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分析

2010-09-11赵永乐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少数民族经验

李 锐,赵永乐,潘 莹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分析

李 锐,赵永乐,潘 莹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对云南不同民族地区高校的761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调查,以分析他们与内地的大学生的和谐状况有何不同、表现出何特点,以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有效的干预。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总体比较和谐,但也不容乐观,21.4%的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自我不和谐状态。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我的不和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状况与内地大学生有一定想共同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就是个人自己内心的和谐。自我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们就很重视人的心理和谐研究,自我和谐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他认为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自我与经验一致性程度较高或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心理就越健康,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1]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我国学者们对自我和谐给以了更多关注,并编制了有一定影响力的量表对各种人群自我和谐及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2-6]。但纵观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地,很少见对“老、少、边”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很少见。在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生较集中,农村学生较多。他们的自我和谐状况如何,表现出何特点?与内地学生有何差异?本调查旨在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探讨影响他们自我和谐的因素,以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及实施有效的干预提供较为有效的依据。为边疆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 对象与方法

(一)方法:采用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有较高的信、效度的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经对大学生测试,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预测效度,并建立了大学生常模,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测量西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态。该量表共35题,每个条目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1-5个等级教学评分。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含对能力和情感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自我的灵活性(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自我的刻板性(刻板性-在本研究中同质性信度太低)”三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得分为所包含的项目的分值相加。总分为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它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为总分[1]。采用无记名团体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全部数据在SPSS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二)对象:选取云南省昆明市及云南各地区、自治州的地方院校的大学共五所大学(包括滇东北、滇中、滇东南的大学)的学生1000人进行团体测试。获得有效问卷76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31人,包括哈尼族、彝族、壮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等。贫困生324人(以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为准)

二 结果

(一)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总体自我和谐状态

表1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分情况分布

表1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根据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1999)的标准划分,大部分大学生自我基本和谐,但是,高分组学生比低分组学生要多得多。分数越高说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说明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差异较大,自我不和谐的程度较高的人数稍多,达到了21.42%,自我内心和谐的为12.48%。

表2 边疆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自我和谐状态比较

从表2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三个因子分均比全国的大学生高,且差异极显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的三个因子中核心成分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一般的大学生要高,刻板性分数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而灵活性又比一般大学生要好。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比较

表3 不同性别自我和谐及三个维度得分比较

经性别比较,男女间的自我和谐总状态及三个因子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但差异均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三)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比较

表4 贫困与非贫困生自我和谐状态的比较

贫困生自我和谐状态比非贫困生差,差异较显著,贫困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贫困生自我刻板性较比非贫困生高,自我灵活性又比非贫困生较差,但差异不显著。

城乡、不同民族之间经比较,自我和谐总分和三各因子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年级之间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三 讨论

在自我和谐中,Rogers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作为了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自我和谐的三个因子中,自我与经验的和谐是自我和谐的核心因子。Rogers认为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1]。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1]。罗杰斯认为这种自我不协调是导致强化防御、焦虑不安,自我混乱,甚至人格障碍的一种方式[11]。各种自我之间不能协调一致,将导致自我概念难以形成,自我形象不能确立,从而给个体的内心带来冲突、不安、痛苦和焦虑,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方面和谐程度较高的人数为12.48%,和谐水平一般的为67.41%,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人数也高达21.42%。说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基本和谐。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个体比全国大学生个体更高的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差距,且差异较显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自我的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比全国的大学生较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很多同学身处相对落后、封闭、贫困的特殊环境中,好不容易考进入高等学府。家庭对他们和自我的期望较高,自我的期望也较高,但随着扩招,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别人眼中,他们不再是天之娇子,别人的评价低了,竞争中他们的机会,信息相对较少,没有更多的优势。理想的自我难以实现,来自外界的自我经验与自我常常发生矛盾。实际自我又不能与理想自我平衡,部分学生由于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就会出现适应不良,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他们更多的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所以很容易形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对该类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又比大学生常模表现出有较好的灵活性,这与李洁、李彦章等对部分内地大学生的研究一致[5,7],原因可能是现今大学生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面对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7]。

