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对外贸易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0-08-21刘建民贺彩银

关键词:资本积累偏向劳动力

刘建民,贺彩银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民营对外贸易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

刘建民,贺彩银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在拉尼斯-费模型中嵌入民营出口贸易,并运用1996-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自生能力的民营非农业部门是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济部门,其对外贸易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民营出口贸易对资本积累的效应表现为负值,民营进口贸易在推动自身发生技术创新和加深劳动力使用偏向方面有正向作用,进而间接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民营出口贸易;拉尼斯-费模型

Abstract:Base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the paper embeds export trade of p rivate sector in Ranis-Feimodel,and inspects itw ith interaction model using the p rovince panel data of 1996-2007.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 rivat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w hich have the viability become the main econom ic secto r fo r abso rbing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 lus labo r.Foreign trade of p rivat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p romoting the labor surp lus transfer.The export trade of p rivate sector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importing trade of p rivate sector hasa positive effecton innovation intensity and the labor biasof innovation,thereby indirectly accelerating the transfer of surp lus labo r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rp lus labor;expo rt trade of p rivate sector;Ranis-Feimodel

一 引 言

成功增长的劳动力剩余经济会出现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不断地再配置,农业劳动力相对于工业劳动力逐步减少的现象(Rain,Fei,1961)[1]。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就业份额与农业产值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农业就业份额始终高于农业产值份额,这种偏离证明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后,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民营企业,一个以民营企业为需求方,以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供给方的新兴劳动力市场形成。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从1991到2007年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97.9亿美元增加到16793亿美元,增长了56倍;出口额从122.10亿美元增加到 9932亿美元,增长了 81倍;进口额从175.8亿美元增加到6861亿美元,增长了39倍①1991-2002年数据转引自王耀中教授所著《民营经济与对外贸易》,2003-2007年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随着民营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到产品生产中,我国农业就业份额与农业产值份额的偏差开始缩小。正如拉尼斯、费景汉的预期:“外贸使每年以更高的速度吸收劳力和进行工业化成为可能,其提供的潜力能够大大地润滑劳力吸收的道路,加速劳力吸收的步伐”。那么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能否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可以,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制如何?这种机制是否能够得到相关数据的支持?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围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可以将相关成果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研究;第二类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子研究;第三类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研究。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算(王红岭,1998[2];农业部课题组,2000[3];牟子平等,2004[4];王检贵等,2005[5]),虽然估算数目有所差异,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受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陈朔、冯素杰,2005[6]),又和流动者个人特征相关(Zhao,1999[7]、Hare,1999[8])。众多学者提倡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韩长赋,2006[9];孟令国,2004[10])。与此同时,一批学者立足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只有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采用深化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才能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周燕,2003[11][12];高文书,2006[13];宋金平等,2001[14];王耀中,2005[15])。

以上研究大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在拉尼斯-费模型中嵌入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并运用1996~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其余部分组织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数据与方法,第三部分是经验分析及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 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理论模型:嵌入民营部门出口贸易的拉尼斯—费模型

封闭经济中的拉尼斯—费两部门模型假定经济中存在停止的自然农业部门和不断商业化的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而工业部门的投入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力。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稀缺的,劳动力是充裕、甚至是剩余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不断地再配置。他们提出的劳动力吸收等式为,式中,ηL为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增长率,ηK为工业资本积累的增长率,J为工业创新强度,它是在假定资本和劳力不变的条件下,完全由于每单位时间的消逝而出现的产出的部分增加。B为工业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LL①本文没有考虑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为收益递减规律的强度。

