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见闻两则

2010-09-12暴媛媛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9期
关键词:扎龙丹顶鹤水利厅

□ 暴媛媛

记者见闻两则

□ 暴媛媛

丹顶鹤的故乡(一)

几天的调研中,总听人说起黑龙江省有个丹顶鹤的故乡,这便是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置身扎龙自然保护区,嗅到的是淡淡的水草香,看到的是纵横的河道、清澈的湖泊,蓝天下鹤群飞过的画面也从想象变为现实,这个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保护区,景致之美丽着实让人难忘。据了解,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占地4万平方公里,作为湿地,这里还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中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湿地生态保持良好,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四五月或八九月是游览保护区的最佳季节,届时会有约两三百种野生珍禽云集保护区,遮天蔽地,蔚为壮观。

眼见一群群白鹤时而悠然地觅食、踱步,时而展翅远飞又翩然而归,很难想到这片湿地曾经严重“渴水”,甚至曾面临退化、消失的危险。黑龙江省水利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连年干旱,加上这两条河流中上游生产、生活用水量的逐年增加,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缺水状况曾一度比较严重,这也影响了湿地质量和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生存。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还湿地以滋润、守住丹顶鹤的故乡?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为扎龙补水的方案便在此时提上了日程。记者从黑龙江省水利厅了解到,借助已建成的引嫩工程,每年从嫩江引水为扎龙湿地补水,这项举措已有效缓解了扎龙湿地的缺水状况。而向扎龙湿地补水不仅能改善湿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有利于鹤类等珍稀鸟类的栖息繁衍,还能带动周边区域渔业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引嫩补水,让生命之水再润鹤乡,让扎龙湿地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在希望的田野上(二)

七月的三江平原,别有一番迷人风景:农田成方、灌渠成网、满眼的绿色如波涛荡漾,将希望铺展开来。从哈尔滨到大庆再到齐齐哈尔,一路走来,大大小小十几个水利工程,目之所及,几乎每处生机勃勃,都离不开一个“水”字,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农业的科学用水。

原本属于旱区的肇源县,却把千亩玉米田经营的红红火火,秘诀便是已经推广了两年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肇源县和平乡立功村连片种植的2 000亩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里,谈起膜下滴灌,村里百姓便如数家珍:过去遇到伏旱,普通喷灌的作用就会明显受限;采用膜下滴灌,水直接浇到作物的根部,覆膜还能减少水分蒸发,灌溉效果好,还节约了水资源。“技术推广以后,地不用铲不用趟,省工省劳,还能增温保墒,扩大了抗旱井的控制面积,一口井最多覆盖500亩的膜下滴灌面积。使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平均亩产2 000斤,亩纯收入比大田直播玉米增加400多元。”如今,该项目已经遍布肇源县的16个乡镇,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让传统抗旱方法的不足得以弥补,让有限的水资源合理科学地作用于农业生产,也让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高科技节水灌溉方式的甜头。

同样是科学用水,庆安县以省水稻灌溉试验中心为技术辐射基地,大力开展综合节水灌溉,今年推广的控制灌溉面积已达到100万亩。当地农民告诉记者,控制灌溉技术推广之前,许多农民仍然沿用过去“种植水稻、全用水泡”的传统灌溉方式,正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尝试了控制灌溉的新技术之后,他们才真正体会到“既省钱又省水”的节水灌溉的好处。黑龙江省水利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硬质化渠系也已经连成了网,旱能灌、涝能排,而且防渗体系和调控体系的建立,还能让渗漏损失减少60%,渠道流速提高30%,田间耗水量减少38.6%,平均每亩节水150至200立方米,相当于每斤水稻降低成本3分钱。”

都说黑土地上硕果累累,而以膜下滴灌、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农业科学用水,正是保障粮食安全与丰收的重要手段。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节水灌溉总体思路的指导下,黑龙江省各地正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在节水灌溉的区域发展、科技手段、组织实施、管理经营等方面,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让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继续迸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扎龙丹顶鹤水利厅
水利厅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大会等
带春回扎龙
鹤之灵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河南省水利厅2016年新任领导成员
七绝·游扎龙湿地(外一首)
省水利厅纪念建党95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
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