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书复选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2010-09-12蔡迎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4

图书馆建设 2010年3期
关键词:类图书藏书馆藏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

1 研究背景

随着藏书数量的剧增,图书馆藏书空间不足逐渐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根据近期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20余家高校图书馆馆藏空间利用情况进行的调查,60%以上的图书馆表示目前馆藏空间已非常紧张,另外40%左右的图书馆表示对未来馆藏空间不足危机存有担忧。一般情况下,图书馆解决馆藏空间不足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建立新馆舍。如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加了3.6倍,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长了3.1倍。为了解决藏书空间急剧饱和的矛盾,在1967年至1974年间,美国有674所大学新建了价值达19亿美元的馆舍,预计可容纳1.63亿册藏书。但就在此期间,这些大学图书馆增加的藏书量就达1.66亿册,其藏书数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馆舍空间增长的速度[1]。实践证明,采用不断新建或扩建馆舍的办法来应对藏书数量的急剧增长是行不通的。近几年,在国内,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在纷纷扩建馆舍或者建造规模宏大的新图书馆以缓解藏书空间的不足,这样做等于重蹈国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覆辙。二是建设密集型书库或储存图书馆。一般来说,密集型书架藏书量约为普通标准书架藏书量的1.5-2倍,可以将利用率低但有保存价值的文献,比如稳定性、连续性相对较弱的期刊或借阅率比较低的部分图书调拨到密集型书库[2];在国外,储存图书馆这种解决藏书空间不足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后比较流行,而且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尤其在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纷纷效仿哈佛大学的储存图书馆模式建立自己的储存空间,以储存利用率比较低的文献。因此,建设密集型书库或储存图书馆对于解决书库空间不足的燃眉之急倒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但密集型书架或储存图书馆的造价非常昂贵,而且存放在离图书馆较远的密集空间的图书如果没有自动化运输系统和成熟的递送系统的支持,利用起来非常费时、费力。而以国内目前的环境,物流系统还不是很发达,运送成本比较高,采取这种模式显然还没有达到适合的时机。据调查,2009年初北京大学图书馆计划将昌平园区图书馆改建成储存图书馆[3]。国内递送系统的逐渐成熟及北京大学储存图书馆的建造和运行对储存图书馆理念在国内的实践和发展,尤其是地区或系统文献储存中心的建立,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将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三是对藏书进行剔除,也就是对馆藏利用价值低的文献加以撤除、转移和注销。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缓解馆藏空间的不足,而且还可以使留下来的藏书更加符合图书馆馆藏建设目标和读者需要,提高整个馆藏的质量和效益。在国内目前的现实环境下,利用这种方式解决藏书空间不足还是比较行得通的。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藏书剔除的统一标准,图书馆对于确定何种文献利用价值比较低、可以被剔除大多停留在理论方式层面,缺乏对实际操作方式的指导,因此,实际开展藏书剔除工作的图书馆还很少。即使是有的图书馆开展了此项工作,也大多是仅凭经验,或者单一地依据图书借阅率、破损程度等剔旧标准进行藏书的剔除工作,使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存在着被从馆藏中剔除的风险。

“藏书复选”最初是由前苏联图书馆学家格里科尔耶夫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将图书馆在进行藏书补充工作中为获取有关文献而做的第一次选择称为“初选”,而将图书馆对已入藏文献进行的选择称为“复选”。通过“复选”,图书馆可以了解馆藏图书的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图书需要继续保存以供利用,哪些图书应该进一步补充以增加品种和复本,哪些图书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应从藏书中剔除出去以及如何补充和剔除图书等[4]。因此藏书复选的最大任务就是通过复选可以及时剔除知识老化、陈旧破损、过时失效或复本太多、利用率极低的馆藏文献,使馆藏文献的内容质量和结构质量得以改善,保持馆藏文献信息的活力,因此,从这点意义上来讲,藏书复选对缓解馆藏空间不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无论是建立储存图书馆还是对藏书进行剔旧,都可以通过对馆藏图书进行复选以确定哪些图书是“低利用价值文献”,可以被转移到储存图书馆继续发挥其作用,或从馆藏中注销,得到更为妥善的处理。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藏书老化规律进行分析,以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来确定某学科领域的“低利用价值图书”,以此构建高校图书馆藏书复选体系,帮助图书馆有效缓解空间不足的危机,促进馆藏质量的良性发展。

