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语类》中的“不A不B”格式考察

2010-08-29琴,唐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朱子语语类音节

孙 琴,唐 韵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朱子语类》中的“不A不B”格式考察

孙 琴1,唐 韵2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文章以《朱子语类》中的“不A不B”格式为考察对象,穷尽性搜索其中的“不A不B”,分析其使用概貌,并对其内部构成与意义表达,及语用价值进行考察。

《朱子语类》;“不A不B”格式;内部构成与意义表达;语用价值

引 言

袁宾(1992)在《近代汉语概论》中对模式词语进行了颇为全面详细的阐述[1],“不A不B”作为一种否定结构的模式词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类。周荐(2004)把形如“不A不B”型四字格称为“待嵌格式”。他认为设立这种格式的目的是引导人们用某种架构去类推创造出新的类固定短语[2]。因此,对“不A不B”这种特殊格式的探讨也就成了汉语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讨论《朱子语类》(下文简称《语类》)的“不A不B”不是像“不可不”、“不得不”、“不能不”等双重否定的格式,是指由否定副词“不”间隔连用组成的“不A不B”格式,且A、B均为单音节,中间没有其他语法成分的这一类语言现象。

“不A不B”的用例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经笔者统计共有32例,除去重出者共27个[3]。在现代汉语里“不A不B”也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仅在刘占峰(2002)的《中国成语通检》里“不A不B”就收70个[4]。可以推测,“不A不B”格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所造词语总数是呈上升趋势的。对“不A不B”格式的分析,前贤的研究主要从语义、结构和感情色彩三方面进行,但还没有对某一文献的“不A不B”进行考察。近代汉语作为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语类》作为近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对“不A不B”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研究近代汉语时期“不A不B”格式的使用状况,对理清“不A不B”格式的发展线索也大有裨益。

一、《朱子语类》中“不A不B”的概貌

经笔者穷尽性搜索,符合本文要求的“不A不B”共208例,除去重出者共82个。我们通过对《语类》中“不A不B”的“A”与“B”的词性、“A”与“B”间的语义语法关系以及“不A不B”固定性与否来总观《语类》里“不A不B”的概貌。(见表)

(一)A与B的词性

A和B的词性集中在动词或形容词上,名词很少,且A与B的词性几乎完全一致,因并列结构力求前后的词性统一,使得人们按照这条隐形的标准去类推创造能进入此格式的词语。但也有例外,《语类》中的“不A不B”有两个A为动B为形的情况,实际A本为形容词,在语境下被临时活用为动词使用。

(二)A与B的语义语法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到,A和B之间主要是近义并列关系、反义并列关系和紧缩假设关系。其中近义并列关系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占到总数的81.7%,紧缩假设关系最少,占总数的3.7%。我们注意到在近义并列关系中有一些词语的“不A”和“不B”的序位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这些词语共有6对,占并列关系的17.9%。例如:

又曰:“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物,将无所不能。”(卷七·学一)

有时父召急趋前,不觉不知造渊奥。(卷一百二十四·陆氏)

颜子视孔子为至者,圣人则不思不勉,颜子则思勉也。(卷三十一·论语十三)

贤者若著力要不勉不思,便是思勉了,此所以说“大段著力不得”。(卷三十六·论语十八)

上例中的“不知不觉”与“不觉不知”,“不思不勉”与“不勉不思”其“不A”与“不B”序位互换以后意义是不变的。可见,《语类》的“不A不B”虽作为一种待嵌格式被广泛的使用,但某些词语的序位还没有完全固定,体现了个体的不稳定性。

(三)“不A不B”的固定性

“不A不B”这种待嵌格式直到现在还活跃在我们的交际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就“不A不B”的个体而言,其固定性与否则有较大的差异。在《语类》中出现的“不A不B”有12个沿用至今,占总数的14.6%,另外70个词语多数是随文临时而造,如:

譬如今人见鸟喙之不可食,知水火之不可蹈,则自不食不蹈。(卷十六·大学三)

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卷一百四十论文·下诗)

“不食不蹈”与“不虚不静”都是根据上下文而临时造出来的。

二、“不A不B”格式的内部构成与意义表达

《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和《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不A不B”的语义都有较详细的介绍。[5]本文参考上述三书的分类方法并根据《语类》的“不A不B”中A与B的特点及表意,把“不A不B”分为三个大类,对其内部结构和意义表达进行具体分析。

(一)A和B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词素。如“不知不能”、“不忠不孝”、“不径不窦”等。A和B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共有67个,占《语类》中“不A不B”总数的81.7%,在《语类》中占绝对优势。它着重于对状态的描写,表示对否定的强调意味。意义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A不B=不A+不B,例如:

不识不知者却与此又别。(卷十六·大学三)

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卷三十四·论语十六)

若能如此,则此心自无从去处,自不容不存,此孟子所以不及孔子。(卷五十九·孟子九)

2、不A不B≈不AB。AB合为一个双音节词。它们的意思和原来在双音节前面分别加“不”大致一样,但在语言表达上前者更加生动、带有强调的感情色彩。如:

后世因孟子不绝之,则又欲尽雪匡子之不孝而为孝,此皆不公不正,倚于一偏也。(卷五十七·孟子七)

有一毫不满不足之处,则非塞矣。(卷九十八·张子之书一)

在《语类》中“公正”“满足”都已作为双节音合成词使用。

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卷二十六·论语八)

亦是圣人看得地步广阔,自视犹有未十全满足处,所以其言如此。(卷三十四·论语十六)

(二)“不A不B”中的A和B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既不···也不···”。这种结构有两种表意。

