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脑血栓形成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0-08-24万梦娥熊慧萍
万梦娥,熊慧萍
(1.新建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护理教研室;2.新建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西新建3301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炎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栓形成导致脑局部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及坏死等出现相应的神经缺损症状[1]。大多数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功能障碍。以往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功能恢复,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笔者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新建县人民医院收住的62例基底节区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 78岁,最小的43岁;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32例伴失语;53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住院时间为15~60 d。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 20例,女 11例,平均年龄63岁;研究组: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64岁。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功能测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2]。
2 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药物加心理、饮食、生活、安全等常规护理方法。
2.2 研究组
采用传统药物治疗1周后进行8周的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护理的内容如下:
1) 按摩和被动活动。通常采用全身按摩,每次30分钟。全身按摩疗法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被动运动的顺序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作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手法柔和,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应≤90°,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3]。随着病情的好转进行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医疗体育活动。
2) 编制语言训练与方法。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日上午,每次不超过30 min,从简单的发音如“啊”等开始训练,过渡到1个简单的字,循序渐进,逐步用词到整句的话去教患者说话,训练其语言功能。
3)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利用患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4) 作业疗法。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或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翻纸牌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自制能力的训练。
5) 制定防并发症如沉降性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每日早晚各1次,患者自行呼吸操训练;每2小时翻身1次,护士按病情协助或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翻身。制定饮食计划,注意给予纤维素、维生素的补充;定时养成排便的习惯。
6)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施护,主动热情开导患者,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搞好护患关系,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在语言上、行动上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做好家属工作,以便更大限度地使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
2.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相比,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间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比较
4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随着疾病在治疗中的成功率日趋提高,医学康复阶段显得更加重要。脑血栓可致失语、偏瘫、心理障碍,因此运用康复护理于临床实践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腹部操可促进肺扩张,预防肺炎,还可刺激肠蠕动以及晨间冷饮开水,对预防便秘的发生效果明显。本研究表明,2组患者功能均有改善,但研究组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药物治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的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训练及护理措施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4.
[2]纪树荣,刘璇.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康复评定[J].现代康复,2000,4(4):496-498.
[3]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