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漕运“双雄”
2010-09-12
本刊记者 曹 凛
元朝时期,海路漕运一直是元大都(今北京)粮米补给的主要通道之一。元人张晃诗云:“国初海运自朱张,百万楼船过大洋”,即指朱清和张领导的官运船队在元初近20年时间里对海上漕运做出的贡献,其开辟的海上津沪航线,沿用至今。
东海72岛的龙头大哥
海盗船队活动范围从东海扩大到莱州湾和胶东半岛,惊动了南宋当朝,迫使朝廷与这个海盗团伙达成和平相处协议。没过几年,忽必烈大军南下,朱清和张力排众议,率东海众盗叛变宋朝,投靠北元。
1273年,北元派丞相伯颜前来接收朱清的海盗船队,伯颜部下董士选率监官上船查看船只质量情况,发现船舶质量情况良好。既有能装粮千石的大中型运输平底船,也有充满进攻性的装满武器和设备的快速尖底帆船。海盗们兵强马壮,训练有素,宛如一支水军。监官查看尖底船, 看见船身多为曲线型,一些船只线型不太规范,时有棱角。于是,监官命人对这部分船只进行了水面以下船体的修补。
当时的尖底船大多船身宽大,尤其是船中部位,因此监官命船匠在船体中心线即中心龙骨处加固横粱,使船体左右舷牢固结实,保证船快速行进时仍能保持船体的稳固。监吏还根据船只排水量及船长尺度来确定大中小等几类船型,查勘尖底船体是否有腐蚀破坏情况及船上绳索木梯布置情况。董士选还给朱清一批银两费用,用以补充武器,完善船只质量。部分运输类船只扩大了承载量。
伯颜将海盗船队总体质量优秀的情况汇报给忽必烈。忽必烈大喜,命朱清和张率部下断截南宋水军的海上退路,迫使南宋谢太后投降大元。朱张二人因立下大功而被封为下万户。
1276年,南宋首都临安被北元攻占后,忽必烈要求朱张二人将宫殿里收藏的大量文史资料完整地秘密运出,以备将来修史用。朱清要求运送库藏国家物品的船只质量可靠,并配备大量武装人员秘密押送。朱清、张带着有造船经验的手下查检船只,要求所挑大船全部是船体两重板结构,多数船两舷以上是三重板,厚重的船壳能保证安全。朱清还亲自陪着大元派来的监官查看船板的连接情况,查看后提出在船尾加盖望小楼,以防敌船出现时,有所准备。
刘家港与上海建城
1279年,宰相伯颜趁机奏请重用朱张二人,让他俩为朝廷从海道北运南方粮食。朝臣建议除朱张已拥有的船队外,还应另造专门用来大量运载漕粮的大型沙船。忽必烈准奏,令朱清与太仓总管罗璧一起选择在太仓刘家港划定造船基地,督造沙船60艘。
太仓自古以来就是吴国的海陆交通枢纽,三国时孙权在太仓建立超大型粮食存储仓库,朱清和张在刘家港建船场,后又在粮仓和太仓沿江两岸开设了许多重要的海事、水军和海漕管理机构,如《元史》卷21记录元水军上万户府在太仓境内设立;崇祯《太仓州志》也有大量记载。
1282年秋天,60艘船只建成。朱清与罗璧率领众监吏上船查看新船状况,但见崇明沙船确实有很强的沿海沿岸运输物资优势:诸如船身宽大,底平,航行平稳少颠簸;即使不慎搁浅,也因底平而不易倾覆。又因两舷装置水板,有助于把握航向,逆水航行时亦无横漂之弊……监吏对船上动力设备的质量检查要求也很仔细。监吏查看桨、橹、梢、篙等木料质量是否过关,桨橹长宽厚度和形状都有严格要求,以适应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推进力和转向力。监吏查视桨橹制造工艺是否精细:桨叶面多采用靠船内侧为吃水力大的锋利形状,外侧加厚边缘;还查看橹叶面是否内侧一边锋利度小,而外侧锋利度大,这样操纵效果好,推进力大。
朱清与罗璧命监吏严格查看沙船外形,有不符合建造规格的,限时改正。当时标准沙船图样为方头方尾,头尾翘起以防大浪。甲板面宽敞,船身两旁设有低矮栏杆,船上多置桅杆以挂船帆,一般为三至五根桅杆。船乘风而行时速度很快,具有较强的抗风浪稳定性,多用于沿海或运河货物的运输工作。沙船是一种航行于内陆河川及浅海为主的运输船。此船船底平坦可以安置于浅沙滩,不怕搁浅。据说,该船出现在唐朝,北宋时为官造运输船之重要型式,又名浅底舟、平底船,如北宋徽宗下令江南两湖等地转运司负责大量打造此类平底船以供南北运输之需(详见《宋会要辑稿》)。
