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在高架铁轨上的仿原生生态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再开发及启示
2010-08-17杨春侠
杨春侠
2009年6月9日,位于纽约曼哈顿西区一段废弃了近三十年的高架铁路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成为向公众开放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一期工程从甘瑟弗尔特大街(Gansevoort)起到20街止,共九个街区。在这里,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历史保护街区的更新、仿原生生态环境的创造、公众主导的项目开发等一系列要素都包含其中。并且,与传统公园不同,高线不仅是建造在废旧铁轨上的公园,还是一座悬浮在空中的花园。“一般来说,当你想从高处看这座城市,那你一定是在室内”,纽约市议会发言人克里斯汀·奎恩(Christine Quinn)说,“但是在这里,你既能在高处,又是在室外,确实是种奇妙的感受。”自开放以来,高线公园始终游人如织,高峰时段队伍甚至一度延伸到曼哈顿西侧的高速公路旁,因之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纽约市的“公共大阳台”。
1 高线及周边区域的历史发展
1.1 “交通生命线”时期
高线穿越了工业社会时期曼哈顿三个最有活力的工业街区:肉类加工区(Meatpacking),西切尔西(West Chelsea)和克林顿区(Clinton)。高线出现之前采用的是地面火车交通模式,铁轨和街道相交处经常发生危险,第十大道也因此得名“死亡之街”。在公众争议多年之后,纽约市、纽约州和中央铁路运输部门一致通过了西区促进计划(The West Side Improvement Project),高线铁路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项目。
高线铁路于1934年建成投入使用,最初从34街延伸至圣约翰公园码头(St. John’s Park Terminal),高出街道平面30英尺,它的建成使地面105个火车交叉口得以消除,市民字全得到了保证。与其他高架设施不同,高线并未从街道上空穿越,而是从地块中央穿行,不仅有效避免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而且铁轨可以接驳工厂和仓库的上层楼面,火车甚至能够驶入建筑内部,把原料或成品直接送入或运出工厂,成为工业区的“交通生命线”。
1.2 “拆与不拆”争议时期
1950年代,随着州际道路运输的飞速发展,火车运输逐渐衰落,也影响到高线的运量。1960年代,高线最南端的一部分被摧毁。1980年,随着最后一辆装载着冰冻火鸡的货车抵达目的地,高线结束了运输使命。
此后,高线一直处于“拆与不拆”的争议之中。1980年代中期,一群拥有高线下方产权的人游说各方希望把这条工业巨龙拆除,很多开发商要求拆除它来建造商业房产,鲁迪·朱利字尼(Rudy Giuliani)当市长时甚至通过了拆除议案。另一方面,一些社区团体却希望把它保留下来,激进分子甚至在法庭上与拆除拥护者对抗,试图重新恢复高线的运输功能。对于高线,拆与不拆、局部拆除还是整体拆除的拉锯战始终没有停止。
1.3 保护和再利用时期
当高线铁路面临拆除危险之时,1999年,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诞生了,发起人是当地两位居民约书亚·大卫(Joshua David)和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他们积极倡导保护高线并把它重新开发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在高线之友的推动下,很多人加入了保护高线的行列。2004年,当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确信将高线开发为公园是一个可以让公共和个人投资者共同获益的项目时,他从纽约市预算中拿出4,300多万美元支持这一改造项目。为了项目的启动,纽约有影响力的人基本全部出动了:市长,议员希拉里,著名的摄影师、建筑师、作家、时装设计师、演员。他们现场作秀,开募捐晚会,搞展览,努力推进高线再开发的快速实施。