开放经济条件下,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将民营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两部门模型,使之扩展为四部门:农业部门、国有非农业部门、民营非农业部门②本文所指“民营非农业部门”界定为各种类型的非国有企业组成的部门,包括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王耀中,2005).和国外部门。在扩展的拉尼斯—费模型中,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农业部门提供更多农业剩余、释放更多劳动力,并为不断增加的工业消费品提供市场。国有非农业部门与拉尼斯-费模型的设定恰恰相反,它并未不断商业化。这是因为,首先,其内生于赶超战略,优先发展违背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加上生产资料公有形式使其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产生差异,国家对其实行直接计划管理,企业因此失去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进而产生内部劳动激励不足、外部竞争缺乏、生产效率低下和创新活动极度缺乏,扩张能力有限(刘志忠、杨海余、王耀中,2007[16])。其次,严格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使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镇居民成为国有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主要供给方(林毅夫、蔡昉 、李周,1994[17])。这决定了国有非农业部门无法通过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自身和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而民营非农业部门产权清晰,利益主体明确,采取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自身能力,成为了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济部门(赵民望,2006[18])。它利用农业部门提交的农业剩余和自身利润进行资本积累,并发生劳力偏向型的创新活动,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当国内部门不能为生产高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提供足够大的市场时,民营非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发挥依赖于国外部门的强劲需求(王宏新,刘长庚,2000[19])。民营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影响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K);而民营进口贸易通过引进适宜技术和管理方法增强了其技术变迁能力,即提高了民营部门创新强度(J)和民营部门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B),正如拉尼斯和费景汉的工业部门劳动力吸收等式所述,这极大地增强了民营非农业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民营对外贸易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推动劳动力剩余经济成功增长。

以上分析可以用下图总结,民营对外贸易通过影响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变迁,从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图1 民营对外贸易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逻辑机制

这一机制能否得到相关数据的支持呢?本文将采用全国和地区面板数据,并运用交互项模型进行检验。

(二)实证模型

为证明民营对外贸易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逻辑机制,本文设定以下的回归方程,并采用面板数据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δSit=β4ln exit+β5ln imit+β6ln exit* ln Kit+β7ln imit* ln Jit+β8ln imit* ln Bit

其中:M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K是民营资本积累;J是民营创新强度;B是民营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S是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其它主要因素,本文中包括民营部门出口(ex)、民营部门进口(im)、三个交互项 lnex*ln K、lnim*lnJ 、lnim*lnB;下标 i是省份,t是年份。交互项lnex*ln K考察民营出口与民营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交互项lnim*lnJ考察民营部门进口与民营创新强度之间的关系;lnim*lnB考察民营部门进口与民营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之间的关系。αi代表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βi(i=1,2,…,6)是待估参数,随机误差项μ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μit~ i.i.d)。

(三)数据及变量说明

由于民营非农业部门对外贸易在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所以本文将研究时间界定为1996至2007年间,同时考虑到由于制度的不同将带来研究结果的差异,所以没有考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另外,相关数据统计数据缺乏和数据时间范围的限制,研究中去除了西藏自治区、海南省、新设立不久的重庆市,本文研究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文数据来自1996~2008年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对外贸易年鉴》,下面对各变量进行说明:

M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按其转移方向分为进入农村非农业和进入城市两个部分。进入农村非农业的劳动力数据用乡村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就业人数相加来表示。进入城市的农村非农劳动力数据用采掘、制造和建筑三个产业的职工人数减去相应的国有职工人数来表示。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按行业分的职工人数不包括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所以把在农村非农业和城市中实现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相加,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

K是民营非农业部门资本积累,用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之差表示民营非农业部门资本积累,并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为1990年不变价格。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提供“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只有“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非农业的投资。如果再用上述差值减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产生农村中非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被剔除的问题,所以,只减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J是民营非农业部门创新强度,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与国有企业相比,其更具创新动力。所以选取工业和建筑业企业个数减去相应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表示民营部门企业个数,用民营部门企业个数代表民营非农业部门创新强度。

B是民营非农业部门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反映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劳动力比,资本-劳动力比越小,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越强。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所以,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表示民营非农业部门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①由于《中国商务年鉴》(2004年以前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并未提供民营部门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数值,所以此处选用了全部产品的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代表民营非农业部门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营出口的现实,因为整个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EX和IM分别是民营部门出口额和进口额。由于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各类年鉴中没有提供民营部门贸易数据,而提供了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数据,加上,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占民营部门对外贸易的比重较高,所以选取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数据代表民营部门的出口和进口额。同时,使用各年度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进行折算,并经过各省GDP平减指数折算为1990年不变价格,剔出物价变动因素。

