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 11届全运会女子举重冠军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参数特征研究

2010-08-29李建英季跃龙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曹磊杠铃躯干

李建英,季跃龙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第 11届全运会女子举重冠军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参数特征研究

李建英,季跃龙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采用国产星高钛运动录像采集和解析软件(3D-SignalTEC),对第 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 4个级别冠军的抓举技术进行数字录像解析,进一步研究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膝关节角度、髋关节角度、躯干角度和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关系,更深层次地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女子;举重;抓举;运动学

中国女子举重队作为梦之队,在所参加的悉尼、雅典、北京 3届奥运会的 12个项目中,为中国夺得了 11枚金牌,堪称不折不扣的王牌军团。然而,正如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所说,面对今天的成绩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自满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 48公斤级金牌被土耳其“黑马”夺走,唐功红与韩国运动员张美兰的冠军之争,都给我国女子举重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第 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 4个级别冠军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第 11届全运会 58公斤级、63公斤级、69公斤级和 75公斤级女子举重抓举冠军的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参数分析。运动员详细情况见表 1。

1.2 研究方法

采用 SONY-XR500E摄像机在济南市皇亭体育馆对以上不同体重级别的 4名运动员成功抓举的技术动作进行定点正侧面实时拍摄,采样频率为 50Hz/s,摄像机镜头与杠铃横杠中心的水平距离约为 10米,机身与运动员髋关节大致等高。

采用国产星高钛运动录像采集和解析软件对比赛录像进行数字解析,采用 21点 Japanese人体M模型,选择二维四点式空间标定框架,杠铃卡箍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X轴、Y轴分别为水平和垂直方向,在 X轴和 Y轴上分别以杠铃片的半径为水平终点和竖直终点。对解析后所得到的数字化数据采用优化低通滤波器进行平滑处理,滤波截断频率 Fc=8。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

1.3 动作阶段的划分

抓举的技术动作要比挺举更加复杂、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一些,通常整个抓举的动作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第一发力阶段:从杠铃离开地面开始至膝关节角达到最大,通常称之为伸膝提铃阶段。②过渡阶段:膝关节角从伸膝最大时刻开始到膝关节角达到最小时刻,即为引膝提铃阶段。③第二发力阶段:膝关节角从膝角最小时刻开始到杠铃上升速度达到最大时刻,即为最大发力阶段。④惯性上升阶段:从杠铃上升速度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达到最高点[1]。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整个抓举技术动作过程中,运动员的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以及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的变化对运动员的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2]。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以上各关节角与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的关系曲线。

表 2 各运动员抓举特征画面对应的数据(单位:°)

2.1 膝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

从图 1-图 4可以看出,从杠铃离地瞬间开始直至运动员下蹲接铃,膝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双峰单谷”形态,两个最大值对应第一次和第二次发力时的膝关节角度值,一个低谷代表着运动员的引膝动作。引膝动作在整个抓举动作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引膝动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抓举成绩的成败[3]。从表 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李雪英抓举 111公斤时,膝角由 132.93°减少到 123.66°,回屈了 9.27°;欧阳晓芳抓举 122公斤时,膝角由 129.93°减小到116.90°,回屈了 13.03°;陈玲抓举 125公斤时,膝角由119.91°减小到 109.28°,回屈了 10.63°;曹磊抓举 125公斤时,膝角由 139.59°减小到 117.96°,回屈了21.63°。四名选手分别与悉尼奥运冠军丁美媛、雅典奥运冠军刘春红、陈艳青的平均回屈值 26.33°[4]少了17.06°、13.30°、15.70°和1.70°,只有曹磊一人的回屈比较合理,为第二发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他 3名运动员的技术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4名运动员第二发力阶段开始时刻的膝关节角分别为:欧阳晓芳116.90°,陈玲109.28°,曹磊117.96°,李雪英123.66°,前三名运动员的平均发力角度为114.71°,与国内外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发力角度115.38°[5]的范围大致相同,只有李雪英一人的发力角度偏大,较三人的平均值高 8.95°。

2.2 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

如图 1-图 4可以看出,在整个抓举动作过程中,运动员的髋关节角变化曲线在第二发力阶段结束之前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之后则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即整条曲线呈“单峰”形式。从表 2可以看出,从杠铃离地到引膝最大时刻髋关节角的变化为:李雪英由 40.38°增大到 117.31°,伸髋 76.93°;欧阳晓芳由45.75°增大到 106.06°,伸髋 60.31°;陈玲由 37.59°增大到 105.66°,伸髋 68.07°;曹磊由 41.26°增大到122.22°,伸髋 80.96°。通过大样本的研究分析,从杠铃离地至第二发力开始时刻,髋关节角的伸展角度为90°左右。由上表的数据显示,4名运动员的伸髋角度均偏小,小于抓举技术好的悉尼奥运冠军丁美媛(93.4°)和雅典奥运冠军刘春红 (96.1°)二者平均值的17.82°、34.04°、26.68°和 13.79°。

