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语》范围副词研究

2010-09-11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晋语国语指向

李 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国语》范围副词研究

李 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国语》是研究战国中期齐鲁地区汉语语法的重要资料。对《国语》的范围副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揭示《国语》的范围副词的语法功能和范围指向(语义指向)。

《国语》;语法;范围副词

一 引言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当成书于《左传》之后,反映了战国中期齐鲁地区的汉语书面语的语言面貌。本文对《国语》中的范围副词进行穷尽的分析研究。以宋代刻印的明道本作为校勘和语法研究的底本,文中的例句及页码均引自上述《国语》校点本。

(2)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周语下)p.96

该例亦可理解为范围指向动词的宾语。

(3)子皆疏之,以及此难。(晋语九)p.491

[凡1]共4例。用于主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对数量或动量的统计,可译为“总计”。如: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其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晋语四)p.356

[凡2]共16例。用于句首主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和宾语,表示对事物的总括,可译为“凡是”。如:

凡土地人民,越既有之矣,孤何以视于天下。(吴语)p.626

[尽]共15例。范围指向宾语。从“尽”在句子中的位置的分布来看,9例位于动词谓语之前(如例1),可译为“全”、“都”等,6例位于名词谓语(如例2),亦可译为“全”、“都”等。例如:

(1)吾尽闻之矣,宁闻他人?(楚语上)p.553

(2)余焉能尽礼焉。(晋语四)P.347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不及物动词前的“尽”范围指向施事主语,而及物动词前的“尽"范围指向宾语,表示所述包括陈述对象的全部。

[并]共4例。用于动词谓语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可译为“同时”、“一起”等。例如:

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周语下)p.103

[俱1]共6例。用在动词谓语前,范围指向是谓语的施事主语,表示多个施事主体共同实施某种动作或具有某些情状,可译为“全”、“都”。例如:“俱”字置于不及物动词之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范围的副词。《国语》中的范围副词都是单音节词。范围副词依意义可分为“总括”、“限定”两大类,其中“总括”有27个,“限定”有11个,共38个。表“总括”的副词又细分3类;表“限定”的副词亦可再分为2类。

(一)根据意义上的差别,“总括”又可分3小类:

1.表示“全部”、“全都”:皆、凡1、凡2、尽、并、俱1、具,咸、备、毕、兼、悉。

[皆]共122例。用于动词或名词谓语前,概括所提人、物、事或情态。范围指向主语、宾语和话题。表示动作行为是施事者全部发出,或谓语所表示的状态是主语全体所具备。可译为“都”、“都是”。《国语》的范围副词“皆”虽然句法位置比较单一,但其所修饰的谓语的构成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是动词谓语(共89例),名词谓语(共26例),代词谓语(共2例),形容词谓语(共5例)。例如:

(1)幽王二年,西周三州皆震。(周语上)p.26

在范围指向方面,“皆”较单纯:绝大多数指向主语,4例指向宾语,1例指向句子的话题。例如:范围指向句子的“话题”:

二 范围副词的分类

(1)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周语上)p.16

“俱”字置于及物动词之前:

(2)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越语上) p.635

[具]共1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具,假借为俱。”《说文·人部》:“俱,偕也。”《玉篇·人部》:“俱,皆也。”“具”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主体发出同一动作或呈同一情态。可译为“都”、“皆”、“俱”、“齐”等。例如:

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塗。(周语中)p.71

[咸]共2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认为:“咸”训作“皆”、“悉”。此说甚是。“咸”的本义是虚词,用于谓语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部,可译为“全部”、“都”等。例如:

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晋语五)p.396

[备]共5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周遍性。“备”亦可,表示“全面”、“普遍”。例如:

大夫有贰车,备承事也。(鲁语下)p.195

[毕]共4例。用于不及物动词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主语全体共同实行谓语的动作,可译为“都”、“全”等。“毕”作为副词,大都置于动词“从”之前。例如:

百吏、庶民毕从。(周语上)p.18

[兼]共3例。“兼”的副词义(“并”、“尽”)在春秋就已经有了。《国语》的副词“兼”用在谓语之前,表示行为动作所及具有整体性,范围指向宾语,可译为“(全)都”、“全部(面)”等。例如:

