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济基金会:推开大陆慈善之门

2010-09-06崔晓火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8期
关键词:志工慈济民间

崔晓火

进入大陆的第20年,2010年8月,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终于在苏州正式挂牌,成为大陆第一家合法成立的境外非营利事业组织

获奖理由★

自从20年前因救援华东水灾进入中国大陆,慈济基金会始终坚持“不谈政治,不做宣传,不刻意传教”的理念,从未停止行善的脚步,终于在今年获得在大陆的正式挂牌。20年里,它不仅为大陆送来房屋、学校和水窑,更带来了友爱,带来了先进的慈善理念。

一年将尽,曾云姬的日程更加密集了,她正为慈济慈善基金会北京联络处的筹备奔波。

自从1998年在北京成为慈济基金会的志工,曾云姬一边经营自己的教育机构,一边负责组织基金会在北京地区的慈善活动。多年来,她经常与百余位基金会志愿者一起往返北京和河北涞源、易县贫困村之间发放生活必需品,还曾在第一时间到汶川地震灾区参与救援达21天。

曾云姬发现,大陆民众的慈善意识正在增强。现在,基金会每周组织的慈善活动中,前来协助的队伍里有一半是北京普通民众。尽管他们并非慈济基金会登记在录的志工,要自付旅费,但这些北京志愿者也愉快地作为临时志愿者参与其中。

“大陆慈善环境的改善是明显的,但不代表慈善活动已经开展得十分普遍。”这位加入慈济12年的资深志工说。“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把慈善作為个人第二份事业的‘志工,而不是仅为大型活动临时组织的‘志愿者。”

好事多磨

从参与1991年华东水灾救援起,先后有数万名台湾志工,从位于花莲的慈济基金会总部赶往大陆数十个省份的落后地区,在海峡两岸长年奔波、无偿参与当地的慈济支援项目,其中许多都是像曾云姬一样的台商志工。

经过20年的努力与坚持,今年8月20日,在苏州,大陆方面终于正式为慈济基金会举行了挂牌仪式。目前,慈济已在台商聚集的苏州设立了联络处,而北京和厦门联络处也正在筹备中。

实际上,基金会的“落户”计划早在2008年就获得了批准。不巧的是,正赶上汶川地震刚刚发生,慈济没有闲暇顾及形式上的挂牌,而是大规模地投入到了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中。两年来,基金会在成都、德阳、绵阳、雅安等市援建了13所学校、幼儿园和一座近百户的灾民新村。就在挂牌的前两个月,台湾慈济又与德阳什邡市签约,投资建设环保科技园项目,协助当地经济重建。

回忆起20年来在大陆的推进历程,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王端正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出八个字:“善门难开,好事多磨。但难开还是要开,多磨还是要磨。”

20年前,慈济刚刚在大陆开展慈善工作时,上海的慈济委员邱玉芬形容是如“在水泥地上播种”一样难,甚至曾有年轻人告诉这位来自台湾桃园县的资深志工:“慈善是资本家对内心不安的反省。”

1991年,华东五省遭遇严重洪灾,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灾,民政部首次代表中国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援。这一年,也恰逢慈济启动海外救援。

慈济很希望能为大陆赈灾尽些力量。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证严法师在深思熟虑后,请王端正副总执行长代表基金会拜访了时任台湾“陆委会”副主委马英九。马英九非常赞同慈济的善良愿望,同时认为,在两岸政治隔阂之时,通过民间形式增进沟通,“陆委会”“乐观其成”,并同意提供批文。

为了能够与大陆语境对应,带着批文前往北京时,王端正还特意琢磨出符合大陆官员习惯的汇报方式,即“一个目的,两个原则,三个不为,四类物资,五种协助”。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谈政治,不搞宣传,不刻意传教”的“三个不为”,这也恰恰成为慈济打动大陆各级政府的准则,并坚持至今。

实际上,慈济秉持的“大爱”理念,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跨越了国界、种族、宗教的界限,即使在台湾岛内,蓝绿阵营对慈济理念也鲜有质疑。

但是在与大陆一些地方政府最初接触时,志工们还是遇到了真正的挑战。各级官员对来自台湾的这个带有佛教背景的团体仍有顾虑,加上当时对慈善事业程序的陌生,以及畏惧慈善可能带来负面新闻,慈济志工与当地官员和百姓常常产生摩擦,甚至还有地方官员指责慈济志工总是挂在口边的“感恩”和礼仪是虚伪。

