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伸板用于改善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
2010-08-24章萍
章 萍
(南昌市第一医院护理部,南昌330008)
脑卒中会导致偏瘫或手部功能障碍,将极大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尽早对病人实施手部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1]。拳伸板是在分指板的基础上研究改进的一种功能锻炼的器具,临床实用性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病人,均有手指关节及腕关节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由康复治疗师对病人进行评估。将60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A 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58~86岁,使用“拳伸板”进行手指关节及腕关节功能锻炼;B组 30例,男 28例,女 2例,年龄 63~79岁,使用“分指板”进行手指关节及腕关节功能锻炼,3个月后,再次评估功能改善情况。2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估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估表,要求病人如实填写①姓名、年龄、诊断;②使用前手指及腕关节功能障碍情况;③使用后手指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④使用时间。
1.2.2 疗效判断标准
1) Brunnstrom评定标准[2]。1期弛缓,无任何运动;2期仅有细微的手指屈曲;3期可做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4期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拇指,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5期能抓握圆柱状或球状物体,手指可一起伸开,但不能做单个手指伸开;6期能进行各种抓握动作,但速度和准确性稍差。3个月后进行评估,提高1期或以上者为有效,同期者为无效。
2) 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3]。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个月后进行评估,降低1级或以上者为有效,同级者为无效。
1.2.3 拳伸板的设计
①拳伸板的制作。取 1块 36 cm×22 cm×2 cm的木板,在距前臂端18 cm处分为前臂和手掌,按前臂、手掌及5指伸直分开状切割成拳伸板,再将其修整光滑,板面喷漆。②约束带的制作。取废旧的PU皮包并剪裁一块30 cm×22 cm皮革,按不同部位裁剪 6块约束带,腕部约束带规格为30 cm×9 cm,尼龙搭袢毛面8 cm×5 cm,尼龙搭袢勾面5 cm×2 cm。大拇指、小指约束带规格为13 cm×3.5 cm;示指、中指、无名指约束带规格为13 cm×5 cm(以约束2个指关节为宜),尼龙搭袢毛面4 cm×2.5 cm,尼龙搭袢勾面2.5 cm×宽2 cm;将尼龙搭袢勾面固定在“拳伸板”腕部、指关节部的侧边。尼龙搭袢毛面长度可以根据病人手腕、手指的粗细进行调节,见图1。
图1 拳伸板示意图
2 结果
2组病人上肢功能改善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2组病人上肢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3 讨论
“拳伸板”的制作遵循了循证护理的理念。在“分指板”的基础上,针对腕关节、指关节的屈曲而加用了约束带,既达到了使腕关节、指关节伸直的作用,又达到了使5指分开的作用。“分指板”对于肌张力4级的病人效果是不好的。“拳伸板”的制作简单,重量200 g,非常轻巧。使用方便,安全,一块“拳伸板”左右手都适用,经济实惠。“拳伸板”清洗方便。板面涂有油漆,如果有污染,可以用清洁剂擦拭。约束带的材质是PU皮革,直接擦拭即可,防止不同病人使用而引起的交叉感染。当然也可以放在清水中冲洗,因为有尼龙搭袢,需晾干后再使用。
在康复的医生、治疗师、社区护士的指导下使用很安全,并且在每次开始锻炼时,要先做些充分的准备活动,以放松肌肉、韧带[4]。先按摩患侧手部的合谷穴、劳宫穴及大拇指两侧感受器,使屈曲的手腕及手指松弛,然后将“拳伸板”放于患侧前臂下,手指依次放于“拳伸板”上,用约束带固定腕部、指关节部,松紧度适宜即可,刚开始使用每3~5 min放松1次,逐渐增加时间,病人适应后可以延长至30 min左右,每天3次。
在使用“拳伸板”时,宜因人而异,可根据患侧手部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调节约束带的松紧度及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可强行用力,以病人感觉不难受为宜。在使用“拳伸板”时,病人需积极配合,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出院病人在家中就能锻炼,既节省了住院的费用,在家人的陪同下又可以使其重竖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的质量,减少病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1]杨远滨.肘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2000,5(1):12-13.
[2]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43.
[3]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11.
[4]陈惠德.四肢骨折的早期康复[J].安徽医学,2008,8(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