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吴语)p.617

[悉]共1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宾语,表示主语所指的是人事都具有某一种情状,可译为“都”、“全都”、“全”等。例如:

使叔孙悉帅敝,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于雍渝。(鲁语下)p.199

《说文·采部》:“悉,详尽。”这是“悉”的本义,引申为动词“知道”,又引申为虚词“尽”,表示“总括”。又如《尔雅·释诂下》:“悉,尽也。”《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2.表示“齐同”:同、共、俱2、偕、旅、协、相、均、通。

[同]共9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不同主体共同发生或接受某一动作、状态,可译为“一同”、“一起”。“同”字在上古汉语是个实词(动词)。《说文》:“同,合会也。”《广雅·释诂三》:“同,皆也。”按,《说文》的“同”义是本义,《广雅》的“皆”义是引申义。“同”所修饰的动词谓语大多不带宾语。例如:

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中坚力量为十二姓。(晋语四)p.356

[共]共6例。放在主语之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句子施事主语,表示动作是施事者共同实施的。《说文·廾部》:“共,同也。”例如:

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鲁语上)p.151

韦昭注:“无不共祀,非独己也。”

[俱2]共1例。用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共同施行某些动作、情状,可译为“一起”。例如:

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周语上)p.17

[偕]共2例。《说文·人部》里,“偕”有二义:“偕,彊……一曰俱也。”“偕”的第二个用法在战国中期(《国语》)就已经存在了(见下文)。表“强壮”的“偕”在《诗经》之后就消亡了。值得一提的是,“偕”的“强壮”义与表示虚词的“俱”不相干。“偕”位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两个或多个主体共同施行同样的情况,可译为“一起”、“共同”。例如:

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晋语二)p.294

[旅]共2例。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动作由主语代表的人共同施行,可译为“共同”。如: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越语上) p.637

韦昭注:“旅,俱也。”董立章注[1]:“旅,共同也。”韦、董之说甚是。“旅”的“俱”义是由“俱”的引申义引申出来。《说文· 部》:“旅,军之五百人为旅。”(本义)。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众”。“旅”的引申义(虚词义)“共同”即由“众”引申而来。

[协]共1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合作”、“合同”。例如:

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周语上)p.20

韦昭注:“协,同也。”这里的“同”的虚词用法在商周就存在了。《说文·劦部》:“协,众之同和也。”《书·盘庚下》:“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玉篇·劦部》:“協,合也。”按,“合”有“共同”义,如“合奏”。

[相]共13例。用于动词谓语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施事主体一起动作。可译作“共同”、“协力”、“互相”等,《广韵·阳韵》:“相,共供也。”《易· 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例如:

(1)二帝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晋语四) p.356

(2)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晋语四)p.360

[均]共2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说文·土部》:“均,平也,遍。”“均”与“遍”是同义词相训,“平”有“共同”之义,均表示“总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晋语》:‘均是恶也。’注:(均),同也。”范围指向宾语,表示主体的行为遍及动作的对象,可译为“遍”、“皆”。例如:

(1)民神无怨,故神明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周语上)p.30

(2)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周语中)p.54

[通]共1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动作由主语所指的几个主体共同施行。可译为“共同”。杨树达《词诠》卷二:“通,副词,皆也,共也。”可译为“皆”、“共”。例如:

里克曰:“吾秉君杀太子,吾不忍。通复故交,吾不敢。”(晋语二)p.286

2.1.3 表示“全面”、“普遍”:遍、周。

[遍]共12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其中带宾语的7例,如例(1);不带宾语的5例,如例(2)。范围指向前置宾语,表示施事者的行为遍及某一范围的全部。可译为“普遍”、“全部”。“遍”的范围指向既可是主语(2例);也可以是前置宾语(10例)。范围指向主语的例子:

(1)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晋语八)p.478

范围指向宾语的例如:

(2)稷则遍戒百姓,纪农协功。(周语上)p.20

[周]共2例。范围指向宾语,表示动作行为遍及对象的所有范围,可译为“遍”、“完全”或仍作“周”。例如:

