;从研究的操作性来看,前者高于后者。总之,“命题与论证的关系”是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认识程序及功能关系

近现代科学大师在关于认识程序理论方面有很多见解,为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在此仅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微观层面论述认识阶段及其功能。

毋庸置疑,体育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各种因素难以非常精确的条分缕析。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已有的认识理论和相应的经验、知识形成探索某种现象的认识程序。一般来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选择三阶段认识程序:形成问题阶段——构建认识问题逻辑主线阶段——解释问题发生规律阶段,这三个阶段本身存在着时序逻辑关系。

第一,形成问题阶段。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由问题主导的认识活动,问题的质量对整个研究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的体育研究方法的书籍重点介绍研究问题的来源、途径和类型,很少从认识层面说明“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在此,仅以“观察与问题”的关系说明“研究问题”的形成。“问题源于观察”这一命题已存在上百年历史,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加上“观察与已有理论存在矛盾”这一重要条件才能成立。例如,我们观察到体育商业赛事有很多投入品供应商,同时又有很多体育赛事(含无形资产)各类产权购买商形成的交易网络的现象事实,但当试图以现有的区域产业网络理论解释上述网络关系时,便会发现这些网络理论难以解释体育赛事交易网络的规律。现有的区域产业网络理论基本是针对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关联产业,以物品运输、区域企业文化学习、合作建立的信任等作为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变量,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线索解释网络运行关系和机制。然而,区域体育赛事的交易网络没有地域空间集聚的特征,合作的紧密程度相对较低;同时,上下关联企业尽管有物品交易,但大量的是无形资产交易,故时空因素的运输成本并不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此时,明显存在观察事实与现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据此,人们便会产生“区域体育商业赛事交易网络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其各节点的关系类型如何?”,“提升区域体育商业赛事交易网络效能主要变量是什么?”等问题,由此可以形成“区域体育商业赛事交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关系”的研究问题。

除此以外,对已有理论和通则提出质疑的怀疑精神也是研究者产生新问题的方式。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就有诸多案例,如哥白尼对当时公认的“地球中心说”提出质疑,并形成新的问题,建立了“太阳中心说”;达尔文对自己原来信奉的“物种不变论”发生怀疑并形成新的研究问题,才有后来的“生物进化论”等[16]。总之,在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中,研究者要在认识层面对“问题”是否是“问题”做出必要的判断。

第二,构建认识问题逻辑主线阶段。形成研究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对认识该问题的逻辑线索予以安排,也称“研究思路”或“研究框架”。研究的逻辑主线安排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完全基于已有理论的内在逻辑展开;二是,以经验结合已有理论的方式展开。前者在“理论及其认识价值”部分中已用案例说明,在此不再叙述。在此,仅以笔者2002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为例,说明研究的逻辑主线。

首先,给出两个经验判断:判断1“体育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属第三产业的后发展产业,它是伴随着一个社会一、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步入第三次产业级位时才能逐步启动、发展的产业”;判断2“当考察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发展问题时,不仅包含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能力(内环境),而且,体育产业发展不可能摆脱的社会、经济的影响(外环境)”。

然后,就整个研究的逻辑主线安排如下:首先,划定我国东部省份的边界,对各省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能力“内环境”和社会、经济“外环境”的水平进行评估,以确定体育产业发展的区位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以佩鲁等的“增长极理论”(即从空间上看,经济增长在每个地区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的,由于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部门的聚集,会形成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该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时,会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和扩散效应;从地域上看,增长极常处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色资源禀赋的区域);同时,辅之于“比较优势理论”为判别依据,对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做出评估和规划,确立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增长极”。当考察体育产业各“增长极”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问题时,则以赫希曼“产业关联效应理论”的思维方法(即现代经济各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前向、后向联系,并由这种联系形成一连串不均衡的链锁过程)。将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基本结构作为分析对象,剖析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结构关联链式反应方式,并以此作为构建各“增长极”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要素结构、结构变动分析起点;继而,以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主导产业”和“产业传导方式”三方面论证各“增长极”发展模式特征;在讨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策略选择问题时,则以区域的竞争与合作为主线,分析不同省份体育产业资源结构调整与发展;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讨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的制度创新的约束机制、推动支持要素以及制度变迁的方式和路径。

尽管研究的逻辑主线安排之形式可以多样化(上述陈述也可以用框图表达),但必须围绕主题,同时,明确呈现认识问题的内在和时序逻辑。

第三,解释问题发生规律阶段。建立了研究思路或逻辑主线后,研究者需要在操作层面考虑如下工作以解释问题发生的规律:1)明确研究概念的操作定义;2)基于研究的逻辑主线,分解研究假设(子命题);3)针对各研究假设(子命题)选择论证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或规范研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含文献整理、调查对象或被试;测试指标、测试工具、测试过程、数据处理技术等);4)研究结果的解释,即明确解释的先存条件、选择相关理论或通则作为解释项,对被解释对象的事实结果的规律予以陈述。由于涉及该阶段的知识在现有的研究方法书籍中多有介绍,在此不做详述。

