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视角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①
2010-09-07李启华陆倩倩
李启华,陆倩倩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基于和谐视角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①
李启华,陆倩倩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出发,利用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测算 1995—2008年之间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度,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低。最后指出低协调度的潜在原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协调度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9.8%,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6.8%,进出口年均增长 17.4%,在国内需求与出口增长的拉动下,GDP保持了强有力的增长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同时,我国金融地位和金融深化程度也日渐提高。从金融机构上看,在形成多元化体系的同时,其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大大增强;从金融活动看,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金融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在此背景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大部分学者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利用金融发展指标与我国 GDP的数据,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金融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致结论;另一部分学者则利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标,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得出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作用;也有少数学者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是前人的研究只回答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而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和谐一致,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拟在分析我国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用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度,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但都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发达国家 (地区)无不有着发达的金融体系。学术界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大致归结为三种: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明显因果关系。
1.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熊彼特从金融与创新的角度论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要实现这一职能,必须依靠信用[1]。经济学家希克斯 (Hicks)经过研究认为,英国 18世纪庞大和领先的金融体系促成了英国的崛起。King和 Levine继承和扩展了 Golds miths的研究,认为各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决定经济增长[2]。国内在该方面的文献颇多,谈儒勇采取 1993—1998年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节数据,运用 OLS对我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较强的正相关关系[3]。米建国和李建伟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适度发展是经济实现最优增长的必要条件,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均会损害经济增长[4]。丁晓松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分析了 1986—2002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5]。赵振全和薛丰慧采用产出增长率模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而股票市场的作用并不明显[6]。王景武发现东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因果关系[7]。孙慧君、周少卿对浙江省 1990—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
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两者互相促进
麦金龙 (Mckllmon)和肖 (Shaw)分别独立提出了“金融压抑论”和“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手段,金融发展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对经济增长有极大的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引领金融同步发展,即经济增长反过来促进了金融发展。国内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到了大量研究。陈军和王亚杰从供给推动和需求拉上两个角度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9]。史永东等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 Granger因果关系[10]。王志强和孙刚验证了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11]。战明华提出了多重均衡下的金融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三部门中一般均衡的条件下从理论上讲内生增长条件下的多重均衡是存在的。他还利用我国的样本数据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多重均衡关系的存在性并给出了临界区[12]。冉光和等运用面板数据对东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13]。
3.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Deidda和 Fattouh通过检验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发现在金融中介发展程度较低的状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显[14]。庞晓波和赵玉龙考察了 1980—2000年的动态数据,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显著[15]。沈坤荣、张成运用 1978—2002年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总体而言 20世纪 90年代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增强,但金融体系对投资效率和储蓄转化效率的提高极其有限[16]。
研究前人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很少有学者关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二者的发展是否协调、一致?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金融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
三、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枢纽。近几十年,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从 1993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缓慢下滑,到 2004降为最低,比重仅为 3.37%,从 2005年以后,其比重迅速上涨。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尽管如此,2008年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有5.59%,可见,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处于低级增长阶段,金融发展潜力巨大。
金融发展应该既有总量的增长,同时带来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总量的持续增长是量的积累过程,而只有经过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之后,才能实现不同金融发展阶段质的飞跃。
1.金融发展的量性分析
(1)经济金融化程度:从 1993年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仅为 49 691.4亿元,到 2008年增加到 769 597.6亿元,增长 15倍以上,大大超过了名义 GDP的增长速度。图 1给出了 1993—2008年我国金融相关比率 FI R的变化趋势。从中不难发现,我国 FIR总体呈上升趋势,1993年金融相关比仅为 1.41,至 2008年增加到2.56,翻了一番。但是,2003年以后,我国 FIR的上升趋势趋于平缓。可见近十几年,我国经济金融货币化程度不断上升,经济运行中金融活动的规模与能力也不断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近几年经济金融化的增长趋势趋于平缓。