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齐语)p.239

《广雅·释诂二》:“周,遍也。”《广韵·尤韵》:“周,备也。”

(二)表限定,可细分为表“专限”,表“各别”2小类。

1.表“专限”:唯/惟/维、仅、祗、只、鲜、亦、专、啻、每、适。

[唯/惟/维]:

[唯]共103例。[唯/惟/维]用于主语、前置宾语、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前置宾语、谓语、分句等。[唯/惟/维]所限定的范围是专一的,而接受它的是多种多样的。《国语》里,范围指向主语的有57例,占[唯/惟/维]字句的58%;范围指向前置宾语的有32例,占[唯/惟/维]字句的35%;范围指向谓语的有3例,占[唯/惟/维]字句的3%,范围指向分句的有3例,占[唯/惟/维]字句的3%。

[唯/惟/维]表示只有某个范围的受事或施事才能与谓语发生关系,可译为“只”,“仅仅”等。表“仅仅”的[唯/惟/维]用的并非本义而是假借义。《说文·口部》:“唯,诺也。”“唯”字在《国语》一部专书中占这么大的分量,实属罕见。“惟、维”两字与“唯”字虽不同但实同一词。[唯/惟/维]三字因假借相通,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指:“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按,此说甚是;“独”是表“各别”的副词。

A.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专限,例如:

且唯戎、狄则有体荐。(周语中)p.62

B.范围指向前置宾语,表示对事物或动作的专限。例如: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周语下)p.21

值得一提的是,[唯/惟/维]只限定宾语前置句的结构,从不限定“动词宾语”。也就是说,《国语》没有[动·唯·宾]式,同时代的古籍也没有[动·唯·宾]式。

C.范围指向谓语,表示只实施某一动作或状态。例如:

唯有诸侯,故扰焉。(晋语六)p.413

D.范围指向复句中的分句。例如: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置,唯人所命次。(鲁语上)p.171

[惟]共5例。有三种情况:

A.共2例。用于主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仅限。例如:

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周语上)p.35

B.共2例。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仅仅”。例如:

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慤以待时,使民以劝。(齐语)p.234

C.共2例。用于复句中的分句之前,范围指向“惟”所在的分句,表示专限。例如:

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死在司败矣,惟君图之。(楚语下)p.576

[维]共4例。用于谓语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仅限。例如:

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鲁语下)p.205

[仅]共7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数量限于某种程度,可译为“只”、“勉强”。如:

(1)自后稷以来宁乱,乃文、成武、康而仅克安民。(周语下)p.110

(2)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楚语上) p.542

董立章注:“仅,勉强。”

[祗]共1例。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专限”,可译为“只”、“只是”。例如:

病未若死,祗以解志。(晋语五)p.402

董立章注:“祗,仅仅。”韦昭注:“祗,适也。”《广雅·释言》亦言:“祗,适也。”“适”有“仅”义。见下文。

[只]共6例。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仅仅”,例如:

(1)阳不承获甸,而只以觌武,臣是以惧。(周语中)p.57

(2)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晋语一)p.257

董立章注:“只,只是,恰恰。”

[鲜]共7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主语,表示所指对象中很少做某事或处于某种状态,可译为“很少”、“只是”等。例如:

(1)针闻之,国无道而年谷龢熟,鲜不五稔。(晋语八)p.472

(2)君子失心,鲜不夭昏。(晋语二)p.301

上述“鲜”字结构至少可以修饰两种动谓结构。一种是表数的动量短语,如例(1);一种是动词或其他动词短语,如例(2)。

[亦]共3例。放在句首,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动作行为只限于某一范围,例如:

(1)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仅亦守府。(周语中)p.54

“仅亦”是同义词连用,意义均是“仅限”。《国语》仅见两例。

(2)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晋语二)p.311

董立章注:“亦,仅仅。”杨树达《词诠》卷二:“亦,祗也,特也,但也。”按,“祗、特、但”均有“仅仅”义。

[专]共1例。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范围指向宾语,表示独立去做某事,可译为“单”、“独”。如:

