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与藩镇割据

2010-09-11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藩镇灾荒旧唐书

蔡 利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与藩镇割据

蔡 利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唐代前期人口不断增长,至玄宗天宝末年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出现了剧烈下降,而后伴随着长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人口增长缓慢,而且波动明显。造成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的原因很多,但藩镇割据的特殊政治格局,战乱频发,是导致唐朝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人口数量恢复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藩镇割据导致的战争、灾荒、徭役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耗;藩镇割据导致的人口迁徙流亡、户籍隐漏,对人口数量的"名义"损耗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人口;战争;灾荒

史学界对唐中后期人口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唐代户口分布、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及人口数量方面。其中葛剑雄先生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对中国古代包括唐中后期的人口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冻国栋先生的《唐代人口问题研究》,除涉及唐代人口升降、分布外,还着重探讨了唐代各类人口的迁移与影响。另外,翁俊雄、黄盛璋、费省等先生也对唐中后期的人口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从政区变迁、户口分布、历史地理等角度对唐中后期的人口进行考察,从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地区差异分析了人口发展特点与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其发展变迁的内在原因和社会条件。学界对唐代藩镇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其中张国刚先生著的《唐代藩镇研究》从藩镇的类型、形成的社会基础、动乱的特点等方面对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作了详尽的论述。此外,宋刚强,程志,樊文礼等学者也对唐中后期的藩镇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从藩镇割据与人口损耗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对唐中后期人口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求能从这个角度揭示唐中后期人口剧减、恢复缓慢的原因。

大唐帝国的国势历经数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玄宗年间达到了繁荣兴盛的顶点,人口和户数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不断增长,到天宝末年达到顶峰。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末爆发的安史之乱,却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使唐代人口持续上升的势头由此中断。唐朝廷把在平叛中立有战功的将领任命为节度使,同时对已归顺的安史降将也委以节度使或观察使重任,由此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史载:“久之,大盗既灭,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尤兼三四。”[1]将这些骄兵悍将皆委以节度使重任,为日后唐王朝的长期动乱埋下了祸根。

藩镇割据是唐代特殊的历史现象。藩镇指节度使等管辖的地区,以及所统辖的武装力量,在唐朝中后期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长期割据一方,在其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上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部分强藩重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出现了剧烈下降,而后伴随着长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人口增长缓慢,而且波动明显,具体见下表:

表1 唐代户数和口数变化一览表

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上表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也是唐代人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自贞观年间以后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自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府所直接掌握的户籍数字急剧下降。从安史之乱结束到唐朝灭亡,唐王朝仍然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在这近一百五十年里,唐朝中央政府掌握的人口数字回升十分缓慢。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比如自然灾害、长期战乱、疆域的变化、户口隐漏加剧等等,但这些方面很多都和藩镇割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对人口损耗的影响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人口实际损耗的影响,包括战争、灾荒、徭役等造成的人口直接死亡;二是对人口名义上损耗的影响,包括部分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人口迁徙流亡,户籍的隐漏等;三是藩镇割据对人口损耗产生的间接影响。

一 藩镇割据对人口实际损耗的影响

户口的实际损耗即指原有人口的永久消失,即绝对数字的下降。这主要表现在,由于藩镇割据导致的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繁重的徭役;灾荒饥荒频繁发生,而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剧了灾荒的危害程度。

(一)战争和徭役导致的人口损耗

众所周知,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是根本对立的。唐中后期,各藩镇和中央政权之间,以及各藩镇之间,存在着长期而复杂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时只有通过战争的途径解决。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大量士兵的死亡或残疾。与此相关的是,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也无辜的死于战火之中。

唐中后期社会动荡剧烈,战乱频发,而这种战乱大多都和各藩镇直接相关的,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百姓饱受战火之灾,各地经济凋敝,户口大规模下降。代宗末,刘宴为转运盐铁使,他以自己的见闻在给宰相元载的上书中写道:

所可疑者,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炊,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牛必羸角,与必说輹,栈车挽漕,亦不易求。今于无人之境,兴此劳人之运,固难就矣。[2]

河洛一带是当时藩镇之间战争以及中央和藩镇之间战争的主战场,从刘宴的记载可以看出,到代宗时由于战乱社会经济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损失极其严重,几成“无人之境”。

