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模式初探

2010-09-13舒辉周熙登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9期
关键词:增长极物流区域

舒辉,周熙登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区域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模式初探

舒辉,周熙登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彼此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经济是包括物流活动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区域物流系统的空间结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也由增长极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向网络发展模式动态演化。其中,网络发展模式是物流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点—轴发展模式是增长极发展模式向网络发展模式演化的中间阶段。因此,在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中,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合理确定区域物流资源的空间配置方式,同时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规模,把区域物流确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协作配套产业或基础性产业予以发展。

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包括物流活动在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对区域物流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区域的物流能力,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时间效益以及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因此,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彼此依存的统一体。这具体表现为: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体移动平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区域物流的集中,使之形成规模,从而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1]

一、区域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网络发展模式。

1.物流产业增长极发展模式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指的是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彼此协同而形成的一种地域经济形态。这种增长极系统必须以优越的内外物流系统为前提,这是因为物流系统促使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尽可能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此外物流系统也保证了增长极城镇具有优良的外部联系环境,使之能够与市场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从长远来看,物流产业发展必然会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其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向整个区域辐射,使周边地区的经济、管理、技术水平等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这就是物流产业的扩散效应,在这种状况下区域物流系统空间结构大多以一点或数点为核心,呈放射状分布。[2]

物流产业增长极发展模式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由市场机制引导物流企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集聚而产生;其二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及重点投资主动建立。很显然,后一种途径对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并在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布局安排以及物流中心分布等宏观决策中得到体现。这种模式主要通过生产要素集聚来确立经济优势,并通过极化效应不断成长。[3]

2.物流产业点—轴发展模式

物流产业点—轴发展模式是由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点”指的是各级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即增长极。随着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出现了彼此连接的交通线、通信干线等基础设施束,即“轴”。在物流系统形成过程中,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对附近区域具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与凝聚力。轴线上集聚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向周边区域进行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在基础设施束上形成产业集聚带。由于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存在差异,点—轴式空间结构形成的过程具有不同的内在动力、形式以及不同的等级和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经济形成的空间结构特征也不同。这种特征表现为集聚与分散的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轴”一定会发展成“点—轴—集聚区”。[4]

3.物流产业网络发展模式

物流产业网络发展模式指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依托已经建立起来的点—轴式等级体系,发挥各级增长极城镇物流产业对周边腹地经济发展的组织与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以各级轴线为基础,建立起各类要素的流通或传递网络,把各个地区连接在一起,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和继续,并强化“点”、“轴”在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效应,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实现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网络指某个区域内各级物流节点之间以及轴线之间经纬交织发展而成的点、线、面统一体。其中,物流节点指区域内部增长极城镇的物流节点,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轴线指节点之间起连接作用的线状通道,如铁路、公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5]

网络发展模式要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如美国东北部地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以及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部分地区。由于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已经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使经济在空间上达到均衡。另外,规模经济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区域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于少数的点或地带,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膨胀病”以及规模不经济现象。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区域物流网络发展模式才能在区域开发中显示出它真正的价值。[6]

二、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物流系统的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的过程。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促使物流经济要素在面积狭小的城市区域集聚(如物流中心城市),使其物流及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物流发展表现为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不具备均衡发展的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基础,国家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经济活动密集,物流活动频繁,物流需求量大,有力集聚江苏和浙江地区物流资源,成长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重庆、成都、西安作为中心城市与西部地区物流发展的支撑点,将之培育成各个区域的物流增长极,[7]发挥物流体系辐射效应,促进四川、陕西、重庆三省(市)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物流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会带动物流中心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8]促使部分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周边城镇转移,而且随着物流资源沿着城镇之间的资源流动路线进行集聚,新的物流增长极出现,新旧物流增长极通过各类交通干线,构建点—轴式物流系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逐步向江苏和浙江转移,催生了新的增长极,包括以南京为中心的物流圈,辐射徐州、苏州、镇江、扬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等12个城市的副梯度物流圈,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物流圈,辐射浙江省其他9个地级市的副梯度物流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理,新的物流增长极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均衡发展阶段时,随着物流点状(增长极)集聚和线状(轴)集聚程度的加深,区域内物流经济要素运动趋向于多方向性的扩散与辐射,不发达地区物流经济水平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高水平的同质性,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演变为网络发展模式。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种生产资料包括资金、技术、人力云集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城镇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作为上海周边地区的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上海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属于大体“匀质”的发展区域,这为区域物流网络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交通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优势,沪宁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与铁路、宁杭高速交通体系、沪京高速铁路以及沿海、沿江公路与铁路运输系统连成一体。在政策方面,国家及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为物流网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2001年上海市制定的《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2002年制定的《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6年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制定的《浙江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以及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为区域物流网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增长极和点—轴发展模式后,其物流圈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具体包括: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等城市的上海物流圈,以南京为中心包括镇江、扬州、常州等城市的南京物流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宁波、绍兴等城市的杭州物流圈。上述物流圈分别以各中心城市为增长极,同时三大物流圈又以上海物流圈为增长极。总体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复合型物流网络,网络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区域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初期的不均衡发展是区域最终均衡发展的方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物流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物流产业发展适用增长极模式;经过一个阶段后,区域内产业处于成熟期,物流产业适用网络发展模式。网络发展模式是物流产业发展的目的,点—轴发展模式是增长极发展模式向网络发展模式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最终的目标是谋求整个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因此,与区域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物流系统运作模式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在特定区域中的产业配置方式和空间配置模式,充分体现区域物流资源在产业间及空间上优化配置的思想。[9]

