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评估初探
2010-08-25指导吕书勤
吴 玲 指导吕书勤
1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生(乌鲁木齐 830054)
2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院(乌鲁木齐 830000)
卫气营血辨证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评估初探
吴 玲1指导吕书勤2
目的研究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与APARCHⅡ评分系统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病情评估的关系,初步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院ICU病房收治的40例SIRS患者按卫气营血辨证分期,分析各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象及APARCHⅡ评分分值、死亡风险系数,寻求其中的关联。结果 各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象之间差异不显著;营、血分证与气分证患者比较,APARCHⅡ评分分值、死亡风险系数差异显著,而营、血分证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患者病情评估与APACHEⅡ评分系统评估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前者具有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对简单临床观察具有优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病情评估 APARCHⅡ评分系统
1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生(乌鲁木齐 830054)
2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院(乌鲁木齐 83000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常见于各种急危重症中,病情复杂多变,进一步发展将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工作中对SIRS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评分系统主要是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即APARCHⅡ评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判断病情轻重、对个人和群体死亡风险进行预测[1]。该评分系统需要的客观指标较多,花费较大,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临床需要一种方便、经济、准确的病情评估方法,而中医学辨证理论具有上述优势。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结合临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用以概括、辨析疾病的发展阶段、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现代医家深入研究经典,结合现代疾病特点,探索出卫气营血辨证与现代疾病临床表现、演变规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研究表明,SIRS的发展变化与卫气营血发展变化过程有相似之处[2]。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寻找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与运用APARCHⅡ评分系统对SIRS患者病情评估的关系,初步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08年12月~2009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院ICU住院治疗,年龄>18周岁,病例资料完整的SIR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22~90岁,平均年龄(68.30±16.81)岁。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及有精神障碍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联席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项临床表现中的2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为SIRS:①体温 >38℃或 <36℃;②心率 >90次/min;③呼吸频率 >20次/min或PCO2<32mmHg;④WBC计数 >12×109/L或 <4×109/L,或幼稚细胞 >10%(除外化疗、白血病)。(2)中医诊断:中医卫气营血诊断参照《温病学(案例版)》中相关标准[3]。
1.3 观察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用卫气营血辨证对入选患者辨证分期以评估病情;用APARCHⅡ评分系统计算APARCHⅡ评分分值及死亡风险系数以评估预后;分析各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象及APARCHⅡ评分分值、死亡风险系数,寻求其中的关联。
1.4 检测指标 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象等指标取入住ICU后24h中最差值为准。
2 结果
2.1 卫气营血辨证各期与SIRS诊断所需客观指标的关系 见表1、表2。入选的40例SIRS患者中未见卫分证患者,未予统计。其中气分证患者10例,占25.00%,营分证患者18例,占45.00%,血分证患者12例,占30.00%。可见ICU住院患者中营、血分证患者居多,病情危重程度高。对气、营、血分证SIRS患者证候分析,各期患者均有体温增高及心率、呼吸增快的表现,其中心率增快幅度各期患者差距不大,气分证患者体温升高、呼吸增快较多,营、血分证患者差距不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期SIRS患者血象分析,各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其中营分证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较明显,气、血分证患者白细胞升高差距不大,气、营分证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卫气营血辨证分期与体温、心率、呼吸的关系(±s)
表1 卫气营血辨证分期与体温、心率、呼吸的关系(±s)
n证型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10 18 12体温(℃)38.47±0.89 38.01±1.09 38.10±1.08心率(次/min)122.80±22.59 125.33±22.18 125.75±26.11呼吸(次/min)27.00±3.13 20.94±11.95 22.67±9.70
表2 卫气营血辨证分期与血象的关系(±s)
表2 卫气营血辨证分期与血象的关系(±s)
n证型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10 18 12白细胞计数(×109/L)14.11±5.11 20.98±11.90 15.77±6.03中性粒细胞(%)89.43±5.02 87.71±7.01 79.67±19.02
2.2 卫气营血辨证各期与APACHEⅡ评分及死亡风险系数的关系 见表3。入选的40例SIRS患者中未见卫分证患者,未予统计。辨证分期与APACHEⅡ评分及死亡风险系数的关系,随着SIRS卫气营血传变的演化,病情逐渐加重,APACHEⅡ评分分值逐渐增高,死亡风险系数明显升高。营、血分证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值、死亡风险系数均高于气分证患者,营、血分证患者分别与气分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营、血分证患者相比,血分证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值、死亡风险系数高于营分证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卫气营血辨证分期与APACHEⅡ评分系统的关系(±s)
表3 卫气营血辨证分期与APACHEⅡ评分系统的关系(±s)
n 证型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10 18 12 APACHEⅡ评分(分)22.800±5.432 30.333±5.780 35.167±8.021死亡风险系数(%)40.823±28.268 74.413±19.584 81.633±18.959
3 讨论
从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看,4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30±16.81)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31例,占77.50%,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力、器官贮备功能下降,病情易深入发展,难以控制有关。40例患者中未见卫分证患者,可能因为卫分证多为疾病的前驱症状,多发生于入院前或转入ICU病房之前。气、营、血分证患者以营、血分证居多,共占75.00%,说明ICU中SIRS患者大多病情重,预后差。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ICU老年SIRS患者出现营、血分证者应特别予以关注。
从40例患者的证候变化、血象变化规律看,几乎各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心率及呼吸增快表现,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变化。这与近年来研究认为SIRS实质是机体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导致的免疫失控和免疫紊乱,以过度炎症反应、高动力循环状态、持续高代谢状态为特征[4]相吻合。虽然各期SIRS患者上述指标在数值上存在差异,但统计分析发现,各期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SIRS诊断范围较宽泛,涵盖的病种较多,不同原发病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不同;(2)SIRS是由各种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的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由于感染及非感染因素不同,导致热型及血象变化也不同;(3)观察病例老年患者居多,基础病相对较多,转入ICU前大多已接受过抗生素治疗;(4)观察病例数有限,有待于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从40例患者的资料看,患者的平均死亡风险系数在40%以上,与文献报道[5]相符。观察发现用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患者病情评估与用APACHEⅡ评分系统评估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各期患者病情深入,APACHEⅡ评分分值及死亡风险系数呈明显升高趋势,根据辨证分期可大致估算APACHEⅡ评分的分值及死亡风险系数的大小。但统计结果说明APACHEⅡ评分系统无法区分营分及血分证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死亡风险,而卫气营血辨证能很好弥补APACHEⅡ评分系统这一不足。从APACHEⅡ评分系统本身来看,用该评分系统评估病情,需要较多客观检查,急诊应用不方便,且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尚不能满足评分系统需要,致使评分系统的应用受到局限。而中医辨证不受医疗设备、患者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限制,各级医院均可开展,尤其对于不能进行APACHEⅡ评分的基层医院更有意义。
初步临床观察表明,用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患者进行简单初步的病情评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1]周继如,主编.实用急诊急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1~53.
[2]杨广,张敏州,郭力恒,等.从卫气营血辨证看全身炎症综合征[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392~393.
[3]钟嘉熙,主编.温病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 ~17,27 ~29.
[4]钱桂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辽宁医学杂志,2002,16(3):115.
[5]Paterson RL,Webster NR.Sepsis and the systemic in g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dinburgh,2000,45(3):178.
R278
A
1004-745X(2010)01-0074-03
200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