髋关节角从引膝最大时刻到铃速最大时刻的变化情况:李雪英由 117.31°增大到 138.37°,伸髋 21.06°;欧阳晓芳由 106.06°增大到 186.10°,伸髋 80.04°;陈玲由 105.66°增大到 187.84°,伸髋 82.18°;曹磊由122.22°增大到 195.54°,伸髋 73.32°。髋关节的充分伸展程度是衡量第二发力效果的重要标准,髋关节打开的角度和时间都会影响到整个动作完成的质量。研究表明:由第二发力开始至铃速最大时刻,髋角伸展50°左右最佳 。在本动作阶段,李雪英髋关节打开角度过小,势必会影响抓举的成绩,如果将动作技术改进,运动成绩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3 躯干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

躯干角是指躯干纵轴与人体解剖学站立姿势时矢状轴之间的夹角[6]。躯干角能够反映出运动员在整个抓举过程中躯干的仰俯程度,通常情况下躯干角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李雪英的躯干角变化:由 32.43°先减小到 21.77°再增大到108.19°;欧阳晓芳的躯干角变化:由 36.50°先减小到21.75°再增大到 110.67°;陈玲的躯干角变化:由31.13°先减少到 21.09°再增大到 122.77°;曹磊的躯干角变化:31.79°先减小到 19.98°再增大到 111.34°。躯干角之所以会有此种波形图,是由于在第一发力阶段主要是通过伸膝动作来完成的,躯干不能过早发力,是为能够充分伸膝,反映在数据上便是在提铃开始阶段躯干角逐渐减小;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引膝动作开始到第二发力阶段结束,髋关节角逐渐打开,促使躯干角也慢慢打开。这也充分说明了髋关节角在引膝提铃和第二发力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在铃速最大时相,曹磊上体后仰过大(195.54°),超出垂直平面 15.54°,是欧阳晓芳 (186.10°)、陈玲 (187.84°)对应数据平均值的 2.22倍,这给下蹲撑铃的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需要进一步改善。

2.4 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

从表 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杠铃中心点的垂直速度从引膝最大时刻到第二发力阶段结束,速度的变化率最大,李雪英: 1.75米/秒增加到 2.12米/秒;欧阳晓芳:1.19米/秒增加到 2.12米/秒;陈玲:1.05米 /秒增加到 2.13米 /秒;曹磊:1.53米/秒增加到 2.22米/秒。在杠铃中心点垂直速率最大阶段,膝关节角、髋关节角和躯干角三者也同时增大,这说明在第二发力阶段上诉三个角度的充分伸展是杠铃达到最大提升速度的关键因素。

3 结论

通过对李雪英、欧阳晓芳、陈玲、曹磊 4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在整个抓举技术过程中,膝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双峰单谷”型。上述 4名运动员中,只有曹磊一人的回屈值比较合理,为第二发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他 3人应加强该阶段的技术训练,以便更好的为第二发力做准备;欧阳晓芳、陈玲、曹磊的发力角与国内外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发力角度的范围相同。

(2)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第二发力开始时刻之前,4名运动员的伸髋角度小于抓举技术好的悉尼奥运冠军丁美媛 (93.4°)和雅典奥运冠军刘春红 (96.1°)二者平均值的 17.82°、34.04°、

26.68 °和 13.79°。建议 4名运动员应加大伸髋角度,达到更加优化的技术效果。从第二发力开始到铃速达到最大时刻,李雪英髋关节打开角度过小仅有21.06°。曹磊上体后仰过大(195.54°),超出垂直平面 15.54°。

(3)4名运动员躯干角和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对应数据特征相一致。

[1]王向东.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50-53.

[2]郭廷栋等.竞技举重运动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3]任景萍,刘学贞等.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42-45.

[4]王云德.举重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 [J].体育科学,1984 (4):63-67.

[5]Tadao Isaka,JunichiOkada,Kazuo Funato.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rbell During the Snatch Movement of Elite Asian Weight lifters[J].Journal ofApplied Biomechanics,1996(12):568-572.

[6]Garhammer,J.Biomechanical Profiles of Olympic weightlifte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1985(1):368-375.

Kinesiological Parameter Feature of the Snatch Techn ique for FemaleW eight-L ifting Champions in the 11th National Games

L i Jian-ying,Ji Yu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ShanxiUniversity,Taiyuan 030006)

3D-Signal TEC is used to digitally videotape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female weight-lifting champions of four levels in the 11th National Games.The function of time and knee joint angle,hip joint angle,torso angle and the vertical speed of barbell central point is further researched to reveal the snatch technique of Chinese talent female weightlifters.

female,weightlifting,snatch,kinesiology

G884.1

A

1001—9154(2010)07—0060—04

book=60,ebook=164

G884.1

A

1001—9154(2010)07—0060—04

李建英 (1959—),男,河北唐山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010—05—26

猜你喜欢

曹磊杠铃躯干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黛云
天花乱坠
奔腾
佛缘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杠铃练习可增肌
世界头号大力士拉起524公斤杠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