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MD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
2010-08-26范歌红于韬于波邱岩郭万才
范歌红 于韬 于波 邱岩 郭万才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各种慢性肝硬化明显相关[1-2]。鉴于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慢性乙肝患者高达3000万人以上,因此,应用影像学方法尽早、客观地诊断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使其能够及早地得到手术治疗,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1]。笔者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三期增强扫描对一组肝硬化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9年6月间,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88例,所有患者除确诊为肝硬化外,其甲胎蛋白检测均>500ng/ml且出凝血检查无异常。其中,男109例、女79例,年龄34~81岁,平均59岁。
1.2 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在扫描前6~8小时,禁食;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的优维显稀释液500ml充盈胃肠道。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E Lightspee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脏下缘。增强扫描时,应用高压注射器自患者的肘静脉以3ml/s的速度注入100ml优维显注射剂,注射造影剂后25s对整个肝区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55~70s,对整个肝区再次进行门静脉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90~120s对整个肝区进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选择1.25mm/1.375/0.8s,120KV,240~300MA;重建算法采用标准算法。
1.3 MDCT图像资料收集 所收集的MDCT资料包括:⑴CT平扫图像;⑵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包括矢状位、冠状位MPR。由两名高年资医生共同观察MDCT影像,发现肝内结节性病变并观察其影像学特征,进而对病变的性质进行诊断。
1.4 病理学诊断 针对MDCT检出的肝内结节性病变,分别采用CT引导下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所有病变的资料,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病理科获得病理学诊断。
1.5 统计学处理 对照手术病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统计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与肝良性病变的MDCT强化特征差异,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结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学特征,同时亦总结应用MD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准确度。
2 结果
2.1 MD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的检出情况本组病例188例,MDCT增强扫描共检出直径<3cm的肝内结节性病变119枚。经穿刺活检,共检出小肝癌78枚。根据病变的强化表现,将其分为均一高密度、边缘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四种类型,MD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的检出情况,见表1。
根据表1,本组病例动脉期检出率为87.20%(68/78),门脉期检出率为69.23%(54/78),延迟期检出率76.92%(60/78)。
2.2 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学特征本组病例,检出小肝癌78枚。在MDCT平扫上,小肝癌与其他良性病变未见明显影像学特征差异,均表现为肝内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似圆形低、稍低密度结节。
但在MDCT三期增强扫描上,小肝癌与其他良性病变的强化类型比较,见表2。
根据表2,在MDCT三期增强扫描中,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与肝良性病变的强化类型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
2.3 应用MD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准确度 本组病例,检出肝内结节性病变119枚,病理证实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78枚,良性病变41枚;依据MDCT表现,诊断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83枚,诊断良性病变36枚,见表3。
根据表3,MDCT三期增强表现诊断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准确度为77.31%(92/119)。
3 讨论
尽管CT增强检查已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以往CT扫描速度和成像分辨力的限制,CT检查在小肝癌与肝硬化结节等良性病变的鉴别上长期应用受限[3]。MDCT因其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扫描层厚薄等优势,为鉴别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和肝良性病变提供了重要影像学方法[3-4]。
表1 MD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的检出情况
表2 MDCT三期增强扫描上,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与肝良性病变的强化类型比较
表3 应用MD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与病理对照)
3.1 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的MDCT诊断依据 肝癌的CT诊断依据在于肝癌与正常肝组织供血的差异,即肝癌有75%以上由肝动脉供血,而正常肝脏90%以上由门静脉供血。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小肝癌的血供由肝动脉、门静脉双供血,其中肝动脉供血仍占优势[5]。
基于以上理论,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动脉期仍多表现为均一高密度强化,且与周围肝实质对比明显。而在门脉期,正常肝组织强化增加,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强化减弱、不易显示。在延迟期,正常肝组织仍稍有强化,而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强化明显减低,常表现为低密度。因此,动态扫描的三个时相对于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的诊断均十分关键[3,5]。
3.2 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学特征 长期以来,对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CT特征,存在着较大的争议[4,6]。多数学者认为,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不如大肝癌特征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小肝癌的门静脉供血比例高于大肝癌,从而导致其动脉期、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对比下降,难以为CT设备所鉴别[6]。本研究表明,在MDCT三期增强扫描中,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与肝良性病变的强化类型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这表明,MDCT因其快速扫描、扫描范围较大、强化时相监测准确等优势,较之于传统CT更易于显示肝硬化基础上小肝癌强化时的细小密度差别。
我们基于MDCT的增强扫描影像对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进行诊断,其准确度达到77.31%,与国际最新报道一致[7]。在对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我们认为,尽管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与肝良性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差别不大,但二者间的强化特征仍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低—延迟期强化减低”、“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低—延迟期强化减低”和“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所占比例达到74.36%(58/78)[7-8]。因此,我们认为,以上三种MDCT强化特征可视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学特征。
3.3 误诊病例分析 本组病例,共有27例发生误诊,其中有11例小肝癌误诊为肝良性病变。这些病变均表现为“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轻度强化、等密度”表现,正是由于延迟期未出现强化减低,造成了诊断的失误。病理结果表明,这些病例包括6例中分化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肿瘤内毛细血管密度仅较正常肝组织稍高。因此,我们认为,当肝硬化基础上的小结节强化表现为良性特征时,仍应考虑到分化较高肝癌的可能,密切随访,必要时行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2,5]。
本组病例,有16例良性病变误诊为小肝癌,包括12例肝硬化结节、3例肝腺瘤、1例炎性假瘤。这些病例的MD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不典型。除2例肝腺瘤患者确有口服避孕药病史、3例肝硬化结节的延迟期密度有轻度下降外,其余11例良性病变中,6例呈“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低—延迟期强化减低”表现、5例呈“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表现。病理结果表明,这些病变内存在着细胞损伤所导致的肝细胞增殖,毛细血管密度也高于正常肝组织。因此,在探讨肝硬化基础上的结节性病变时,应密切结合病史,充分考虑肝损伤所致的肝组织增殖因素[6,8]。
[1]Kawata S,Murakami T,Kim T,et al.Multidetector CT:diagnostic impact of slice thickness on 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JR Am J Roentgenol,2002,179(1):61-66.
[2]Kim SH,Choi BI,Lee JY,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multi-singledetector row CT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the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meeting the milan criteria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J].Intervirology,2008,51(Suppl 1):52-60.
[3]Shin HO,Falck CV,Galanski M.Low-contrast detectability in volume rendering:a phantom study on multidetector-row spiral CT data[J].Eur Radiol,2004,14(2):341-349.
[4]Kamel IR,Liapi E,Fishman EK.Multidetector 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5,19(1):63-89.
[5]Nakashige A,Horiguchi J,Tamura A,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hepatic portal perfusion by multidetector row CT with compensation for respiratory misregistration[J].Br J Radiol,2004,77(921):728-734.
[6]Murakami T,Hori M,Kim T,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 and MR imaging in diagnos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ervirology,2004,47(3):209-226.
[7]Kudo M.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09 and beyond:from the surveillance to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J].Oncology,2008,75(Suppl 1):1-12.
[8]Tsurusaki M,Sugimoto K,Fujii M,et al.Combination of 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double-phase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with 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for evaluation of hypervascu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Radiol,2007,62(12):118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