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及其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2010-09-13余斌陈秋贵
余斌,陈秋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市100732)
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及其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余斌,陈秋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市100732)
投资转移是投资者到其他地区或其他行业及企业那里寻求投资收益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伴随着投资、贸易、技术转移与海外上市等形式的资本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投资转移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与投资转移是同向进行的,但投资转移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转移,即使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相伴随而发生,它们的方向也可能是相反的。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只不过是美国不能在国内为其巨额资本找到足够广阔的场所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不是人民币升值就可以消除的,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人民币贬值所造成的。
投资转移;产业转移;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
一、投资转移的概念与成因
1.投资转移的概念
目前对投资转移的研究很少,而且没有涉及投资转移的概念,没有回答“什么是投资转移”这一问题,只是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谈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效应时,提到过“投资转移效应”这个概念。
投资转移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导致区域外有关国家和区域内成员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发生变化。如果经济一体化导致区域内投资布局重新调整或资源重新配置,则某一成员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将导致另一成员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减少,产生区域内的投资转移效应。如果一体化区域内各成员国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是从世界其他潜在的东道国转移来的,则一体化区域内各成员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导致了区域外其他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减少,产生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转移效应。
例如,在欧盟于1986年吸纳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后,由于两国在生产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其他成员国更大的区位优势,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跨国公司纷纷将此类生产基地转到这两个国家。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既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又享受长期免税进入美国市场待遇的墨西哥,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墨西哥新增的直接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将其在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转移的结果。[1]
在与产业转移有关的研究中,投资转移往往与直接投资相挂钩。例如,卢根鑫认为:“产业转移可能产生要素转移效应。这有两种形式:贸易转移要素和投资转移要素。贸易转移要素是指发展中国家可能从发达国家进口零部件等中间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换关系,发生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这种形式的要素转移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但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投资转移要素是通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而带入中间产品、资本品和先进技术,因而所有权仍然属于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拟式要素转移”。[2]
从与产业转移相关的角度来看,直接投资并不能完全概括投资转移,因此提出投资转移的概念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认为投资转移的定义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投资者把本来投资于一个产业的资金转向别的产业;二是虽然投资在同一个产业,但是把一个地区的资金转向另外一个地区或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三是投资者将资金用于收购同一个产业的较高水平的资本品;四是投资者将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权益。也就是说,我们所定义的投资转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也包括卢根鑫所说的贸易转移要素和投资转移要素。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投资转移就是投资者到其他地区或其他行业及企业那里寻求投资收益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伴随着投资、贸易、技术转移与海外上市等形式的资本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流动。
2.投资转移的原因
缪尔达尔的地理二元经济理论提出,发达地区的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往往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这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将会逐步向其他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扩散,以寻求利润空间的增加,从而产生产业的转移。[3]
而早在缪尔达尔之前,马克思就曾提到1855年至1857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逆差“唯一可能使英国真正感到不安的,是英国显然不能在国内为它的巨额资本找到足够广阔的场所,因而不得不愈来愈大量地出借这些资本”。[4]列宁也曾指出:“在先进的国家里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5]这些过剩的资本会“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利润通常都是很高的,因为那里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可能,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转,主要的铁路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已有保证等等。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在少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6]
显然,投资转移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资本身的原因,即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只要能够获得利润,那么,除非存在妨碍资本流动的障碍,否则资本自然地就会流动到利润较高的地方去。因此,投资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投资转移的可能。而投资转移能够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在于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日益增加,当地可供资本投资的空间愈发不足,巨额资本需要到其他地方寻求投资机会。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欢迎发达国家的资本前往。
