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分析
2010-08-24李世云肖九长张丽琴
李世云,肖九长,张丽琴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上多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技术的增加,其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其所致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中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剔除重复菌株后共89株。
1.2 仪器和试剂 使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和NC31鉴定和药敏板。
1.3 药敏方法 使用美国德灵Microscanautoscan4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和NC31鉴定和药敏板。质控菌株为A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判断根据CLSI 2009年版推荐[2],采用MIC法测定。
1.4 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菌株分布 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74株(83.1%),分泌物11株(12.4%),血液3株(3.4%),穿刺液 1株(1.1%);按科室来分,主要来自ICU 26株 (29.3%)、神经外科 13株(14.4%)、呼吸内科12株(13.5%)、神经内科 10株(11.2%)、骨二科11株(12.4)和内分泌科6株(6.8%)病房,其他11株(12.4%),见表 1。
2.2 分离自痰标本的7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及时间分布从院内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ICU(21株)、呼吸内科(9株)、神经外科(9株)、神经内科(9株)。分离自分泌物11株主要来自骨二科(8株)。
表1 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标本来源科室
2.3 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为左氧氟沙星 (11.8%)、复方新诺明 (11.8%)、头孢他啶(29.4%),其次为环丙沙星(41.2%)、头孢派酮/舒巳坦(6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6.7%),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末发现有敏感株,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70%,见表 2。
表2 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
3 讨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虽然毒性较弱,但可引起多种感染如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心内膜炎、伤口感染等。与其它文献报道[3-4]明显不同的是,我院分离的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痰标木74株(83.1%),分泌物11株(12.4%),血液 3 株(3.4%),穿刺液 1 株(1.1%)。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菌株主要集中在ICU(26株)、神经外科(13株)、呼吸内科(12株)、神经内科(10株)。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ICU入住时间、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气管内插管、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手术创伤、导尿等侵入性诊疗操作引起的机体机械屏障受损。我院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株来自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骨二科和内分泌科。与这些科室的患者普遍存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膜低渗透性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产生一种可引起亚胺培南耐药,染色体介导的B类β-内酰胺酶(Bush3),即一种含锌离子金属β-内酰胺酶[5]。本文资料表明,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为左氧氟沙星(11.8%)、复方新诺明(11.8%)、头孢他啶(29.4%),其次为环丙沙星(41.2%)、头孢派酮/舒巴坦 (6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6.7%),与文献报道[3-4]一致,该文献还报道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低的耐药率,但本文资料显示其耐药率高达66.7%,可能是不同地区菌株耐药性差异有关,也可能是方法学上的差异所导致。
本资料显示我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肺炎比例较高,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及氨基糖苷类呈现多重耐药,因此实验室应做到早期诊断,以便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经验用药可选用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
[1]李家泰,李 耘,齐慧敏.2002~2003年中国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19-29.
[2]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n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Fifteenth Information Supplement[S].CLSI,2009:100-115.
[3]陶传敏,李小春,吕晓菊,等.成都和重庆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1):91-93.
[4]Jones RN,Sader HS,Beach ML.Contemporary in vitro spectrum ofactivity summary for antimicrobial agents tested against 18569 strains of non-fermentative Gram negative bacilli isolated in the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 (1997~2001)[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3,22(6):551-556.
[5]张秀珍,朱德妹.临床微生物检验问与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