再看看唐中后期有关藩镇割据导致的战争,产生直接杀伤的记载,就可以窥测到当时由于长期战乱导致的人口损耗的程度。

大历十一年(776),汴将李灵曜据城反叛,并求救于魏博镇,田承嗣令部将田悦率众五千增援,结果:“为马燧、李忠臣逆击败之,悦仅而获免,兵士死者十七八。”[3]3840建中初年(780-783),“田悦与淄青兵三万余人阵于洹水,马燧等三帅与神策将李晟等来攻,悦之众复败,死伤二万计。”[4]建中三年(782)六月,朝廷官军与田悦朱滔等藩镇之兵战于魏州,结果:“禁军大败,人相蹈籍,投尸于河三十里,河水为之不流。”[3]3844长庆元年(821)七月,成德镇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潜结牙兵作乱,杀田弘正及僚佐、元从将吏并家属三百人。成德大将王位等谋杀庭凑,事泄,结果:“坐死者两千余人”[4]。以上仅仅是史籍中记载的唐中后期藩镇之间不可胜数的战争或变乱中的几则,由此可以窥见战争之残酷,每次都是万千生灵涂炭,遭殃的最终都是普通劳苦大众。

德宗年间爆发了著名的“四镇之乱”,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梁崇义、卢龙镇朱滔、成德镇王武俊、淮西镇李希烈先后加入其中,这场战乱持续数年才被平定下去。这期间,老百姓却饱受战火之灾,人口损耗极其严重,史载:“朱泚平,天下户口三耗其二”[5]。虽然《新唐书》的记载或许有夸大之嫌,但这期间户口的大幅下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士兵的主要来源是青壮年农民,大批青壮年从军,使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不能继续从事劳动生产,农业生产必定受到极大影响。而且大批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粮食的消耗者,使本来就很有限的粮食变得更加紧张。唐中后期,藩镇之间战乱频发,在战争的准备和进行当中,又需征发数倍于军队实际人数的精壮劳动力进行后勤保障,这种费工费时的保障工作,使得大批男性婚姻失时,使数百万人以上的丁壮男性丧失了婚姻或者生育机会。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父母、子女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藩镇割据、诸侯混战的年代,劳动人民的生命根本没有保障,不是死于战场之上,就是在躲避战火的颠沛流离中死去。

(二)藩镇割据加剧灾荒导致的人口损耗

唐中后期,灾荒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灾荒几乎在历代都存在,但唐后期的灾荒却特别频繁和严重。不可否认的是,除去天灾的影响,社会动乱是导致灾荒或者加剧灾荒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加剧灾荒危害的重要原因。而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正是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社会剧烈动荡的根源。

唐朝中后期,见于史籍记载的灾荒饥荒很多,这里仅以德宗初年为例就可以说明。建中初年(780-783)的情况是:“兵兴以来,凶荒相属,京师米斛万钱,官厨无兼时之食,百姓在畿甸者,拔谷挼穗,以供禁军。”[6]贞元元年(785),“今河中斗米五百,刍藁且尽,墙壁之间,饿殍甚众。”[7]次年,即贞元二年(786),情况同样的糟糕,“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复大兵之后,民无蓄积,饿殍相枕。”[8]贞元六年(790年)夏,曾发生大面积旱灾,“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9]

短短近十年时间,各地灾荒饥荒频频发生,可见战乱造成的饥荒已经对贫苦人民的生存造成了直接威胁。此后饥荒程度虽有不同,但饥荒灾荒仍然连绵不断。和平时期发生灾荒老百姓的生命尚无保证,战乱频发的年代可想而知。

藩镇割据加剧饥荒灾荒的危害程度还有一个隐性的原因,那就是中央政权衰弱,众多藩镇不再向朝廷缴纳赋税,赋税收入的减少,国家财政必然困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面对一些大的灾荒饥荒就显得捉襟见肘,无力给予及时的赈济和抚恤。这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元和年间(806-820),唐宪宗大力削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中央政权得到巩固,国家财力也变得相对充裕。元和九年(814)国家又出现大面积的灾荒饥荒,二月丁未,“诏以岁饥,放关内元和八年(813)已前逋租钱粟,赈常平义仓粟三十万石。”[10]449同年五月,“是月旱,谷贵,出太仓粟七十万石,开六场粜以惠饥民。”[10]449可见此时朝廷在稍微充裕时是有一定能力应对饥荒,给予饥民以一定赈济和抚恤的。

但这只是短暂的“充裕”时期,在唐后期近一百五十年里,由于中央政权衰弱,朝廷在面对一些大的饥荒时基本是无能为力的。这不能不说和藩镇割据造成的财力困顿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 藩镇割据对人口名义上损耗的影响

户口的名义损耗是指唐王朝中央政府户部所掌握的编户人口统计数字的相对降低。这其中包括部分强藩重镇拒不上报本镇的户籍,再有就是战乱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流亡导致的人口死亡或者隐漏。

(一)部分藩镇和州县拒不上报户口

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各地藩镇却成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尤其是安史余孽盘踞的河朔三镇,各拥重兵,更是成为唐中央政权的劲敌。如河朔三镇等部分强藩重镇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名义上奉唐朝廷为正朔,实则自成体系,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