2 国内研究综述

“藏书复选”尽管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由格里科尔耶夫提出来,但是图书馆界对于它的真正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国内,上世纪70年代以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直至进入80年代,关于藏书复选(主要是藏书剔除)的研究才异军突起。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网以“藏书复选”、“藏书剔旧”、“图书剔旧”、“文献剔旧”等与藏书复选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1986-1996年期间,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有58篇;1997-2008年期间,有相关论文94篇。文章数目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书复选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但是透过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发现:①国内关于藏书复选的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大多是关于剔除原则和标准、剔除方法、复选意义方面的纯理论文章,而且文章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明显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如很多文章中讲到“以文献出版时间为剔除标准”,剔除一定年限以前出版的藏书。但藏书的老化不一定意味着其内容的老化。又如“以藏书被利用的情况为标准”,剔除使用频率低的藏书。其实,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步,也就是说,使用频率低并不能说明其使用价值小,有些藏书尽管其使用频率不高,但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如经典名著等。②在剔除方法研究方面,可以说近几年还是比较深入的,尤其是研究认识到了定性分析的不足及定量方法的优势,如刘冰的《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实践》论述了通过图书管理系统来统计分析藏书的借阅情况,对借阅率低的图书进行剔除[5]。不可否认,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的确给藏书剔除带来了便利,可是传统的定性方法毕竟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如通过专业人员(如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应学科的专业人员)进行剔除的方法,可以避免机器“一刀切”带来的失误,把那些将来有用的藏书保留下来。笔者认为,有关藏书复选方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种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思路。在这方面,谷永清、夏明顺的《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剔旧”问题——以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为例》一文给了本文一个很好的启发,那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对低利用价值图书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以达到藏书复选的目标[6]。③研究大多偏向于理论研究,而馆藏复选的实践,尤其是实证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十分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强的藏书复选体系来指导图书馆的具体实践。

3 藏书复选体系构建

3.1 体系构建思路

3.1.1 按学科进行藏书的复选

对馆藏文献进行复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确定文献的利用价值,然后选择那些利用价值比较低的图书来确定是否被转移或注销。而馆藏文献的学科属性不同,则老化程度也不一样。如经济类的图书时效性强,可能出版没几年就已经过时了,无人问津;文学、历史及语言文字类的馆藏,因学术性强,内容及质量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计算机类图书版本更新非常快。因此,对于不同学科的图书,在确定其利用价值时,不可采取根据出版年或书龄“一刀切”的方法,而是要根据其学科属性分别来判断其利用价值。因此,本文从可操作性、科学性角度建议图书馆采取按学科进行复选的原则。

3.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就缓解馆藏空间而言,馆藏复选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数量巨大的各学科图书中确定“低利用价值的图书”,因此,“低利用价值的图书”的确定也是本文藏书复选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而对馆藏文献进行审查、鉴别和复选,除了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馆藏复选标准外,综合运用各种馆藏复选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确定“低利用价值图书”比较成熟的方法有经验判断法、书龄法、半衰期测定法、调查研究法、滞架时限法等。其中经验判断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馆员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确定哪些图书利用率比较低。面对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藏书,运用经验判断法来确定图书的利用价值在尺度上可以说是很难把握的,也缺乏可操作性。书龄法是根据图书年代来确定图书的可利用价值。但是相同书龄的书在利用率方面可能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藏书利用价值显然是不科学的。文献的“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作为确定图书利用价值的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测定学科图书的老化程度比较费时、费力,很少有图书馆愿意这样去做。一般采取比较简单的、变通的办法,凭借经验来估算学科图书的老化“半衰期”。调查研究法是通过对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确定图书的利用价值。但是,这种方式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了馆藏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滞架时间也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但是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成正比,有些图书尽管其使用频率不高,但使用价值存在的时间却很长,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通过分析可知,上述方法要么仅从定性的角度对图书的利用价值进行确定,要么仅利用定量结果来确定“低利用价值图书”,如果利用这些藏书复选结果对馆藏进行转移或注销的话,则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风险。如果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方式的优势来确定“低利用价值图书”应该不失为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择。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以定量统计为主,辅助以定性分析确定“低利用价值图书”的方法,其确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献的老化规律 文献的“老化”,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文献被新文献所代替的过程。一般来说,馆藏图书的老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图书中所含内容已经失效;②该图书的内容已包含在其他著作中;③该图书的内容被更新的或内容更全面的新书所替代。对文献老化规律的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揭示文献被利用情况的变化规律,因此利用文献老化规律对于确定“低利用价值图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当文献的老化规律被应用到藏书复选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有:①根据文献的“半衰期”进行判定,目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引文分析来确定某一学科文献的“半衰期”,以此判定某一文献是否已经老化;②根据图书的流通利用情况来判定,如著名的美国匹兹堡大学肯特统计分析了6个科学图书馆从1968年至1975年的书刊流通利用数据,得知书刊的书龄在7年之内不会被剔除的重要结论[7]。