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男女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的三个维度看,男同学不和谐比女同学稍高,但差异不显著。表明性别并不对自我和谐构成影响,这与使用同一量表的王登峰、李洁、左银舫等对不同地区大学生的调查是一致的[2-9]。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山区。他们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状态稍低于汉族学生,但差异不显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地区,各个学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生活、学习在同样的环境里,民族因素对自我和谐程度的影响并不太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贫困生较多,反应自我和谐的核心因素,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贫困生的不和谐程度比非贫困生较高,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贫困大学生是把进入大学看成是改变自身环境、命运的机会,自我的心理期望很高。更容易出现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当现实自我与期望自我相矛盾,自我与经验的就出现不和谐时,他们对自我存在较深的怀疑,缺乏自信心,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他们比非贫困生更多表现对自己的能力和情感的评价过低,无能感增强;当经验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不平衡时,他们不能灵活性的使他们协调一致、他们较为刻板性。笔者近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生低且差异显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10]。而这些因素正好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正相关[1],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导致的。

四 对策

(一)加强心理疏导辅导、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要改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大学生的不良的认知习惯,增强其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身的因素,社会因素;经常进行反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批判,认清自己个性中的优缺点,正确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我进行合理的心理期待。任何时候都要积极的自我接纳,当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时,要能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不仅对生活提供的经验具有接受能力,而且能把这些应用到开辟新的感知和表现的途径上。既不以防御机制歪曲经验,也不以某种固定的价值条件否定经验,使他们的人格更宽容、更充实和更灵活[1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之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校要教育他们勇于积极正式现实,面对自己的选择和不可改变的现实要勇于承担责任,活在当下,不要对未来过分担忧。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不仅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更要给与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多树立逆境成材的榜样,增强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灵活的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作自我结构与经验能够相协调,并且具有不断的应变能力,以便同化新经验,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没有预定的和僵化的自我,他们并不控制或摆布经验[11]。增强他们的解决矛盾的灵活性,当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时,要积极的应对,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根据现实的客观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加强防御,对各种经验产生敌意或回避经验的应对。自己不能协调自我与经验的矛盾时要学会面对经验,积极主动的平衡解决矛盾或积极主动的求助于别人,寻去别人的帮助。

(三)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学生

罗杰斯认为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中成长的儿童,不会显示出价值的条件;在一切情况下,他们都感觉到他们的价值,而且也就没有了防御的需要,在自我与现实知觉之间也就不会有不一致。因此这种人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会无拘无束的发展一切潜能,达到最终指向的目标。[11]所以我们对待自我不和谐的学生要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他们,帮助大学生学生积极实现理想自我。

(四)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与同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罗杰斯认为,机体经验与自我的矛盾不仅会引起防御的加强,而且还会因为防御的人往往以敌意的方式对待他人而引起人际关系的恶化[12]。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们不愿意或不知道怎样与同学交往,他们有时会把别人的关心看成为歧视。

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教给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积极与人相处,以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多与人沟通与合作,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1]汪向东,汪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314-317.

[2]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4,2(1):19-22.

[3]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6):478~480.

[4]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等.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

[5]李彦章.军医大学414名学生自我和谐的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

[6]左银舫.680名高师学生自我和谐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85.

[7]李洁,朱晓斌.杭州高校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1(9).

[8]左银舫.湛江地区950名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9).

[9]胡琳丽,胡基贤.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65-166.

[10]李锐.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8.4.

[11]张春兴.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84-187.

[责任编辑 张灿邦]

An Investigation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Un iversity Students in M inority Nationality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L I Rui,ZHAO Yong-le,PAN Ying
(Teacher Educational College of Honghe University,YunnanMengzi 661100)

761 university studentsof different areas and national in southwest borderminority nationalChinawere collected as sample.They were tested with self-har mony scale"(SCCS)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uthwest borderminority national.The results showed,The overall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outhwest borderminority nationalwere good.But 21.4%of university student of southwest border minority national had a higher self-dishar mony;.I 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had a higher self-disharmony than non-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There were some commonality and certain differences.Bet ween University student of mainland and University student of southwest borderminority national.

MinorityAreas of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student;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book=5,ebook=236

B848

A

1008-9128(2010)05-0101-04

2010-04-26

云南省教育基金项目(08y0341)

李锐(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少数民族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