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田承嗣所割据的魏博镇就是典型,史载:“承嗣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兵甲,……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藩臣,实无臣节。”[3]3838李宝臣割据的成德镇与田承嗣是一丘之貉,史载:成德镇“不稟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11]。也就是说他们所控制的藩镇户籍,并没有上报朝廷,或者说没有归入中央政权户部的统计数字。

代宗大历中全国在册户籍数为130万户,这个数字是记载的唐中后期户口的最低值,这个数字似乎很难让人相信,但是,此时全国不向中央政府申报户籍数目的藩镇和州已经非常多了。如《旧唐书》所载,建中元年(780)的情况:“朝集使及贡使见于宣政殿。兵兴以来。四方州府不上计、内外不朝会者二十有五年,至此始复旧制。”[12]

由此可见在德宗之前长达二十多年里,四方州府很多不上计,也不申报户口。更为严重的是,申报户口的诸州由于战乱不断,其真实性也很难核实。加之唐中后期隐漏户口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实有户口必然远远超过户部所登录的数字。这之后户口不入唐中央政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据《旧唐书》载元和十五年的情况:“是岁,计户帐,户总二百三十七万五千四百,口总一千五百七十六万。定、盐、夏、剑南东西川、岭南、黔中、邕管、容管、安南合九十七州不申户帐。”[13]

由此可以看出,至宪宗时全国居然有多达九十七州不申户帐。可见唐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所导致的"户版不籍于天府"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对唐中央政府所掌握的户籍数字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战乱频发致使人口迁徙流亡,其间导致的人口死亡或隐漏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特殊的政治格局,导致战争频发,尤其是北方河洛关中一带人口稠密区,同时也是战争的主战场,百姓饱受战火之灾。同北方相比,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虽也偶有战事,但其规模和破坏程度要小得多。于是,河南、河北以及关中等人口稠密区大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向江淮、荆襄和蜀中逃乱。

百姓为躲避战乱而进行迁徙的过程中,战争仍时刻威胁着他们,加上各地灾荒频发,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批的百姓死亡。史载长庆元年(821)时:“应诸道管内百姓,或因水旱兵灾,流离死绝。”[14]可见当时百姓为躲避战乱,在迁徙过程中死亡数量是相当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损耗了大量有限的人口。

大批北方百姓迁徙至长江流域后,成为了当地的隐漏人口。史载:“中国新去乱,仕多避处江淮间。”[15]这些“避处江淮间”的人实际上就是隐漏的人口,亦即“逃户”。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唐中后期逃户特别多,不可能及时造册附籍,加上此时豪门大族乘机隐占人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唐中后期长江流域的实际户数远远高于政府所掌握的在户数。造成唐朝中后期人口迁徙流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藩镇割据所导致的战乱频发,是导致人口迁徙流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战乱频发,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逃户数量激增,尤其是逃至长江流域的逃户迅速增多。这里仅举一例予以证明,《全唐文》载元和年间吕温到衡州任刺史前后的情况是:“当州旧额户一万八千四百七,除贫穷死绝老幼单孤不支济等外,堪差科户八千二百五十七。臣到后团定户税,次简责出所由隐藏不输税户一万六千七百。”[16]

可以看出,元和六年(811)湖南衡州旧有户额为18407户,吕温到此地任刺史后,团定户税,检括本州遗漏16700户,几乎超出原来的一倍,足见唐中后期衡州隐漏户口之多。而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众多的遗漏户口并不包括在州县上报中央的户口数中。长江以南各地像衡州这样隐漏的户口,被检括出来的还有很多。从衡州所存在的隐漏的逃户数量来推测,长江流域的逃户数量几乎相当于当时的在籍户口。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特殊政治格局,战乱频发,使得大量人口在躲避战乱过程中无辜的死亡。更多的人口迁徙流亡后“簿籍不挂”,影响了唐中央政府掌握的编户人口数量。但是,官方统计户数的下降,只是人口名义上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人口真正地减少。

三 藩镇割据对人口损耗的间接影响

藩镇割据导致的严重后果很多,如政局不稳,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等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导致唐国势的衰弱,促使周边民族在唐帝国沿边地区大肆侵扰掳掠,使唐朝沿边州县的人民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进而导致了边境州县人口的损失。

天宝以前,唐王朝国势强盛,领土广大,和周边民族的关系较好,边境相对比较安定。天宝以后,国势日衰,吐蕃趁唐朝西境防御空虚,大举东进,陆续占领了河陇及剑南道的一些地方,还一度攻进长安。“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掳掠杀伤,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阳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17]可见天宝之后,西北西南大片土地陆续被侵占,唐王朝版图大为缩小,其人口统计区也相应缩小,所以其人口统计数字当然也会跟着下降。