第一种是表示适中,恰到好处,肯定的是A和B的中间状态,它出现的情况是人们所欢迎的,经常含有褒义的强调意。《语类》中共有3个。如:

时雨云者,不先不后,适当其时而已。(卷六十·孟子十)

如言弹琴,弦急则绝,慢则不响,不急不慢乃是。(卷一百二十六·释氏)

例1中“不先不后”指没有提前没有延后,时间刚好。例2中“不急不慢”指弹琴的时候不快也不慢,轻重快慢刚好合适。

第二种所表现的是A不A,B不B的一种尴尬的中间状态,形容很不和谐的样子。《语类》中共有9个。如:

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卷四十八·论语三十)

若见个物事心里不喜不怒,有何干涉?(卷九十六·程子之书二)

例1的“不死不活”是说死又没死,说活又不像活。实际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生存状态的,指处境十分尴尬。例2中“不喜不怒”是说既不欢喜又不愤怒,指漠不关心不在乎。

两种情况的A与B的语义都是一对反义词,如“先”与“后”、“死”与“活”、“喜”与“怒”等,但是当进入到“不A不B”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就变化出了不一样的语义。

(三)A和B是表示意义相对或相关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如果不···就(也)不···”。这种假设关系的用法相比前两种显得较为特殊,这种情况《语类》中共有3个。例如:

及到这里,方真个能人不我知而不愠也。?。人不知不愠。(卷二十·论语二)

某看来,不批不得。如词诉反覆,或经已断,或彼处为结绝,或见在催追,他埋头又来下状;这若不批出,自家如何与它判得?(卷四十三·论语二十五)

然所说救荒赈济之意固善,而上面取出之教,不节不可。(卷一百一十一·朱子八)

例1中“不知不愠”,指人们如果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例2中“不批不得”,指如果没有批注出来就不能随便判得结论。例3中“不节不可”,指如果不节约是不可以的。

三、《朱子语类》中“不A不B”格式的语用价值

(一)可强调语义,加强语气。同义或近义的“不A”和“不B”并列出现,可以使语义加重,语气得到加强。如:

先且就睹处与闻处做了,然后就不睹不闻处用工,方能细密。(卷十三·学七)

即事即物,不厌不弃,而身亲格之。(卷十八·大学五或问下)

“不睹不闻”、“不厌不弃”,比起“既不睹又不闻”、“不厌弃”语气明显要强一些。

(二)能够扩大词语语义范围。“不A不B”格式的词语沿着字面的意思扩展,逐渐的延伸发展,使表达的语义范围得到扩大。如:

问:“日用间如何是不闻不见处?人之耳目闻见常自若,莫只是念虑未起,未有意于闻见否?”(卷六十二·中庸一)

不知不问是非善恶,只务从厚,岂不长奸惠恶? (卷一百六·朱子三)

“不闻不见”不仅是指不听也不看,还包含了“不关心”、“不注意”等这些引申了的语义。“不知不问”包含的不仅是不知道不询问,还有“不重视”、“不理睬”等言外之意。

(三)可使语义精炼概括。“不A不B”格式在结构上经济简练,又可以使语义信息得到浓缩,使人一目了然。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含有省略的语义内容,从而使此结构显得概括、凝练的同时又表达了丰富的语义。如:

凡是富贵贫贱有不当得而得者,皆不处不去。(卷二十六·论语八)

先生说“知者不惑”章:“惟不惑不忧,便生得这勇来。”(卷三十七·论语十九)

联系上文“不处不去”,其中“不处”是有不当拥有的富贵不占有,“不去”指以不正当手段脱离贫贱宁愿不离开贫贱意思的简略表达。“不惑不忧”是不疑惑不忧虑,进而指人的心胸宽阔坦荡的浓缩概括。

(四)可使音节、音律和谐,富有节奏美。冯胜利(1997)的韵律构词学理论认为汉语的“四字格”是汉语韵律词构词系统的产物,是标准韵律词的复合体[6],“不A不B”也是一种复合韵律词,具有音韵和节奏的美感。“不A”与“不B”两个双音节构成“不A不B”既满足了双音节是汉语基本音步的构词要求,又满足了人们以“四字为正”“以偶为佳”的审美习惯。如:

不庄不敬,不和不乐,便是不仁。暴慢鄙诈,则无如礼乐何矣。(卷二十五·论语七)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卷八十七·礼四)

然其实一念不当,则为不仁不义处。(卷十六·大学三)

只沈晦叔一等,皆问著不言不语,说著文义又却作怪。(卷一百二十二·吕伯恭)

例1与例2中的“不A不B”与或前或后的四字格搭配且单独成句,显得音节整齐铿锵有力。例3与例4中的“不A不B”则与非四字格搭配,杂在句中充当成份,显得错落有致,散中有整,整散结合,富有整齐美亦富有变化美。

[1]袁 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周 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刘占锋.中国成语通检[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Survey of no A and no Bformat in“Analects of Zhuzi”

Sun Qin1,Tang Yun2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Nanchong 637009,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no A and no B format in“Analects of Zhuzi”.I scour the no A and no B format completely,analyze the general picture,research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and meaning communicative,and the pragmatic values.

“Analects of Zhuzi”;No A no B format;internal composition and meaning communicative;pragmatic values

H04

A

1673-8861(2010)01-0077-03

2009-12-21

孙琴(1985-),女,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语法。唐韵(1953 -),女,四川威远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汉语及言语运用的教学。

猜你喜欢

朱子语语类音节
珠玑集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Zhang Zai’s Neo-Confucian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Positioning ofHis Material Force Theory
拼拼 读读 写写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语类翻译探究
快乐拼音
重新认识朱子的“读书法”——以《朱子语类》之“卷十”“卷十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