常年参与苏北地区扶贫活动的慈济委员胡蔡安回忆说,他曾深切感受到地方政府对他们的“迟疑”:地方官员总是设法避免志工们走进特困户的家,仿佛接受帮助是件丢人的事儿。

慈善应来自民间

但在资深志工胡蔡安看来,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民众,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洗礼后,都对慈善产生了积极的认识。他认为,《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中华慈善奖”颁发等一系列政府行为,都明确表达了中央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

“国家层面重不重视,这一点十分重要。”胡蔡安说。但在他个人看来,如今几乎过多依靠的政府主导的慈善趋势也应该得到改善。

“国家办的慈善活动规模、影响很大,但民间自发的慈善活力更大,更能遍地开花。根据海外的经验,慈善这件事的确是民间自发的形式更具有活力,所以需要更多民间参与,甚至要由民间主办,补充政府工作的不足。”

事实上,慈济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一理念的良好诠释。1966年,慈济基金会由证严法师在台湾花莲创立。最初,只是证严法师带领六名弟子,靠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来募捐,接下来,是30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培养一点一滴行善的习惯。44年之后,慈济完全依靠民间自发的参与,不仅逐渐壮大,而且发展得更为多元,成为一家集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以及骨髓捐赠、环保、社区、国际赈灾等八项慈善工作于一身的全球最大华人民间慈善机构。

大陆方面似乎也进一步意识到了来自民间的慈善力量。2004年6月1日,修改后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取代了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境外基金会在中国大陆设立代表机构首次得到了中国法律的认可,大陆对于基金会的设立主体不再有国别、地域的限制。慈济基金会也因此获得了官方注册的许可。

但慈济仍是特殊的。由于创始人证严法师的佛教背景,基金会目前在大陆的主管单位为国家宗教局而非民政部。但国家宗教局已承诺不会干预基金会的正当慈善活动。

现在,慈济志工继续在汶川震区继续参与三年重建计划。从震后第三天至今,先后已有1.2万人次志工赴川赈灾,各类重建项目援助资金预计将近5亿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仍然在为甘肃靖远、东乡等地百万人口修建水窖等抗旱设施,并为贵州罗甸、紫云、花溪等地的村民进行生态移民。

2011年,他们还将在福建顺昌洋口镇建起“大爱村”,为400多户在今夏洪水中受灾的农户重筑家园,这个项目仅当前的预算就接近5000万元人民币。

慈济基金会慈善活动的常态化和专业性,也吸引了不少大陆民众。

北京志愿者马志颖便是其中之一。五年来,她在外企工作之余,坚持每个周末与北京的志愿者们一同前往河北扶贫。和许多北京的志愿者一样,她不仅参加慈济基金会的活动,还参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

“我身边有一大批这样乐意投入公益事业的朋友,无论参加哪个慈善组织,都是同样的付出。”马志颖说。不过,她强调:对于志愿者来说,慈善活动是否专业持久、善款使用透明与否,是决定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如今,大陆法律虽然已允许境外慈善基金会注册,但并未许可在当地招募全职志工和募款的资格。对于慈济基金会,这就造成在大陆使用的善款必须从海外地区调配,无法形成 “取之当地、用之当地”的善款良性循环。

不过,王端正仍然对在慈济基金会在大陆进一步开放运作的前景有信心。他表示,这一切,都可能在不远将来得到解决。

“随着更多个案在大陆成功,我们相信更多的慈善愿景会在大陆逐步实现。”王端正表示。★

简介:

慈济慈善基金会由证严法师在1966年于台湾花莲创办,是台湾乃至全球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和社会企业,在岛内外备受尊重。目前,它在全球拥有500多万名固定捐助者,5万多名“慈诚”“委员”等资深志工及数百万志工,援建项目遍布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

言论:

“善门难开,好事多磨。但难开还是要开,多磨还是要磨。”——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总执行长王端正回望慈济基金会在大陆20年的历程。

猜你喜欢

志工慈济民间
在慈济的世界获得新生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爱与信任”凝聚成的慈济基金会
慈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