另外,唐中后期,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对人口损耗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统计区域变小了,而且也和大规模的人口被其掳掠有重要关系。在周边民族对唐王朝的侵扰中,吐蕃、南诏危害最烈,其对唐边境地区人口的掳掠的记载屡见于史籍:

贞元三年(787),“吐蕃大掠汗阳、吴山、华亭等界人庶男女万余口,悉送至安化峡西。”[18]5255同年,“吐蕃驱掠连云堡之众及邠、泾编户逃窜山谷者,并牛畜万计,悉其众送至弹筝峡。自是泾、陇、邠等贼之所至,俘掠殆尽。”[18]5256贞元四年(788),“吐蕃三万余骑犯塞,分入泾、邠、宁、庆、麟等州,……人畜没者约二三万。”[18]5256

南诏在唐中后期曾屡次侵扰唐朝。大和三年(829),南诏攻入成都外郭,“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19]。咸通年间(860-874),南诏“两陷交趾,所杀虏且十五万人”[20]咸通年之后,南诏又“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21]。数次入侵必然要掳掠大批人口。

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周边民族对唐王朝的侵扰掳掠是非常严重的,对唐朝中后期人口损耗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虽不能说完全是因藩镇割据导致的,但至少和藩镇割据有关,是藩镇割据的一个间接产生的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战乱频发,于是朝廷“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谓之行营,曩时军营边州无备预矣”。唐王朝为平定各地叛乱,抽调大批西北边防部队用于平叛,致使西北边境空虚,吐蕃乘虚大举东进,即是一个明证。

综上所述,唐中后期的人口损耗是极其严重,而且恢复缓慢,唐中央政府掌握的户籍数字长期徘徊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显然与藩镇割据有着莫大的关系。藩镇割据是唐中后期政局长期不稳、战乱频发的根源,不仅导致了唐中后期人口的大量直接损耗,而且引起人口大规模的迁徙流亡,造成大量隐漏人口的存在。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的特殊政治格局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并且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这之后直到宋朝建立,伴随着社会的渐趋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回升,直到北宋真宗年间的户数才恢复到唐朝玄宗天宝年间的水平。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0.兵志[M].中华书局, 1975:1329.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23.刘宴传[M].中华书局, 1975:3513.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M].中华书局,1975.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42.王庭凑传[M].中华书局, 1975:3885.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2.食货二[M].中华书局, 1975:1352.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49.食货下[M].中华书局, 1975:2118.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1.德宗贞元元年[M].中华书局,1956:7453.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41.张孝忠传[M].中华书局, 1975:3857.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3.德宗下[M].中华书局, 1975:369.

[10][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5.宪宗下[M].中华书局, 1975:449.

[1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M].中华书局,1975:3866.

[1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2.德宗上[M].中华书局, 1975:327.

[1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6.穆宗[M].中华书局, 1975:484.

[14][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856.

[15](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卷6.考功员外卢君墓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54.

[16](清)董浩等.全唐文:卷627.吕温·简获隐户奏[M].中华书局,1983:6325.

[1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6.吐蕃上[M].中华书局, 1975:5236.

[1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96.吐蕃下[M].中华书局, 1975:5255.

[1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大和三年[M].中华书局,1956:7868.

[2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四年[M].中华书局,1956:8103.

[2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M].中华书局,1956:8227.

[责任编辑 姜仁达]

Dopulation Loss and in the Separte Regi mesTang Dynasty

CA I L 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 qing 400715,China)

The early Tang Dynasty population growth to peak in the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last years to the tianbao.AfterAnlushan Rebellion,the sharp decline in the population there,And then the Tang dynasty appeared the political pattern which the long-term military governor establishes a separatist regi me,the population recovery rate is very slow,moreover undulates very obviously.Mid-late the TangDynasty resultof population loss have many reasons, but the military governor establishes a separatist regime the specialpoliticalpattern,the chaos caused bywar frequency sends,is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 of leading serious lossof the population and slow recoveryof the medium ter m and later stage of TangDynasty.The military governor established a separatist regime due to the war,the famine,the corvee which caused has created themassive population loss directly.Themilitary governor establishes a separatist regime due to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exile,household registration privacy leakage,the population of the"name"a considerable loss of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e medium ter m and later stage mid-late TangDynasty;The military governor establishes a separatist regime;population;war;famine

book=5,ebook=209

K242

A

1008-9128(2010)05-0042-05

2010-05-27

蔡利(1983-),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藩镇灾荒旧唐书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从“人均”概念看安史之乱前的藩镇自给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形塑合法性:王元逵兴兵泽潞原因新论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论宋人的唐五代藩镇观
1945-1947年桂林地区劫后灾荒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