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自主创新内在逻辑和竞争模式

2010-08-27张建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收益逻辑

张建宇

(天津财经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22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借鉴以上定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起点而进行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这一概念只解决了创新的主体和出发点问题,对于企业的指导仍然相对模糊,无法找寻到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可靠逻辑。学术界对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则是基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内容的深入与延伸,事实上,考评创新是否属于自主创新关键在于创新的持久收益者是否是企业自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则将其界定为自主创新;反之,即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投入了再多的精力也不属于自主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从一个新颖的思维产生到进入市场的全部过程,发明创造本身对于企业来说并非创新,拥有专利和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说,也同样不是创新的重要内涵[1]。早在20世纪初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对创新进行了阐述,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谈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将发展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也构成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2](P210),他认为创新囊括了五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给予产品新的特性和功能;第二种情况则是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经营上的,通过这种新方法改变产品或服务的转换方式,目的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新方法改变了产品的某些外在特性更迎合了市场的需求;第三种情况是新市场的进入,这个市场可能是企业自己创造的,也可能是一直存在但企业从未开辟过;第四种情况则是找到新的产品生产供应来源或者寻求到新的替代性原料,亦可能是对于上游的原材料通过某种手段而具备了控制权;最后一种情况则是新组织形式的出现,比如说通过企业集团形成垄断地位或者通过面条式组织(spaghetti organization)实现组织的灵活性[3]等等。熊彼特所界定的这五种创新阐述的是创新的可能类型,这五类创新实际上所隐含的假设就在于企业将创新的收益内部化。自主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迎合外部竞争和市场需求的需要。

二、单纯技术推动下的自主创新及其逻辑

根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首要考虑的因素,以Rothwell对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分类为依据①,我们考虑了不同驱动因素下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及其内在逻辑。由于驱动因素的不同,企业在选择自主创新路径时其资源分配和运营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驱动因素条件下,企业的自主创新运营都遵循着其基本的发展路径。

在这一状况下,推动企业创新的唯一因素在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这一条件下市场的需求常常是企业创设的而不是根据调研和预测得到的,企业在这一条件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是市场问题而非技术问题,其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足够创造出新的需求,所以这一条件下自主创新运营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催生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推动下企业基本的自主创新运营主要表现为市场的创新运营,由于企业是在技术推动下产生的自主创新,即创新的思想主要产生于技术自身的革新或技术带来的新创意,因而在具体运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到技术创新的软化方面(即考虑技术本身与用户的契合程度)②。在技术推动下,企业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将技术资源进行软化,即把技术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

在我国企业的具体运营中,研发部门与企业现场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沟通联系偏少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据笔者进行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对于市场的了解往往更多从技术层面去把握,因而新产品的开发往往更多集中在技术层面而非市场层面。另外,由于在新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管理部分与生产部门缺乏沟通,直接导致了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经济性。因而在技术推动下企业要形成真正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将技术资源有效融入生产现场和市场,在生产现场上考虑技术在生产上使用的经济性、便捷性,而在市场上则是考虑技术本身的市场需求。因而其自主创新的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看出,企业要想把新的技术资源真正转化为企业的持久性收益,需要强化的是把资源转化为企业的资本,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对自主创新逻辑的忽视,企业简单地把技术资源转化为产品而忽视了将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的现实案例数不胜数,企业如若无法保持创新的收益就很难确定其创新是自主的。

三、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主创新及其逻辑

这一情况下,企业关注的重心转化到技术资源的把握上。显然这一状况应该是很多企业未来面临的主要状况,其表现方式为由外部力量推动的自主创新方式。此时对于企业来说其分析的起点在于市场需求,它与纯技术推动的自主创新路径恰好相反,因而在这一条件下企业的自主创新运营落脚点在于将市场需求所需的技术内化为企业可以实现的技术,需要企业自身具备快速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同时企业创新思想的来源在于外部市场,而非企业技术。

在能力的把握上,企业需要培育的是把外部资源进行内部化。如何把市场需求转变为市场机会进而内化为企业自身快速的应变能力是市场需求推动下企业自主创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基于时间基础上的创新是这一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选择,快速的技术整合和学习能力必然推动企业强化自身柔性,以Hayes和Wheelw right为代表的运营管理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柔性作为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阐述,而基于时间的竞争模式也日益成为管理学者和实务界人士推崇的对象[4]。在市场需求为主导力量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自主创新自然要快速地与现有的市场需求相融合,如若现有的市场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满足,一些创新性需求或时尚类需求也就可能随之消失(假设竞争对手没有行动)。Stalk和Hout强调时间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秘密武器,因而快速技术整合、学习能力和外部新技术资源的内部化构成了市场需求推动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能力构成内容[5]。

在深刻把握了市场需求之后,企业快速技术整合和快速学习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找寻到可以利用的外部技术资源从而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快速强化自身迎合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企业在快速变换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高绩效结果源自于速度和创新,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因而在有效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快速融合外部资源并迅速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关键。

获取创新收益是企业的直接目的,然而保持并锁定这一收益才是创新自主性的充分体现。在知识型员工比例逐渐上升的今天,技术的外溢现象非常普遍,创新收益的快速流失也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个特征,美国管理大师D'aveni将这一现象界定为超强竞争(hyper-com petition)状态。因此形成企业的创新资本和收益性资产是锁定创新收益的关键,也是保证创新自主性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推动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逻辑如图2所示:

