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文集》带来的思考
2010-09-09上海市松江区新桥幼儿园许利琴
■上海市松江区新桥幼儿园 许利琴
《陈鹤琴文集》带来的思考
■上海市松江区新桥幼儿园 许利琴
入秋了,断断续续地下着雨,天气忽冷忽热让人措手不及,拿出了冬天的衣服往身上套……一身暖暖的外套加上暖暖的期待来到学校,一如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新生活。“每天一个微笑,让自己的快乐感染给我的孩子们。”用这样的心情去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发现自己忙并幸福着。
只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自己的笑容变少了,“老师,你不要再说了好哇,我不想听你说话……”诧异?无语?沉默?心痛?无助?耳边回响的是我的孩子飞飞留给我的话,无辜的眼神依然就像在眼前,心失落地发现找不到边际,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孩子会说这样的话?带孩子这么长的时间了,从来没有一次是这么无助过!
事情是这样的:
飞飞发展较好,性格外向,认识很多的文字,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喜欢问很多其他孩子不会问的问题,比如类似“为什么人只有一个胃而牛有四个?”等,不擅长手工和数,对一些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会很投入地去想,要等到自己想明白了才可以开始新的学习,对有些小朋友回答不了问题会很不耐烦,时常伴随“哎,真是笨啊!”这样的话语。
一一发展较好,性格外向,接受事物能力较强,在班级里有一定的威信,人缘很好。
有一天早上区域活动的时间里,在“未来设计师”的区角里发生了争执,媛媛跑来请求我的帮助,我走了过去先仔细询问了具体的情况,原来是因为一一也想在这个区域活动但是人已经满了,而他的好朋友飞飞却一定要媛媛离开让一一参加,而一一今天是最后一个来这个区域的小朋友,于是我转向一一,“请问这个区域一共几个小朋友参加,如果人满了怎么办?”在我的提示下,一一犹豫了下转身就去另外的区角玩了,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解决好了,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飞飞一下子把他的纸和笔放桌上,嘴巴上说了一句“我不玩了”就拿起自己的椅子坐在了座位上,我疑惑地看了半天,想听听他的解释,“你不让一一玩!”我一听吓坏了,原来孩子曲解了我的本意。我蹲下来委婉地问飞飞,他慢慢地开始说自己的想法,“我想和一一一起玩!”“可以呀,但是今天这里的区域人已经满了,明天你们商量好一起玩可以吗?”“不好,我不喜欢和别的人玩,我想和一一玩,因为他是我朋友。”“和好朋友一起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哦,但是你除了一一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啊。”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不喜欢别的小朋友。”他很不屑地说着,看出了他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很多朋友啊,以后我们去小学了,一一就要和你分开了也说不定啊?”“那我就去他去的学校呗。”听到这的时候我知道他又开始钻牛角尖了,可是这次我想尝试改变他的想法。于是我告诉他其实其他小朋友也有很棒的本领,比如说文文会捏小人,媛媛会做贺卡,瑶瑶在数方面能力很强,和不一样的小朋友一起游戏能学到很多本领呢?可是随后他就说了,“老师,你不要再说了好吗,我不想听你说话……”我没有放弃想继续和他聊,可是他没有给我机会。看到我不说话飞飞也低下了头。
我之前的耐心在看到他这么强烈的拒绝后感到很诧异和无助,忽然感觉到自己真的对孩子的认识和了解太少了,在这样一个发展很好、很有个性的孩子面前我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想尽了所有自己能尝试的沟通方式但是结果还是失败了,我开始了反思:
反思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鹤琴文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维,我们有时候总是会想当然地认为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们,想当然地认为那样就少走弯路了,但其实不然,有很多的事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做,做了就与事情发生直接的接触,就获得了直接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也会认识到事物的性质。只有孩子自己走过的路摔倒了他下次才会知道要转个弯走另外一个方向!正如陈鹤琴老师所说的:孩子的思想不一定正确,他所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满意,但是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每个孩子接受事务的能力都因人而异,在孩子一瞬间不接受我的建议时,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我要先给飞飞充分思考的时间,给他一个思考的过程。
反思2: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学。(《陈鹤琴文集》)每个孩子的认知方式和理解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就好比你要教孩子去学游泳,如果没有到游泳池肯定是学不会的。考虑到飞飞的个性特点,他总是觉得自己各方面的本领比其他小孩子多,所以他只愿意把一一当成自己朋友,是因为他看到一一本领很大,所以如果想让他接受其他的新朋友只有让他先认识到别人的优点和本领,在他认可的情况下再慢慢引导。
反思3:“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陈鹤琴文集》)暗示分为很多种,有动作的暗示、语言的暗示等等,我也可以去尝试的。于是第二天区域活动的时候我特地选了一个时机来到飞飞身边,看到他还在犹豫选区域的时候我主动说:“飞飞你字认识那么多本领真大,好了不起呢,老师都好佩服你呢,你看,文文在捏泥人,我们一起去好吗?”“可是我不会!”他瞪着大眼睛理直气壮地说着。“那我们一起去向他学呀,老师也不会啊?”“老师你也不会啊,哈哈,那好吧,一起去。”看到他想主动去尝试接纳别的小朋友,我欣喜地感受到了他的转变,于是和他一起去活动了,慢慢地他也开始和文文聊天了。这个小小的言语暗示的成功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后面的时间里我多次进行了尝试,现在飞飞最大的改变就是不会再说其他孩子“真笨”,也开始接纳其他孩子了。
这是一个我身边刚刚发生的小故事,是陈鹤琴老师的活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一盏指明灯,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活的东西,让这些黑色的笔墨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真正用心去走近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