为了配合再开发,高线经过的街区积极开展了保护与更新:肉类加工区的鹅卵石街道铺装依然如故,但是低层工业建筑而今容纳着餐饮、夜总会、潮流服饰店,以及设计和摄影工作室;西切尔西的旧厂房被改造成艺术展览馆,该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展览馆汇集地,10街和11街的住区改造也正在进行。高线沿线正在新建和改建的项目有三十多个,许多著名建筑师都在此一显身手,包括吉恩·诺维尔(Jean Nouvel)、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字纳贝勒·瑟尔多夫(Annabelle Seldorf)、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Stern)、珀尔希克合伙人(Polshek Partnership)和格瓦斯美·斯 格 尔(Gwathmey Siegel),等等(图1)。
2 高线公园的特征及创新
从2006年4月开始,纽约政府开始对高线开展超过1.5亿美元的改造工程,费用由个人捐献和纽约市、州及联邦政府共同负担。项目共分三个阶段:现在开放的是一期工程,从甘瑟弗尔特大街到20街,长约1.45英里,宽为30到60英尺,大部分位于肉类加工区,小部分位于西切尔西;二期工程从20街到30街,将于2010年10月建成开放;最后一部分则从第十大道的30街到哈德逊河及34街,计划与规划中的“哈德逊庭院”新中城商业发展区的河滨开放空间相融合。一期的设计由菲尔德景观设计事务所(Field Operations)以及迪勒尔·斯科菲帝欧和仁弗洛建筑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共同负责,荷兰植物景观设计师皮尔特·欧多夫(Piet Oudolf)以及其他一些专项设计师也参与了设计(图2)。
与一般的公园相比,高线具有许多独有的特征,也为设计带来了多项创新。
2.1 悬浮于空中的公园
和普通公园不同,高线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公园,就像缠绕在建筑半腰的绿色缎带。公园的存在并未阻断城市东西向的联系,且自然而然形成了人车分层的立体交通模式。一期工程离河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街道层面无法感受到哈德逊河的存在,而正是由于公园的架起,为市民创造了眺望水面的可能(图3)。例如,公园在14街设有一个阳台,在这里,哈德逊河以及54号码头美景尽收眼底。能够同时远眺滨水空间,俯瞰车行街衢,翘首高楼大厦,这是其它公园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公园架起后,还需解决下面的问题:
图2 高线公园区位及一期工程平面图
如何与城市街道层面衔接,方便人们进入高架公园。一期工程在甘瑟弗尔特大街和14、16、18、20街都有入口,项目全部建成后则每隔两到三个街区就有联系街道和公园的楼梯,大部分通道还会设置电梯,方便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的通行。
怎样与周边建筑空间衔接,使公园不与环境脱节。当高线从建筑下方穿越时,建筑往往架空设置休闲平台和简易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当高线贴邻建筑时,建筑的一角作为公众使用,内设卫生间、开水间等,为高线提供服务。
图3 从高线公园眺望哈德逊河(作者拍摄)
优化公园自身的标高设计,以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这座公园并不是位于同一个标高的平面公园,而是位于街道上空从18到30英尺的立体公园。例如,在15和16街之间,设置了不同标高的平台,上层为主通道,下层用作餐饮休息区,同时提供了通向建筑的路径;在17街有一个阶梯广场,直接面对第十大道,阶梯巧妙地表现出公园的层次感,提供了舞台功能,同时,通过玻璃护墙人们还可俯瞰旧街区更新后的别样繁华。
2.2 蜒于废弃铁轨上的公园
与其它公园不同,高线面临着如何利用和改造废弃铁轨的问题,即如何在铁轨上建造现代开放空间,如何使旧式铁轨与现代元素并存于同一空间内。当你从街道层面眺望改造后的高线公园,看到的还是原来铁路的铸铁护栏,但是内部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
对铁轨结构的改变。铁路旧有结构十分坚固,公园的整体结构即沿用于此。但是,高架公园需要解决与街道层面的竖向联系问题,因此在改造前期,局部横梁被取消,使新设的楼梯和电梯可以从人行道升起与上层平面衔接。取消的梁基本都是位于中间一跨的横梁,这样当游客上行时,直接置身于老式的铁轨钢梁和格构间,彷如回到了过去。
