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优质化例谈
2010-08-31林温云
林温云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对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优质化应该遵循的规律和基本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问题 问题设计 优质化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中小学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中75%—80%都处在回忆或记忆层面。“乏味、单调、缺乏要点,没意思、没劲,”这是一组高中学生在经历了课堂提问后,对课堂提问的形容。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①回忆性的问题比较好提(提供更多的教师控制);②教师将学习视为掌握事实的过程;③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缺乏;④更容易评估。
如何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是开启学习大门的契机,优质的问题是优质教学和学习的核心。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优质化,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有目的性;②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③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下面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案例作简略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应该有目的性
当我们认为某个优质问题必须是有目的性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创制该问题之前,要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教学鲁迅小说《祝福》,设计如下问题:
①阅读有关祥林嫂的描写,说说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性情、经历、品格等方面总结)
②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谁害死了她?
(提示:考查她自己、周围人、当时的社会观念)
③祥林嫂死在祝福之时,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提示:那些人在祝福?他们怎样看待祥林嫂?“祝福”和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在本案例中,问题设计虽然层次深浅不同,但目的非常明确,有针对性。问题①②虽然属于低层次的问题。但是,问题①②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为后续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教材内容,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讨论。问题③是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的。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让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
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畅,有亮点。当然也就让學生有所收获。
二、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应该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
一篇课文,或者说,一个教学资源,有许多内容可以关注:难点,重点,关键点等等。面临多项选择时,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学生的,就是我们最要关注的。当然这也就是我们在创制问题时,尤其是优质问题时最应该关注的了。
如何选择关注点,一般而言要考虑三点:①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核心观点;②保证该内容与学生的测试内容标准相关联;③要和学生需求和兴趣相吻合。
比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表面上只是一个词语理解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能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于是,教师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形象。这样,既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又符合前面我们所提出的三点要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优质问题的创制,是要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的,不能随意为之。
三、课堂教学中的优质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认为认知水平具有六个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优质的课堂问题应该是让学生的这些认知水平互动,至少是部分互动。
在我们所见到的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比较强调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转换能力。大部分老师在口头上都表示要推动学生脱离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但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提供让学生对信息做出个体化解释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几乎都以记忆性问题为主。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设计不能真正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发展。
要做到课堂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应该考虑三点:①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实认知水平的背景和学生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之上;②伪优质问题的出现,即很多看起来像高水平的问题,实际上只是简单的记忆或回忆性问题;③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现实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假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回答处于较高水平的问题。
以教学《左传》名篇之一《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高一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借助较详细的课本注释,学习起来难度不算大,理解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障碍。教师设计出这样的问题:“烛之武说退秦师的那段话中四层意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外交辞令在文中表现出了它的妙处,你能不能说出几点?”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能够让学生的各种认知水平互动的问题。它引导着学生去探讨烛之武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性和灵活的艺术性,让学生领略到外交辞令坚持原则的强硬内核与话里有话、弦外有音、看似恭谦而实际充满气节和机智的有机结合的妙处。
要回答好这两问题,首先要对文本的内容熟悉,这是记忆层面的,其次,要理顺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层面的,再次,要从内容出发,又要跳出课文,这就是应用、分析、评价甚至是创造性层面的了。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课文出发又不囿于课文,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不过难的问题,是课堂的优质问题。就像以上两问题是在学生似乎无疑之处设疑,指向是学生思维的盲点。
再如,讲《鸿门宴》一文,学生明白了在刘邦项羽两军的对垒中,刘邦侥幸逃脱,才成就了后来的汉朝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引导学生推测结果,然后再回到课文,事实项羽没能杀掉对手,这是为什么?从课文中筛选,归纳,来寻找原因,学生会更积极主动,会以更大的兴趣探讨。最终发现项羽人格的不足:①对敌斗争胸无城府,早早出卖向他告密的曹无伤;②沽名钓誉,为项伯一句“杀有功之臣不义”就放了刘邦,置范曾多次举玉玦而不顾,③狂妄自大,受用刘邦的假意恭维而飘飘然、昏昏然。认识到草莽英雄的悲剧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从人性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深化了思想境界。
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因而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维的飞跃。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