总之,认识程序的三个阶段的功能相对独立,但又存在认识上内在的时序逻辑关系。只有形成研究的问题,才能安排认识问题的逻辑主线;只有明确研究的逻辑主线,才能建立研究假设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论证研究假设和解释研究问题的发生规律。

3 结束语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具备三大模块的知识体系,即认识论、方法论(含方法学)和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体系,其中,认识理论的知识居于三个模块的顶层,它是研究者实际研究工作的思想“基石”。基于对目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基本认识问题的判断,本研究从认识“基石”出发并结合研究案例,讨论概念、通则和理论等在体育社会科学认识活动中若干价值;继而通过认识结构的要素,论述了感性与思维、经验与理论、概念与衍生概念、前提与结论以及命题与论证等关系;同时,以认识活动的基本时空结构,讨论体育社会科学认识阶段的功能、时序关系。笔者寄希望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能与读者进行交流,并在不断的交流中共同提高。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622-628.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9.

[3]丛湖平.体育产业若干界说的辨析及相关问题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2-4.

[4]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5):31-35.

[5]丛湖平,郑芳.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6.

[6]丛湖平,唐小波.“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0(3):1-3.

[7]丛湖平,罗建英.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一个假设理论的提出[J].体育科学,2007,27(10):75-79.

[8]丁俊武.运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420-422.

[9]高韵.我国汽车产业关联特性及带动效应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5.

[10]胡立君.体育产业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3.

[11]霍布斯.政府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4.

[12][德]莱布尼滋.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2.

[13]李庆,李景丽,顾扬,等.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科学,2004,24(6):52-55.

[14]廖晓玲.激励的双因素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9(3):71-72.

[15]林德宏,肖玲.科学认识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15,259.

[16]林定夷.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6-37.

[17]林伟.中国体育文化探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46-47.

[18]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11.

[19]刘平.对传统供需理论的反思[J].市场营销导刊,2007,(1): 54-56.

[20]刘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权制度解释[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231-232.

[2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2-83.

[2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23]罗建英,丛湖平.我国高校体育科研制度的激励效应分析[J].体育科学,2008,28(10):147.

[24]曼斯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65.

[2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3-4.

[26]年度庆节[EB/OL].http://international.visitmelbourne.com/ langs/index.cfm?lang=10&l1=117.

[27]宋林飞.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9,353.

[28]SPMC65P2404A在电动跑步机中的应用[EB/OL].http:// www.sunplusmcu.com/applications/show.asp?id=29,2006-09-20.

[29]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0]汤国杰,丛湖平.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139-143.

[31]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15.

[32]乌杰.系统辩证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4-55.

[33]伍绍祖.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促进体育事业发展[R].北京:全国体委主任会议,1995.

[34]许敏雄,陆亨伯,王乔君.基于SCP框架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0):16-18.

[35]杨成波.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乒、羽、网)训练学特征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96-106.

[36]袁方,王汉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2.

[37]袁建新.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63.

[38][英]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43.

[39]张巨青.科学理论的发现、验证与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1.

[40]赵炳璞.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4):1-7.

[41]周爱光,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4,25(4):10-12.

[42]周丽君,于可红.从文化的本质论体育文化[J].中国体育科技, 2005,41(1):11.

[43]周喆.拉斯维加斯今年举办最多世界拳击理事会拳王争霸赛[EB/OL].http://www.hf365.com,2004-12-22.

[44]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In:KUH IJ,BECKMAN J.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M].Heidelberg,Germany:Sp ringer, 1985:11-39.

Basic Recogn ition Question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

CONG Hu-ping

Sports social phenomenon has its ow n exist,change and develop rules.The basic recognition ability of researcher is an important suppo rtive factor w hen exp loring these regularity questions.Because of the judgment on basic understanding question at p resent research,this paper knew the"keystone"at the beginning and concerned case research,discussed the value of concep t,p rinciple and theory in recognition activity about spo rts social science,then based on the factors of understanding structure,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 and thinking experience and theory,concep t and derivative concep t,p recondition and conclusion,p roposition and demonstration,points out the function and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s recognition phase by basic space time structure of recognition activity.

sports social science;recognition keystone;recognition structure;recognition procedure

G80-05

A

1000-677X(2010)12-0003-09

2010-08-30;

2010-09-23

丛湖平(1959-),男,山东海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Tel: (0574)87600732,E-mail:conghuping@sun.nbu.edu. cn。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猜你喜欢

通则体育产业概念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幾樣概念店
体育产业之篮球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通则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