(四)方法介绍: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中,当存在条件假设时可以使用包含交互项的计量模型,用以分析多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综合作用。此时,条件假设一般是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依赖于一个或多个变量取值的关系。伍德里奇(2003)[20]和张爽(2006)[21]的研究指出,在含有交互项的线性模型中,把交互项某一组成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定义为偏效应(Marginal Effect),它依赖于另一交互项组成变量的值,这与普通线性模型的偏效应是一个固定的值有着显著差异,常在另一交互项组成变量的均值处求解。

为了说明交互项模型,这里假设 X和Y的函数关系为 Y=β0+β1X+β2Z+β3XZ+ε,当变量 Z存在时,变量X和变量Y是单调递增函数关系,当Z不存在时,X和Y这种关系也不存在。这里的Z可以是一个普通变量,也可以是一个哑变量,为了便于说明,假设Z是一个哑变量。当Z=0,X和Y的关系变为:Y=β0+β1X+ε,该普通线性模型中 X的偏效应为∂Y/∂X=β1;当变量 Z=1,变量 X和变量Y是单调递增函数关系:Y=β0+β1X+β2Z+β3XZ+ε,X、Z是交互项 XZ的组成变量,该线性模型中 X的偏效应为∂Y/∂X=β1+β3Z,此时 X对 Y的影响依赖于 Z的大小,由于假设 Z=1,所以此时 X对Y的偏效应为β1+β3(ThomasBrambor,2006)[22]。另外 ,在具体的交互项模型设定中,除非特殊的情形,必须包括所有的交互项组成变量。这里的交互项组成变量是指组成交互项的任何一个变量。特别是多元交互项模型的交互项有很多种形式,有可能包含更多的组成变量比如 XYZ,那么该模型中就必须包括 X,Y,Z,XY,XZ,YZ。交互项组成模型中包括所有的交互项组成变量有可能会增加多重共线性,增大标准误进而引致交互项的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这种交互项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往往被夸大(Friedrich,1982)[23]。

在交互项方程的具体解释过程中,不能将其解释为非条件的边际影响。由于多元交互项模型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捕捉隐藏在直觉背后的条件假设,所以它考虑了解释变量X对 Y的影响依赖于第三个变量Z的值,可很清楚的看到如果只描述X对 Y的影响,这种解释仅仅捕捉了当 Z=0时情形,因此,在方程分析中必须考虑第三个变量的取值,才能进一步分析X对 Y的偏效应。在计算偏效应之后,一般不能省略对该偏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

三 经验分析及结果

利用全国样本数据对封闭经济中的拉尼斯-费模型和笔者扩展后的模型(1)式进行回归,分别产生模型Ⅰ和模型Ⅱ,结果如表1。

模型I是封闭经济条件下,民营资本积累(K)、民营创新强度(J)、民营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B)三个变量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M)的作用。民营资本积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0.1个百分点;民营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每增强一个百分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0.05个百分点,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民营创新强度每增强一个百分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0.0008个百分点,但不显著性。修正的拟合优度为0.998324,说明整个方程拟合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

模型Ⅱ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变量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M)的影响。由于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民营对外贸易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技术变迁进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以模型Ⅱ中,分别加入3个不同的交互项,依据伍德里奇和张爽的研究,民营资本积累、民营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的偏效应依赖于民营对外贸易的取值,故取民营出口的均值3.521747和民营进口的均值3.517628。在模型Ⅱ中,相应的民营资本积累、民营创新强度和民营创新的劳力使用偏向的偏效应计算如下:

表1 全国变截距固定效应估计

为了进一步检验民营资本积累(K)、创新强度(J)和创新劳力使用偏向(B)三者偏效应的显著性,应用交互项偏效应的显著性检验方法(伍德里奇,2003),对模型 Ⅱ的中交互项进行替换:

将θ1,θ2,θ3带入模型 Ⅱ中,可得

对(8)式回归,即得到对模型 Ⅱ的显著性检验。对比模型 Ⅱ和其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在显著性检验中,民营资本积累(K)、创新强度(J)和创新劳力偏向(B)的系数皆为其各自的偏效应。民营资本积累(K)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偏效应,在民营部门出口的平均值上,民营部门资本积累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增加0.07个百分点,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民营创新强度(J)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偏效应,在民营部门进口的平均值上,民营部门创新强度每增强一个百分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增加0.003个百分点,但并不显著。民营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B)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偏效应,在民营部门进口的平均值上,民营部门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增加0.06个百分点,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 Ⅱ中,民营部门出口与资本积累的交互项系数β6<0,意味着民营出口贸易对资本积累的效应表现为负值,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出口贸易促进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存在“时滞效应”,出口贸易换回的外汇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滞后后才能形成现实的实体资本设备,而本模型中没有考虑到这种时滞效应。第二,在经过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时期,各项要素价格开始攀升,诸如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环境资源压力增大等问题开始显现。对外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高额的成本问题,大量出口的同时,出口换汇、形成资本的能力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即高出口并不意味着高的资本形成。模型 Ⅱ中β7>0,意味着进口越多,民营部门发生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而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增多;β8>0,意味着进口越多,民营劳动力使用偏向越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就越多。这是因为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民营非农业部门具有自生能力(viability)①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参见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7页。。给定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民营非农业部门会理性的选择其所使用的技术。而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目前创新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来自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转移、扩散以及民营企业技术知识和利用知识能力的增长(杨淑华,2007)[24],所以可以任意挑选其所偏好的技术。由此可见,自生能力促使民营部门选择劳动力偏向型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最终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 结 论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转型经济成功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这种现象的研究,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认为,民营非农业部门是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济部门,其对外贸易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同时,运用1996-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结果表明,由于出口换汇的时滞效应和出口成本的提升,民营出口贸易对资本积累的效应表现为负值。具有自生能力的民营部门选择劳动力偏向型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正如实证研究揭示民营进口贸易在推动自身发生技术创新和加深劳动力使用偏向方面有正向作用,进而间接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应该鼓励民营非农业部门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规模,促进劳动力剩余经济的成功增长。

[1]Rain Gustav,John C.H.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533-565.

[2]王红岭.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4):52-69.

[3]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4-16.

[4]牟子平,吴文良.我国农业劳动力冗余及可持续性利用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4,(3):60-64.

[5]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27-35.

[6]陈朔,冯素洁.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南开经济研究,2005,(5):45-47.

[7]Zhao yaohui.Labo r M 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The Case of Rural China,Economic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uly,1999,47(4):767-82.

[8]Hare,Denise.‘Push’versus‘Pull’Factors Migration outflow s and Returns: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Status and Spell Duration among China’s Rural Populat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5(3):45-72.

[9]韩长赋.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J].经济研究,2006,(12):4-12.

[10]孟令国.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4,(1):17-19.

[11]周燕.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剩余劳动力转移[J].人口与经济,2003,(3):45-49.

[12]周燕.存在剩余劳动力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战略和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3,(6):28-33.

[13]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分析——以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和东菀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8-34.

[14]宋金平,王恩儒.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模式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科学,2001,(6):46-50.

[15]王耀中.民营经济与对外贸易[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6]刘志忠,杨海余,王耀中.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之源 ——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研究[J].经济评论,2007,(1):62-66.

[1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8-49.

[18]赵民望.民营经济正在改变中国[N].中华工商时报,2006-8-28.

[19]王宏新,刘长庚.存在“贸易顺差悖论”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8):45-49.

[20]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2-183.

[21]张爽.非线性模型中多个交互项的估计[J].世界经济文汇,2006,(3):52-55.

[22]Thomas Brambo r.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 Models:Imp roving Empirical Analyses.Political Analysis,2006,(14):63-82.

[23]Friedrich,Robert.In Defense of M ultiplicative Terms in M ultip le Regression Equ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2,(26):797–833.

[24]杨淑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基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7,(2):28-31.

The Effectsof Trade of Private Section on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The analysis of panel data base on the Rain-Feimodel

L IU Jian-min,HE Cai-y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F121.23;F321.5

A

1008—1763(2010)04—0072—06

2010-03-2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民营外贸与剩余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办教授劳动力转移》(2008zk3030)

刘建民(1964—),男,湖南湘乡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偏向劳动力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偏向”不是好导向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