笔者认为,如果仅从文献的“借阅率”或 “半衰期”这个角度对文献是否具有利用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的结论可能会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如果首先对文献的“半衰期”进行测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馆藏图书中所有出版时间超过半衰期的文献的借阅率进行统计,然后将“低借次”或“零借次”的文献认定是“低利用价值图书”的确定方法则会更为科学、合理。

(2)图书的资料类型 图书馆各学科藏书在数量上可能非常大,但在类别方面大致不过3类:一是资料书,二是工具书,三是理论著作。资料书一般是对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记载,多属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不会老化。工具书是人们用来对资料进行核查的依据,可以帮助读者快捷地查到某一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通常也不易老化。与上述两类文献相比,理论著作倒是最容易老化过时的。我们知道,高校教师、研究生阅读理论著作大都有着明确的目的:①获取部分数据资料,以支持自己的研究;②通过著者的注脚、注释和参考文献查找与自己研究专题相关的著作和论文,以此收集更为丰富的系统资料;③了解作者对某些问题所持的观点、结论及具体的研究方法。通常,理论著作中包含这些方面的资料内容。但是随着人们对某一专题研究的持久和深入,人们积累的资料会更加丰富,认识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观念也会有新跨越,自然会再撰写出品质更高的论著、论文、资料集、工具书,那么以往理论著作里面的一些积极的东西就会被而后出版的文献所取代,从而失去其自身价值。因此,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文献的老化程度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那么在利用文献老化规律确定“低利用价值图书”时,必须要关注图书的资料类型(如研究型学术著作、资料型工具书、教材教辅资料)因素,对学科文献的类型进行比较周全的分析和比较。

3.1.3 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文献老化规律的量化测定和对文献资料类型的定性分析,一般可以实现对“低利用价值图书”的确定。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面对的学科知识千差万别、具体操作过程繁琐复杂,难免会出现问题或产生错误的判别,因此为了保证馆藏复选工作更好地开展,有必要建立馆藏复选监督机制。由分馆馆长负责组织图书馆业务骨干、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学生代表成立馆藏复选工作监督小组,定期检查馆藏复选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复选过程中提出需要注销的图书进行二次甄别,只有通过复选的图书才可以分门别类交付工作人员,由其把对应的图书逐一从架位上按顺序抽取出来,并按顺序集中存放。下架后还应设一道复核工序,即由复核人员对下架的“低利用价值图书”按照清单进行认真核对,然后对核对无误的文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即财产注销。

建立馆藏复选监督机制不仅可以对藏书复选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防止具有保留价值或实用性强的文献流失,而且还可以对与藏书复选相关的问题,如藏书补充、藏书采购策略调整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藏书是否符合读者群的需求、藏书分类是否恰当、藏书著录是否准确、藏书排架是否符合读者习惯等一个个侧面为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一个良性的藏书复选体系的构建。

3.2 藏书复选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以上原则和思路,本文提出的图书馆藏书复选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藏书复选体系框架结构

4 实证分析

为了考量本文提出的以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基础的“低利用价值图书”的确定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一步阐述统计分析过程,本文以本馆经济类馆藏为例进行分析和测定。

4.1 馆藏经济类图书的老化规律定量测定

4.1.1 经济类图书半衰期的计算

(1)统计样本的选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资源的激增,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可以说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容易,人们对信息和资料的新颖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倾向运用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引证,这对学术文献的老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学科文献,尤其科技类文献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因此本文在对经济类图书统计样本选择时,将时间限定在近3年内出版的文献。考虑到测定文献的可获得性及对本馆经济类文献复选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本馆经济类馆藏文献中选取2007-2009年出版的100种经济类学术著作和5种经济类核心期刊进行测定。

