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 31例
2010-09-08邹国锦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常州213003
邹国锦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 (常州 213003)
笔者对 2005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加常规西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05年 1月至 2008年12月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 58例(不包括乙脑),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1]。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二组:治疗组共 31例 (2007年至 2008年),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加常规西药治疗,其中男性 17例,女性 14例,年龄 2月至 8岁,平均 31.97±21.23月;对照组共27例(2005年至 2006年),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其中男性 14例,女性 13例,年龄 5月至 7岁,平均 29.50±22.35月。所有病例均行腰穿、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脑脊液培养排除细菌性脑膜炎。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情况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病毒(利巴韦林、更昔洛韦 ),脱水(20%甘露醇 ),激素(地塞米松),退热,止惊,预防细菌感染和支持疗法。其中治疗组 6例、对照组 5例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在上述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国药准字号:Z53021639)静脉滴注,剂量0.5~1.0mL/kg,1次 /d,连用 7~14d。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体温、意识状况、呕吐、抽搐及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变化。
疗效标准 治疗二周后判定其疗效。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有效:意识转清,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脑脊液压力或白细胞数下降;无效:仍意识不清,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为治愈加有效。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差异,但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采用精确概率计算法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治疗组热退及意识转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治疗组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表2 治疗两周后疗效统计
表3 治疗后退热时间及意识转清时间对照()
表3 治疗后退热时间及意识转清时间对照()
组 别 退热时间(h) 意识转清时间(h)治疗组 40.33±18.26 31.83± 20.78对照组 58.71±21.52 53.86± 24.15 t值 3.52 3.17 P<0.01 <0.01
讨 论 引起小儿脑炎的常见病毒有虫媒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科的病毒、副粘病毒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神经元直接被感染引起损害,间接损害是由于脑组织炎症、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通常所见的病理改变包括神经元的灶性坏死,炎性胶质结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聚集。有总的脑血流灌注正常或增加,但氧的摄取却减少的现象[1]。祖国医学认为,脑炎以发热、神昏、惊厥等为主要表现,多因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或热极生风所致,属热证、实证。醒脑静注射液是由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原方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有麝香、冰片、牛黄、犀角、栀子、郁金、黄芩、黄连、等组成,方中以牛黄清心解毒、熄风定惊、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开窍醒神为主药;辅以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助牛黄、犀角以泻心包之火;再以郁金、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开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效。现代研究证实:醒脑静注射液能通过血脑屏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脑细胞的代谢,增强组织细胞耐缺氧的能力,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使血浆中过氧化脂质降低;醒脑静注射液有明显的催醒作用,不同于单纯的中枢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不增加细胞代谢及氧耗,在脑保护基础上起催醒作用[2]。醒脑静具有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作用,可使升高的β-内啡肽水平下降而起到开窍醒脑作用[3]。醒脑静通过保护受损的血脑屏障,使外源性性致热物质无法进入大脑,减少外源性性致热物质所致的高热发生[4]。本组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可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1.
[2]李士玉,张向阳.醒脑静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氧自由基的影响 [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3):20-21.
[3]许俊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 44例 [J].陕西中医,2003,24(11):1006-1007.
[4]张建军,朱镇宇.醒脑静注射液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中抗高热和促醒作用的疗效观察 [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