图2 市场推动下的自主创新逻辑

四、技术与市场联合作用下的自主创新及其逻辑

这种状况是企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状态。由于市场现实需求的存在而企业自身又拥有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因而能相对快速地实现企业想要获取的收益。这一条件下企业创新思想是市场需求和内部技术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其自主创新的运营模式相当于纯技术推动和纯市场推动的结合,自主创新运营模式就在企业的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在这一条件下要求企业把市场需求分析和自由技术革新作为并行工程来进行创新运营,以实现创新产权向创新收益的转化。其自主创新的内在逻辑可以借用Rothwell的创新的交互耦合模型和Michael Hobday的逻辑来进行阐释[6],如图3所示:

五、竞争行为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运营模式

图3 技术与市场联合作用下的自主创新运营模式

这是一种“刺激—反应”状态下的自主创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跟随和模仿的意图。这种状态下的自主创新显然对于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贡献是非常有限的。在这一条件下,企业更多的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对竞争对手技术和外部市场情况的把握上,以外部市场为辅,以竞争对手情报的获取为主,通过新产品的反向工程(adverse engineering)③来获取企业自身的创新产权,最终以低成本获取市场分额,瓜分新的市场。当然很多企业在对这一问题认识上,往往基于外在模仿而忽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培育,从而导致收益极易流失。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让创新收益具有独占性或者能够有效锁定创新收益。根据已有的产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是这一竞争行为下企业获取独占性收益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在这一状态下,在位优势企业不太关注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④往往成为企业的关注重点。对于市场中已有的优势企业来说,他们不关注利基市场的主要理由在于利基市场的利润空间太过狭小以及利基市场缺乏成长性,正是这种认识给了后进入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美国管理学者Christensen认为破坏性创新(disrup tive innovation)是这一状态下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7](P321)。借鉴前述三种自主创新的基本逻辑,竞争行为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逻辑如图4所示:

图4 竞争对手竞争行为下的自主创新运营模式

在这一条件下,企业考虑的是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以持续竞争战略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运营模式是保证企业长足发展的根本。这种自主创新运营要求企业系统思考企业现存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综合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持续竞争战略导向下的自主创新要求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的竞争行为等多项驱动企业创新的因素,实际上它是一种系统的自主创新思维,其自主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创新产权向创新收益进行转化。综合不同条件下的自主创新逻辑过程,我们可以对自主创新的逻辑进行简单归纳,这一逻辑模型是持续竞争战略导向下的自主创新模型,也是创新产权获取创新收益的过程,其整体运营模式如图5所示。

从自主创新的逻辑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往往是从需求出发而展开的,虽然在技术力量推动下企业可能会创造一部分需求,但这一类型的需求往往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不在本文的考虑范畴之内,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将这种偶然性视为创新的来源进行了论述,而现实中利用偶然性获得成功的现有企业却是少之又少的,很多依赖新兴需求而获得成功的企业往往也是新兴企业。

六、结论

根据自主创新的一般逻辑机理,我们不难看出,创新资产和创新的增值性资本对于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重要性,这也是创新自主性的必要条件。

图5 企业自主创新的一般逻辑

由于单纯技术推动的自主创新常常让该类企业过度地关注市场推广而忽视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多由于技术推动的创新最终往往表现为某一单一的产品,而系列化程度不足,也就是使得产品后续缺乏延展性,最终使这一自主创新成果非常短暂,在市场衰退时企业的技术反而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对于单纯市场推动的自主创新来说,企业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资源技术等的整合、学习和快速产品化能力。市场和技术的共同推动容易使企业快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但也使得企业容易满足现状,造成后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对手导向下的自主创新常常使企业陷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竞争的自主性缺失,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进行逆向工程的过程中常常忽视或无法有效地获取技术的软化素材,一些设计生产的细节很难把握,从而让该类企业经常在低端市场徘徊,难以争取到较高的利润空间。持续竞争战略导向下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企业需要的是系统创新能力。不仅考虑到内部条件、外部市场还要整体考虑到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

注释:

①Rothwell将创新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划分了五个阶段,其对于创新的分类具体表现为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由技术推动的第一代创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由市场推动的第二代创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技术及市场耦合推动的第三代创新模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第四代整合创新模式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第五代系统性创新。

②技术创新的软化性指现代产品的技术密集性越来越高,软件的作用日益突出,产品的价值更多的取决于软件的功能和软件技术的质量。如产品的造型艺术、色彩调制、控制技能、维修服务等等,其中心思想在于让软件更多的发挥硬件的功能,使产品尽可能智能化。

③反向工程又称逆向工程,是以产品为对象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大量收集技术资料信息,然后对产品拆装接替进行重新实验和测试反向探索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方式、设计构思、工艺设计、制造方案以及原材料特性等。

④利基是英文Niche的音译,源于法语。法国人信奉天主教,在建房时常常在外墙上凿出一个神龛以供放圣母玛利亚。它虽小但边界清晰,因而后来被引来形容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

[1]John Freeman,Jerome S.E.Models of Innovation:Startups and Mature Corpor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7,50(1):94—119.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Henrik Holt Larsen.O ticon:Unorthodox Pro ject-Based Management and Careers in a“Spaghetti O rganization”[J].Human Resource Planning,2002,25(4):30—37.

[4]Feldman H ow ard D.Restoring Our Competitive Edge:Competing through Manu facturing[J].American Journalo f Small Business,1985,10(1):67—69.

[5]Stalk,G.,H out,T.Competing against Time:How 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Market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6]Michael Hobday.Firm—level Innovation Models: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05,17(2):121—146.

[7]Clay ton M.Christensen.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 l Press,1997.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收益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