图1 FI R比率趋势图
(2)金融机构数量、资产规模:
第一,银行类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稳健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的等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截止2008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 076 811.6亿元,比 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8.52%;全国存款总额为 466 203亿元,贷款总额为303 395亿元。近年来,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在我国孕育而生,为金融发展提供支持力。
第二,证券市场规模有所增长。我国证券市场始于 90年代初期,截止 2008年底,全国共1 625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发行股本 18 900.12亿元,股票市价总值 121 366亿元,2008年募集资金 180.29亿元。证券化率是反映金融发展的一个相对规模指标,相当于股票总市值占 GDP的比重 (证券化率)。2006—2007年的中国股票市场迅猛发展,全国证券化率为 127.14%。
第三,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业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截至 2008年末,保费收入9 784.2亿元,比 2007年同期增长 39.06%,其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业务收入上,还表现在保险市场逐步健全,至 2008年低,保险系统机构总数 130个,其中保险集团公司 8个,中资保险公司 64个,中外合资公司 48个,保险系统职工人数为 599 344人。保险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其对经济的补偿功能充分体现。
2.金融发展的质性分析
(1)金融组织结构,它是衡量金融内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结构关系。本文从三个指标反映金融组织结构。一是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总额/GDP):代表银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C/GDP;二是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GDP):代表证券市场经济化程度的指标,S/GDP;三是保险经济化指标 (保费收入 /GDP):代表保险市场的发展程度,I/ GDP。如图 2所示,金融相关比率从 1993年 1.4提高到 2008年的 2.56,证券经济化程度从 1993年的 9.99%提高到 2008年的 40.93%,增长约 4倍;保险经济化程度由 1994年 0.78%提高到2008年的 3.25%,增长 4倍多。尽管我国证券业与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发展明显滞后于银行业,但是证券业与保险的发展速度却明显快于银行业。
图2 部分经济与金融指标变动趋势图
(2)金融产业分布的空间结构,是指金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差很大,而金融资源的特性决定其总是流向经济发达、金融成本小的地区。如表 1可知,金融资源大都集中于经济发展先进的东部地区,如 GDP占比为 54%,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 72%,其他地区金融资源量有限。
表1 2008年我国金融业分布表(单位:亿元)
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研究模型的建立
为了衡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情况,采用协调度作为度量手段。对于协调度的计算模型较多,各有利弊。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寻求两者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也就是说,两者的正向发展的相关性越大越好。因此,可以根据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为基础,通过协调度模型来实现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17]。
1.模型设定
设我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复合系统子系统为 Sj,j∈ [1,P],设其发展过程中的序参变量为 ej= (ej1,ej2,…,ejn),其中 n≥1,βji≤eji≤αji,i∈ [1,n]。
第一步:计算系统 Sj序参量分量 ej的系统有序度 uj(eji)。
假定 ej1,ej2,…,ejl,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假定 ejl+1, ejl+2, …, ejn,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其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因此定义系统 Sj序参量分量 ej的系统有序度 uj(eji),
由定义知 uj(eji) ∈ [0,1],其值越大, ej对系统有序的 “贡献”越大,即其对系统的有序的功效越大。需要指出,如果在实际系统中,有些 ej取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好,而是集中在某一特定点周围最好,对于这类 ej,总可以通过调整其取值区间 [βji,αji]处理。
第二步:计算系统的有序度函数 uj(ej)。
第三步:计算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
对给定的初始时刻 t0,各个子系统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为(ej),则对于整体复合系统在发展演变过程中 t1时刻而言,如果各个子系统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为(ej),定义 cm=θ*其中,θ=为复合系统协调度。
并有以下说明:
(1)复合系统 cm∈ [-1,1],其值越大,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该协调度综合考虑了所有子系统情况,如一个子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幅度较大,而另一些子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幅度较小或下降,则整个系统不能处于较好的协调状态或根本不协调,体现为 cm∈ [-1,0]。
(4)利用该定义可以检验现实的复合系统相对于考寨的基期而言,其协调程度的特征与变化趋势。
2.实证分析
要实证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序度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建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个指标体系。根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指标的合理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要求,在适当的指标数量的情况下,刻划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两个子系统的全貌,并按照有利于反映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 GDP(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出口总额 (亿美元)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作为经济增长子系统序参量指标;货币供应量 M2(亿元)、股票成交金额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总和 (亿元)作为金融发展子系统序参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
其次,以 1993年的值作为其下限,其他年份指标的最大值作为上限。根据 (1)式计算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两个子系统各自序参量的有序度 (见表 2所示)。
表2 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计算结果
从表 2的计算结果来看,经济增长子系统中GDP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逐年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也是逐年上升,而且与 GDP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的变化一致,说明促进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主要是由 GDP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决定。
在金融发展子系统中,货币供应量和金融结构存贷款总和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是呈逐年提高的态势,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其有序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股票成交额序参量的有序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有时出现反复,反映近十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熊牛市更迭的历史背景,同时反映我国股票市场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到金融市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 2006年以后股票成交额序参量的有序度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这反映我国 2006—2007两年股票市场行情大牛市的宏观经济环境。