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晋语四)p.360

[啻]共1例,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前置宾语,表示“但”、“仅仅”、“只”。《说文·口部》:“啻:语时[词]。”徐灏注笺:“时当作词,字之误也。”例如:

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鲁语上)p.176

韦昭注:“奚,何也。何啻,言所闻非一也。”董立章注:“奚啻:何止。”

[每]共4例。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主体反复的动作行为中的任何一次,亦表示多次实施的动作行为。例如:

成王每出子文之不,必于是乎每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楚语下)p.573

[适]共3例。《说文·辵部》:“適,从辵啻声。”“适”、“啻”同源,它们共有从“止”之义而引申出来的“专限”义。“适”用于谓语之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事态仅限于谓语所述的范围,可译为“仅仅”、“只是”等。例如:

(1)今适当之,是故难。(晋语二)p.305

(2)方乱以扰,孰适御我?(晋语二)p.307

董立章注:“适,专一。”按,“专”有“仅限”义,见上文“专”字。古汉语里,“适”与“適”是一对假借字而不是繁简字。

2.表“各别”、“各自”:各、独、徒。

[各]共20例。用于谓语前,范围指向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多人作为施事共同发出的,可以译为:“每人……都”,或仍作“各”。例如:

(1)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齐语)p.237

(2)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晋语三)p.411 [独]共16例。用于谓语前,范围指向主语或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是独自进行的或是施事者独一无二的行为。可译为“独自”、“单独”。例如:

范围指向主语的如:

王亲独行,屏营彷徨于山林之中。(吴语)p.598

范围指向宾语的如:

(2)吾不服诸夏而独事晋何也,唯晋近我远也。(楚语上)p.547

何乐士[2]认为:《左传》中,“独”表示“专限”,意义比较实在。当“独”与其他副词连用时,意义比较虚化。《国语》也有类似情况。何乐士[3]、殷国光[4]还认为:表限定的范围副词,除“仅”、“啻”外,都可以指向谓语。《国语》也是如此。

[徒]共4例。范围指向主语,表示动作行为是某一施事者单独发出,可译为“只”、“仅仅”。例如:

主其许之先,无以侍,然而不可徒许诺。(吴语) p.612

表1 范围副词分布表

结合上面两表可以看出,范围副词的句法分布与所表达的语义并非一一对应。有的范围副词可指向多种成分,详见表1、表2。

三 范围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

范围副词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谓语之前,主语之后,也可以放在句首,作状语。范围副词的“范围指向”大多是主语或宾语。范围副词可以出现在三种位置:(1)主语之后,述谓中心语之前;(2)主语之前; (3)宾语之前。在多数情况下,范围副词的意义指向是主语、宾语,但也修饰谓语,范围指向谓语的情况少一些。《国语》中,除“凡”一词外,所有的范围副词都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后、述谓中心语之前的位置上。

表2 范围副词语义指向表

从表2来看,范围意义只指向主语的有16个,都是表总括的范围副词,范围既指向主语,又指向宾语的有3个,也都是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只指向宾语的有8个,指向谓语的有10个,这10个副词均是表限定的范围副词;指向宾语和谓语的有1个,既指向主语、宾语,又指向谓语的有2个。

参考文献:

[1]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2]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黄珊.荀子虚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刘云峰.〈国语〉副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王海棻等.古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姚振武.晏子春秋词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9]湛琴.国语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宗福邦等.故训汇纂[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 自正发]

The Studies of the Adverbs of Scope inGuoYu

L I Yu

GuoYu(《国语》)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ources of grammar in Qi(齐)and Lu(鲁)Areas within mid-term ofWarring Statesperiod.This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adverbsof scope inGuoYuexhaustively and then describes and analysis them thoroughly.And this paper aims at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es of grammar by studying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the adverbs of Scope in GuoYu.

GuoYu;grammar;adverbs of scope

book=5,ebook=261

H136

A

1008-9128(2010)05-0062-06

2010-06-02

李玉(1958-),男(瑶族),广西平南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古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晋语国语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晋语“圪”词语研究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