(2)计算方式的确定 借鉴学术期刊的老化度量指标——“半衰期”,即某学科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或出版的,利用引文分析法对馆藏经济类文献的“半衰期”进行定量分析。所谓引文分析法,就是将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在一定时间之内的全部文献信息(尤其是科学论文)收集起来,通过统计每篇论文所附的引文的发表时间及其被引用时间等数据来研究该领域内文献老化的情况[8]。引文分析法是目前采用最多、最有研究成效的方法,尤其比较适用于某学科、某专业文献老化的研究,统计分析过程如下:①引文情况统计。考虑到本文考量经济类文献的老化规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中文图书藏书复选体系,因此,本文在统计图书或期刊的引文量时,仅考虑经济类图书的引用情况,期刊或其它类型的引文均不计量;另外,考虑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著作是哲学名著,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因此对此类文献的引用情况也不作计量。②从被引文献发表当年起往前逐年累加各年的引用频次,最后除以总的引用频次,得到累积引文频次的百分比。③为了使引文年代较为准确,本文以文献被引年与被引文献发表(或出版)年之差作为被引文献发表年数。通过整理,得出2007-2009年馆藏经济类文献引用经济类图书的年代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7-2009年馆藏文献中引用经济类图书的统计情况

通过“半衰期”的概念可知,累积引文百分比接近50%的那一年得到的年数即半衰期的整数值。因此,由表1可知,经济类图书的半衰期大概在7年左右。

4.1.2 经济类图书利用情况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经济类图书的半衰期大概在7年左右。考虑到出版年代选取的统一与统计过程的方便,对8年以前出版的经济类图书在近5年的借阅利用情况采用图书自动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零借次”或“低借次”图书清单,可以初步确定这些经济类图书即馆藏经济类“低利用价值图书”。

经统计,本馆在2001年以前出版的经济类图书在2004年6月1日-2009年5月13日借阅次数为“0”的图书共14000余种,如表2所示:经济著作。

考虑到(4)-(5)类型图书主要是工具书或资料用书,因此将此类型的图书从清单中删除;同时又考虑到有的经济类经典名著,尤其是国内外经济学名人名家的著作,虽然暂时借阅比较少,但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也从清单中删除;而(1)-(3)、(7)类型的经济类图书,在清单中数量非常大,大概占80%左右。考虑到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教材及培训辅导用书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老的教材和辅导用书被读者借阅利用的情况比较少;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实务用书等随着新书的大量涌现更是无人问津;学术经济著作,随着新研究成果的出版及发表,其新颖性、创造性、学术性明显降低,表现出比较低的利用价值。因此,本文将清单中的这部分图书确定为本馆经济类“低利用价值图书”。

表2 2001年以前出版近5年借阅次数为“0”的经济类图书的统计表

4.2 经济类“低利用价值图书”的定性分析

经济学图书的学科范畴广泛,如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经济史、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商业经济、交通经济、旅游经济、邮电经济、贸易经济、财政与金融等,主要由工具书、资料用书、理论研究著作等组成。为了使定性分析过程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对上文获得的本馆经济类“低利用价值图书”清单进一步分析,明确其类型结构:(1)各种类型的教材及教学、培训、考试等辅导用书;(2)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实务图书、操作技巧及操作实务图书(包括管理、股票、基金、会计、审计等)、经济类普及读物和读本、创业及励志类图书;(3)不具备学术性或学术层次较低的其它经济类图书;(4)各种类型的经济学辞典、年鉴、手册、指南、标准等工具用书;(5)具有连续出版性质的论文集、经济评论、各类型年度报告;(6)经济学经典名著;(7)各种类型的学术性

[1]徐恩元.零增长理论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5(4):9-12.

[2]姜晓岗, 任 真, 刘婉琦, 等.网络环境下科技图书馆馆舍空间合理利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 2007(6):47-49.

[3]储存图书馆建设工作启动[EB/OL].[2009-08-15].http://162.105.138.207/tongxun/tx2002/news23(61).htm#18.

[4]宋晓莉.论图书馆藏书的复选工作[J].图书馆建设, 2009(1):28-31.

[5]刘 冰.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实践[J].硅谷, 2008(20):168.

[6]谷永清, 夏明顺.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剔旧”问题——以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8(11):80-82.

[7]胡 敏.科技类图书剔旧标准量化探讨[J].情报探索, 2008(3):112-113.

[8]徐恩元,徐建华.文献老化理论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6):64-66.

猜你喜欢

类图书藏书馆藏
馆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珍惜每一本藏书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