同时,对外投资本身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对外贸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时曾经提到:“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一味向某个国家倾销自己的工业品,而不让它也能够销售某些产品,那是不行的。英国厂主们发现,他们的生意不是增加,而是正在衰退。……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的交通工具。现在他们正打算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英国的工业巨头们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是为了要降低他们的工厂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价格”。[7]而在铁路修筑起来之后,印度的工业也必然要发展起来,除了降低原料的价格外,英国资本家还可以得到两大好处:一是获得在印度直接投资某些工业的利润;二是获得印度因为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增加的对英国工业品的购买能力所带来的英国商品出口的收益。
因此,列宁才会发现:“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8]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没有按照所谓比较优势原理直接放弃其丧失了比较优势的所谓边际产业,而是将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继续从事生产。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对外投资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绕过关税和原产地配额控制等贸易壁垒。如果进口国对最终产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或实行原产地进口配额控制,就有可能会促使出口国的生产企业将全部的生产过程或最后装配的过程转移到进口国或其他受限较少的国家完成,从而实现投资转移和产业转移。“中国‘入世’后国际间贸易摩擦的增加和我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壁垒的增多,又促使了制造业领域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了与制造业相关联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领域投资的扩大”。[9]
最后,一国货币大幅升值,致使国外资产变得非常便宜,也会引起大量的对外投资和投资转移。1985年,“广场协议”(Plaza Accord)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跨国公司借助这一机会在生产和制造业、金融业、不动产及服务业等三大领域全面推进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大量在美国进行兼并收购,大有买下整个美国的势头。
二、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件普通的商品“或者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装配而成,或者是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形态”。[10]因此,这里我们所说的产业转移,是指那种商品生产的某个独立的或若干个独立的局部产品部分的生产或商品生产过程的某个或若干个加工阶段,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在国与国之间发生时,一般会带来两国间投资和贸易的变化。
1.投资转移和产业转移的相关性
在马克思看来,产业资本要获得收益,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或所谓的生产要素。第二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或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活动,生产出新的商品。第三阶段:产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因此,在这里,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并不是指这样一些独立的资本种类,这些独立的资本种类的职能形成同样独立的、彼此分离的营业部门的内容。在这里,它们只是指产业资本的特殊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依次采取所有这三种形式的”。[11]当产业资本的这三个阶段或三种形式发生跨国家或地区的移动时,我们就注意到发生了产业转移或投资转移的现象。
第一,如果产业资本在生产资本这个阶段发生跨国家或地区的移动时,就出现典型的产业转移现象,生产过程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了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如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线或生产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从事生产。
第二,如果产业资本在商品资本这个阶段发生跨国家或地区的移动时,就出现了典型的国际贸易现象,这时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产业转移的现象。如果进行国际贸易的是最终产品或购买方原本从事生产就需要的中间投入品或资本品就不会引起产业转移;如果进行国际贸易的是购买方原本没有的中间投入品或资本品,如新的生产线设备,就会帮助购买方建立新的产业,从而引发产业转移,尽管转移的不是设备的生产,而是使用这种设备进行生产的产业。
第三,如果产业资本在货币资本这个阶段发生跨国家或地区的移动,如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借款,或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时,就出现了典型的投资转移现象,这时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产业转移的现象。如果货币资本只是用来兼并收购当地现有的产业并继续在该国从事生产,或者只是在当地从事非流通的产业如不动产或餐饮、超市等,就不出现产业转移的现象,只是替代该国原有或潜在的资本获得投资收益;如果投入的货币资本用来购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并将其移入货币资本的投入地从事生产,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发行股票并用获得的资金(此时即出现发达国家的投资转移),收购发达国家的技术或设备回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或者投入的货币资本是用来收购当地的生产要素并将其带回投入货币资本者的母国或所在地进行生产,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然后将其生产设备运回国内生产等,则出现产业转移的现象。在资本流动的三种形式中,货币资本的流动日益成为主要的资本流动方式。“1995~2001年,证券投资规模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75%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态势;1995年跨国兼并金额为2000多亿美元,2001年达到3500亿美元左右”。[12]
总的来说,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都是资本跨国家或地区进行流动的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影响”。[13]
2.产业转移与投资转移的异向性
尽管产业转移与投资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投资转移使得产业转移成为可能,但是,一方面,投资转移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转移,尤其是在一些跨国金融投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投资转移;另一方面,即使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相伴发生了,但是,它们的方向却可能是相反的。例如,中国南京汽车集团公司收购英国罗孚(MGRover)汽车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从产业转移来看,这是中高端汽车产业从英国向中国转移;从投资转移来看,则是资金从中国向英国转移。这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而通常的产业转移与投资转移的方向一般是一致的。这是因为,通常的产业转移都是在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转移,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而这次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主动进行的产业转移。这种主动式产业转移更符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要求。