再次,根据 (2)式计算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 (见表 3所示)。
表3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复合系统协调度计算结果
从该计算结果来看经济增长子系统明显向有序化方向发展,说明经济增长系统的有序化主要由 GDP序参量决定;金融发展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反复上升趋势,说明金融发展系统的三个序参量互相影响,总体趋势是朝有序化发展,但呈现“螺旋式”增长趋势。
最后,以 1994年为子系统初始时期,根据(3)式计算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复合系统协调度 (见表 3)。从复合系统协调度的结果知,在 1995—200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协调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 2005年以来,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后,金融发展系统有序度出现飞跃式的上升势头,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进一步提高,其间有序度平均值0.6499,而 1995—2008年 14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符合系统的平均协调度仅为0.2926>0,说明从总体看,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协调一致的,但二者的协调度还很低。
五、结论及原因分析
1.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来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渠道又主要控制在国有银行手中,国有银行的所有制歧视造成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很难顺利获得资金,而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却容易从国有银行廉价地得到资金支持。由于国有企业处于改制重组的关键阶段,体制和激励机制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亏损局面一直无法改变,银行贷款效率低下,这很大程度地阻碍了非国有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而在直接融资方面,虽然 90年代以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直接融资占 GDP的比例以及直接融资在金融机构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体制、监管力度等原因,直接融资效率还不高,大量募集来的资金并没有成为企业的实际投资,而是转向风险较高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2.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资本推动的粗放型增长特征
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未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发挥动员储蓄、提高社会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等职能来促进经济增长。
3.融资体系效率存在负面的挤占效应
我国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尽管只涉及了财政体制的收入方面,但却切断了收入与支出的联系,使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无法正常行使其政府职能。面对不断下降的财政能力,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加强对金融部门的干预来保障正常行使其政府职能,依靠金融功能的财政化来替代弱化的财政功能。在金融体制缺乏独立经营权的环境中,分税制改革干预了银行的信贷行为,影响了银行信贷配置效率,表现出明显的挤占效应。
4.我国金融发展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
在金融结构方面,具体表现为市场结构不健全、金融产品结构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体制存在制度性障碍等几个方面;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我国金融业经过近 30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信用社等多类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但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格局尚未打破;在金融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金融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体制创新不断突破,产品结构也日益多样化,但由于金融垄断的格局始终没有打破,限制了金融业的竞争,导致出现传统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滞后、金融手段创新不足等问题;在企业融资结构方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特别是股票、债券市场建立与发展,使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融资结构趋合理化,但受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且存在诸多制度性准入限制的约束,银行贷款仍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渠道。
从本质上讲,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欠协调的根源在于融资体制的深层次矛盾。我国金融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难以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推进金融改革,从根本上破除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形成有利于金融稳健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1] (奥)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中文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King,R and 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738.
[3] 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7.
[4] 米建国,李建伟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4):23 -36.
[5] 丁晓松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64-65.
[6] 赵振全,薛丰慧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94-99.
[7] 王景武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J].财贸经济,2005,(10):23 -26.
[8] 孙慧君,周少卿 .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09,(5):74-75.
[9] 陈军,王亚杰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8):48-51.
[10] 史永东,武志等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3,(4):1-6.
[11] 王志强,孙刚 .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 [J].管理世界,2003, (7):13-20.
[12] 战明华 .多重均衡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与中国的实证 [J].统计研究, 2004,(4):21-26.
[13] 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 [J].中国软科学,2006, (2):102-109.
[14] Deidda,L andFattouh,B.Non-Linearity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J].EconomicsLetters,2002,74 (3):339-345.
[15] 庞晓波,赵玉龙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弱相关性及其启示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9):47-51.
[16] 沈坤荣,张成 .金融法制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4,(7):15-2l.
[17] 孟庆松,韩文秀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7):444-446.
(责任编辑:杨全山)
book=46,ebook=9
F830.3
:A
:1008-4096(2010)05-0046-07
2010-07-21
李启华 (1984-),男,福建南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研究。E-mail:liqihua463528 @163.com
陆倩倩 (1986-),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研究。E-mail:luqianqian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