1.区域物流资源的产业配置

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并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在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中,应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规模,确定区域物流应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协作配套产业还是基础性产业予以定位和发展。以区域特殊地理位置(如港口、区域物流中转中心等)为基础,承担区域内外货物中转枢纽功能的物流活动,应把物流产业作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在政策引导下,特定区域内集聚了大量同类或相互关联的产业,这不仅要求所提供的物流具有供应链一体化能力,而且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此时把物流产业定位为该区域的协作配套产业,其目的就在于协调主导产业生产运营,提高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10]

2.区域物流资源的空间配置及功能

图1 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动态演化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区域物流资源空间配置方式亦不同。一般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不平衡发展阶段,应采取增长极式的系统结构,其主要功能是服务区域内相关优势产业,促使经济要素在区域内集聚。在这个阶段,依托区域内优势产业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建设并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以此作为物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人力资源等产生吸引和集聚力,促使它们向中心区域集聚,加速中心区域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期——不平衡发展阶段后期,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区域经济系统输入输出量增加,区域物流活动范围和能力也相应扩大和提高,物流系统空间结构应采取点—轴式系统结构。其主要功能不仅是促使经济要素集聚,而且是强化各类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在这个阶段,随着产业的区间转移,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低梯度区域,要结合产业区间转移的区位和规模,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优先布局。[11]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上规划不同功能的物流园区,支撑本地区产业正常运营。同时,物流园区建设将进一步引发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效应,促进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进而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通过良好的集散条件,吸引物资进入到该区域,形成某一种或多种物资的交易中心,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12]

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阶段,依托各城镇已经建立起来的点—轴式等级体系及主导产业,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市场原则,统筹规划,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有序调整,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在这个阶段,随着区域贸易壁垒的撤除、合作关系的建立、区域间经济互补性的增强,各城市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物流作为维系各产业关系的纽带,需要高效的区域物流体系为之服务,这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其物流系统空间结构应采取网络式系统结构。因此,必须对各城镇物流产业定位与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区域内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运输网络规划,构筑以综合交通网络系统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加强城镇间交通建设的协调和衔接,消除运输市场壁垒,提高城镇间物流运输能力,适应区域内产业升级和周边地区产业扩充、转移及合作产生的大量运输需求。最后,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实现区域物流的合理化与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讲,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既有发达地区,也有不发达地区,既可采用一种开发模式,也可视情况以一种开发模式为主,与其他开发模式结合起来运用。

四、结论

本文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剖析区域物流内涵、发展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增长极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网络发展模式,指出了各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产业配置方式和空间配置模式的角度阐述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08YJ16)的部分研究成果。

[1]邹跃飞.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10-11.

[2]、[3]、[9]、[10]韩美贵.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南京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20-21、23.

[4]、[8]田青,郑力,缪立新.物流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57-62.

[5]、[6]王静.区域经济发展中网络开发战略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76-78.

[7]杨佩珍,张无畏,等.西部区域物流模式整合研究[J].商业时代,2005(21):19-20.

[11]殷轶.深圳市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4-18.

[12]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20-26.

责任编辑:陈静

Abstract:Reg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logistics will be interdependent with each other.The regional economy is the sum of different kinds of economic activities,including the logistic activities.And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will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logistic system.With the changing from an imbalan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balanced one,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egional logistic industry is also changing from Growth Pole or point-axis to a networked one.Among them,the network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target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while the point-axis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middle stage of the changing from Growth Pole development pattern to network development pattern.So,in regional logistic development planning,we should determine the rat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for regional logistic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cale,we should develop regional logistics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if it is the leading industry,coordinate supporting industry or fundamental industry.

Key words:regional logistics;development patterns;regional economy

Primary Study on Overall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SHUHui and ZHOUXi-de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330013,China)

F250

A

1007-8266(2010)09-0022-04

舒辉(1961-),男,江西省于都县人,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技术创新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周熙登(1983-),男,四川省达州市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

猜你喜欢

增长极物流区域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分割区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发展篇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