元朝沙船
1282年冬到1283年3月,朱张二人率漕运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试运漕粮4.6万石至天津塘沽。元世祖提升朱张二人皆为海道中万户。此后几年,这两个天才前海盗官员还疏浚沿海江道,以太仓为基地,利用以前关系招聘琉球、日本、高丽和安南等国船只联运大元漕粮。这些岛国的商船也随后驶往刘家港进行贸易交易,太仓刘家港渐有“六国码头之称”。当地为此设立了配套的市舶司、商税局、万户府和巡检司等。1291年,太仓当地获准建置上海县,朱张二人为上海建城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人因之皆升迁为江南行省左丞和海道中万户等多个官衔。
东征日本、占城与海上漕运
1283年,东征日本前,朱张二人上船查看战船质量。当时水军船只建造价值要比粮船花费多90%,因此,质量要求高,检查也更为仔细全面,包括查看这些远洋船只的稳定性装置。朱张二人要求增加一些船两舷的船板厚度,使船稳定性好不易倾侧。他们还要求在水密隔舱里安置大量压舱物,以降低船舶重心,提高远航性能,这与唐宋水军的造船传统一脉相承。
朱张二人查看从南宋水军缴获来的一批大中型战斗船只,一般都有两到三层战斗楼层,每层船舱四周开有窗孔,可伸出武器或抛掷火器,以攻击敌船。船身插遍旌旗,而且底层楼板处划桨口多,船速快。
占城是跨越印度沿海与越南部分地区的一个东南亚古国。1284年,元水军东征占城时,朱张二人派监官上船察看船只远航的质量准备情况。深海航行,船队以尖底、尖首、方尾的三桅船只居多,船长一般30米左右。监官查看远洋海船首部和中部甲板上的桅杆底座是否坚固,以利长途航行时提供足够动力,查看船板的基本连接工艺是否良好,即连接处是否紧密牢固,缝隙处是否填充了捻料;查看倨钉工艺的优良程度;查看一些船舷外侧安置的护肋板的质量状况。
一批授职监官负责查看漕运船只质量。当时船队中常见两种中小型海船遮洋船与钻风船:钻风船可载400石,遮洋船载货800到1000石。遮洋船多行驶在黄海的长滩、黑水洋,到山东半岛北部的沙门岛航道,建造费用也较低廉,比远洋硫球国和日本国的船只便宜十分之一,尺度比运河漕船略大,但舵桨多用铁梨木,坚固可靠。《古今图书集成》(清)记载:“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船,次者曰钻风船”。遮洋船船体扁浅,平底平头,长8丈2尺,宽1丈5尺,深4尺8寸,16个舱,双桅杆,四橹,两个铁锚,舵有吊舵绳索以利升降,这在《水运技术词典》遮洋船条里有详尽的历史记录。
朱张二人掌管的海运船队中还有一种数量众多的运粮船,当时民众称为楼船。监官上船查看这些船只状况,但见这种船很奇特的一点,是前后形状对称,可以首尾相互调换,不怕暗流漩涡。船只两头各安置了一舵两桨,总共是两舵四桨三桅。船中有望塔楼,船工可以登上去侦察敌情,望远方是否有船经过。船上都配有“惯熟工”,熟悉罗盘、水文、气象和船上设备情况。为了保证航运安全,每隔一段时间,朱张任命的这批监官都上船查看船只情况。
船队绕崇明西沙,经江苏海门东岸,沿海岸线北上,转山东半岛最东端之成山角,入渤海湾。傍岸而行,常有搁浅、触礁的危险。朱张二人熟知沿途水情地貌,避开了众多沙洲、暗礁、漩涡。1285年,二人运粮十万石到京,翌年增至四十三万石,1290年又增至一百五十万。尔后每年海上漕运达三百万石。《元史·食货志海运》为此总结:“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海运江南之粮,至于京师者一岁多至三百万余石,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