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专题教学模式探析
2010-09-11周素娜
周素娜
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专题教学模式探析
周素娜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1)
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存在对该门课程认识有偏见、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师能力结构不足、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科专业结合不够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专题教学,构建基于师生共同体的专题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专题,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共同体;专题教学;互动
教师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具备良好能力的教师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教师适应新的变化与需要。教师能力结构包括教学组织、设计、实施及教师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与教育技术密切相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激发学习者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因此,探析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
为了解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笔者进行了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跨库检索发现,国内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研究侧重于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探索等。通过网络对河南省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省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课程认识有误区、教学环境配置不足、教师素养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材选用无统一标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客观几个方面。通过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采取专业横向比较与年级纵向比较法进行结果分析。综合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结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认识有偏见。首先,部分院系领导认为,只需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具备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和方法,技术操作在课堂内简单介绍即可,没必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投入较多的经费去开设实验课。其次,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开设不重视,教学内容侧重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教师只依照教材讲解,较少结合学科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此外,学生对课程认识有误区。由于教学多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操作,且内容多课时少,当学习期望与教学实际有落差时,学生易于降低课程学习的兴趣。
2.教师能力结构存在不足。教师能力是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如在教学设计模块,要求教师能够基于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学习活动组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理论讲解,未能将教学设计的理念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所在的专业进行具体的案例设计与分析,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发展。
3.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多数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多媒体教室配置不足,实验设施缺乏。因此,大部分院校课程教学只是理论讲授,而没有安排实验。同时,部分多媒体教室存在投影画质不好、音响扩音效果差、网络不通等问题,使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存在较多困难。
4.教材内容繁杂。师范生毕业后多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目的及教学实践应考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现有《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内容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到教学设计,从常规媒体应用到网络教学应用,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远程教学,从多媒体课件制作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不适合师范生的学习要求[2]。
5.教学实践未能结合学科专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注重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相整合。但多数教师基本上是依照教材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讲授,很少关注不同学科特定的教学实际,不论是理科还是文科抑或是艺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一样。
6.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教学存在学习对象广泛、班级规模大、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而目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平时除了少量的作业布置,较少组织学习活动,课下交流更少。
7.评价体系不合理。课程评价采用考查方式,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综合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多是基于课程学习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课件,平时成绩则按照考勤记录与作业完成情况打分,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课堂表现。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应具有开放、互动、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习对象广泛的特点,在深入分析教材及充分考虑有效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照教学大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确定教学专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将课程内容确定为5个教学专题:理论基础、媒体与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创作、网络教育应用。理论基础专题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3]21,[4]13;媒体与环境专题包括媒体素材获取与处理[3]53,74、现代教育系统与环境[3]135,[5]50;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包括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5]11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204(案例评析、基于学生所在学科选择单元内容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专题是应用创作软件制作教学辅助课件[4]183,[5]168(创作软件包括 PPT、Authorware、Flash,教学内容因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网络教育应用专题包括学习资源的检索与下载[5]144、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博客、好看簿、del.icio.us)的创建与应用。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的核心能力,但基于课程是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学科特性,将其融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有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远程教育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中基本都会涉及,基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没有单独列为专题,而是将其恰当地融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可针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比较分析,也可以在讲授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时对其进行适度介绍,并提供相关远程教育网站,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课下自主探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程教学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教师还应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开放、自主、协作、创新的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模式构建的思路是“主导-主体、专题讲解、互动协作、教学相长”(见图1)。教师结合教学专题合理分配课时,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6-7],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按照专题设计开展教学、导学活动(见图2)。
1.分析教材,结合实际确定教学专题。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有很多版本,这些教材从编写思路上有较大的重复性,且内容陈旧、繁杂。教学专题确定应遵循3个标准:(1)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形成专题;(2)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关应用、研究热点问题整合;(3)课程中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要求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
2.基于专题围绕教学重、难点整合资源,组织教学内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在透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专题相关的研究新进展及热点,使其与教材内容相整合,形成专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学习,并利用导图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完整地把握教学内容。
3.选择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制作课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教学媒体。结合学生特征和媒体特性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
4.主导-主体,任务驱动。“主导—主体”师生关系的确立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促进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围绕专题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学习活动,加强互动、协作,师生共同发展。教学过程,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的组织,譬如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活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后,结合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并明确提出任务要求,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后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辅导,培养其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6.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应改变过去重视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观,采取多种评价形式,考虑多方面的评价内容,综合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可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作业情况、新理念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期末考核等;允许学生和同伴参与课程评价,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全面、公正。
(二)教学实施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课堂讲授以教学专题为单位,专题内容是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融合网络相关资源,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综合确定。实践活动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微格教学等形式展开。自主探究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个人探究深刻掌握知识;小组协作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或作品创作等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微格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基于学科确定单元内容,对单元内容进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在微格教室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其应用现代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任课教师要转变课程意识、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开放、发展的学习观,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个人学习、教育实习及毕业后的教学(见图3)。
该模式注重师生的自主、互动。每个教学专题独立展开,又渗透于其他专题教学中,实现了课程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教学专题设置要合理。专题不是抛开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从教学重、难点中确定专题,注重网络资源的搜集,从研究热点中提炼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专题内容。
2.专题内容设计要具体,突出实用、新颖。教师要认真设计专题的知识结构、具体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由于教学对象广泛,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以了解其需求与兴趣,同时,结合基础教育课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创新性。
3.教学手段要灵活。教学过程应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根据专题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小组讨论、作品创作等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基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处理好课件的“教学性”与“艺术性”,以便既能突出重点,明确难点,又能给学生以较强的感官刺激,诱发其学习课程的内在动机。
图3 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专题教学模式实施
4.评价关注过程,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与学的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因此,要构建立体化的评价体制,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
三、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人才。笔者所提出的“基于师生共同体的专题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效地将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相整合,提高学生在本专业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高师院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未来教师具有推动作用,对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复杂化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模式的多样性。随着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的不同,上述模式也应动态地发生变化。
[1]牛麟,乔军民.高职高专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探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12):36-39.
[2]李慧迎.对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构想:由“英特尔®未来教育”想到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9):104-107.
[3]陈晓慧.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振亭,马明山.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冯奕竞.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许敏峰.“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和谐课堂新境界[J].基础教育参考,2009(10):51-54.
[7]王红艳,何泰伯.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68-70.
G424
A
1671-9476(2010)06-0139-03
2010-03-22
周素娜(1979-),女,河南漯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