三、我国外商投资对贸易顺差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从1991~2007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参见表1),所选取的变量为外商投资总额和进出口货物差额,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来考察国外对我国的投资转移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2.建立模型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为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差额,X为外商投资总额,a0、a1为待定参数,ut为随机干扰项。
3.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用Eviews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并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AR(1)来消除其自相关性,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
第一,修正R2=0.91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
第二,变量通过了t检验(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变量的影响显著。
表1 1991~2007年相关数据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第三,方程通过了F检验(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方程是线性相关的。
第四,D-W统计量=1.6849,根据D-W检验表得出上下的临界值为Di= 1.1,Du=1.37,Du 4.模型结论及其启示 第一,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顺差与外商投资总额存在正相关性。从模型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资每增加1亿美元,我国的出口顺差就会增加0.1971亿美元。近年来外商企业的出口额占到我国出口额的55%以上,也就是说,外商投资是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这与我国以往的招商引资侧重利用外资,主要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关。大量的外商投资在实体经济上,利用我国低廉的人力和资源成本,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再出口产品到国际市场。这种投资转移通常与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一致的,尽管转移来的产业的档次可能不高。 第二,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我国的这种投资转移和产业转移模式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像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美轮胎特保案,美国工人认为是中国轮胎进口太多导致了其国内工人的失业,进而要对我国出口的轮胎进行制裁。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轮胎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投资生产的。结果是美国企业不出面,而让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有关方面在前面冲锋陷阵。另外,美国企业并不是只在中国有工厂,而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工厂,对中国的轮胎出口进行制裁,它们还可以把工厂转移到别的国家。 第三,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成为欧美国家要求中国开放金融领域的借口,美国政府因此而频频对人民币汇率施压。但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正如1855年至1857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一样,只不过是美国已经不能在国内为它的巨额资本找到足够广阔的场所的结果。这种结果不是人民币升值就可以消除的,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人民币贬值所造成的。如果美国真的要消除对华贸易逆差,那么美国就应当把它的巨额资本锁在国内,而不是企业把它们强行塞进中国的金融领域。这种以在资本市场炒作为目的的虚拟资本,既不会为中国带来产业的转移,也不会带来新的技术、知识、管理等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而只会造成金融动荡,为宏观调控制造难题,应当坚决予以抵制。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美国金融危机下中国投资转移与产业转移研究”(项目编号:0900000122)的部分成果。 [1]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J].经济研究参考,2002(89):33-38. [2]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4):33-42. [3]李晓颖.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障碍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9(2):219-22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93. [5]、[6]、[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6-6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75、248、249. [9]张为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65. [10]、[1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7、63. [1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综合处.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趋势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4(21):21-22. [13]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 责任编辑:林英泽 Abstract:The investment transfer is the behavior of the investors who invest for profit in other regions,industries or enterprises.Usually,this kind of behavior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inter-region or inter-industry capital flow which is demonstrated as investment transfer,trade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 or overseas listing.The process of investment transfer is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industrial transfer;th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nvestment transfer is in the same direction;but industrial transfer is not the absolute result of investment transfer.Sometimes even if there i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accompanied with investment transfer,their directions are opposite with each other.The U.S.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is only the result of that the U.S.can not invest the huge capital into their own domestic market.And this result can not be eliminated by the appreciation of RMB,because it is not the result of RMB depreciation. Key words:investment transfer;industrial transfer;trade surplus;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vestment Transfer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Influence on Trade Surplus YUBin and CHENQiu-gui F742 A 1007-8266(2010)09-0062-04 余斌(1969-),男,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科学与公共管理;陈秋贵(1980-),男,福建省福安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