铁轨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公园建设期间,铁轨都被移走,经过防水等多道工艺处理后,绝大多数又被放回原位,和周边要素结合在一起:在大部分地区,铁轨和植物交织在一起,保持高线废弃阶段的景观原状;在与主通道交界处,混凝土模块相互分开,与铁轨指状相交,形成柔性界面;在主通道上,特意将部分铁轨保留并嵌入,形成独特的铺装效果;细部设计中,沙滩躺椅字装了小铁轮,放在铁轨上,模拟隆隆启动的火车(图5)。
2.3 仿原生生态环境的创造
高线公园的环境设计和管理都跟普通公园非常不同,设计者追求的是对原生生态环境的模仿和再现。公园的植物种植设想源于“自生植物”(由自落的或偶而落下的种子生长出的植物),即在高线停止使用后的30多年间在废弃铁轨间顽强生长的植物。一期工程包括了210种本地植物,大部分都是原本生长在高线上的物种。当然,也从质感、颜色、抗寒性、耐久性等方面对植物进行筛选;同时,强调开花时间的多样性,保证从1月末到12月中旬都有花卉竞相开放。
对这一场地进行改造非常具有挑战性,要让它保持自然长成的野生状态,少有设计的痕迹,同时要在上面架设一条路径供人们行走,而又不把它变成一个玫瑰园或是绿色雕塑园。为此,公园设置了植物区与步行区,面积大致相当,局部有交织。步行区以木质和混凝土铺装为主,混凝土模块以手指形状伸入野草地,为植物生长留出空间。植物区特意保留了部分铁轨,枕木和碎石路基,以维持高线的本来面貌,又维护自生植物原来生长的环境。
图5 铁轨与周边元素的结合(作者拍摄)
公园在管理上也有特殊规定:禁止在铁轨、沙石或植物上行走,不能慢跑,不能玩竞技游戏,甚至宠物也不能带入,就是为了保护这些植物的野生状态不被破坏。它像是一条海滨木板人行道,静静地躺在城市这片由砖瓦、钢筋和玻璃组成的大海旁,让人们能在都市中享受一份宁静(图6)。
3 开发模式的启示与思考
3.1 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和先期控制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的创造绝不仅限于公共空间本身的设计和开发如何,还需要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以及法规条例的先行控制。高线公园正是如此,通过对周边街区和建筑的更新和控制,为高线再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期环境。所有努力都是希望公园不会变成一条悬空的街道,而是紧密编织于街区中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高线建设之前,周边地区的保护和更新就已启动。1970年,以传统特色排屋为主的西切尔西历史街区得以确定,1981年该历史街区的范围被延伸;2003年,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确立了甘瑟弗尔特市场历史街区;2008年,该委员会又在西切尔西确定了另一处以厂房和仓库为主的历史街区,旨在保留工业街区的历史特色。同时,周边地区的更新不断进行,为地区注入了活力。例如,2005年,规划部门对西切尔西的大部分区域重新作了区划,鼓励将原有的工业空间置换为艺术展览空间;在高线最南端,甘瑟弗尔特大街和华盛顿大街相交处,即将建造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facility),预计2012年开放,成为高线的门户标志。周边区域的保护和更新,旨在为高线的再开发提供适宜的土壤。
政策法规的先行控制以及特殊条例的制定,也确保了高线能成为市民共享的舒适的公共空间。例如,为了保证悬空的公园能获得恰当的照明和空气,对相邻区域的建筑细节进行了控制,曼哈顿其他规划区目前都呈连续的街—墙模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临近高线的新规划区内,新修的建筑将以错列式样进行排列,在特定的建筑中,建筑物表面至多会有40%的部分能上升且与高线公园接壤。此外,为了确保高线周围的开放空间,新的规划条例允许只要在新的规划区内的财产拥有者就可将其开发权卖给建筑方,而在曼哈顿的大多数地方开发权只能卖给相邻的财产拥有者。
反观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开发:在列入名单的历史保护建筑周边,整个地块被拆除,追求高额利润的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当需要对历史建筑和街区进行更新时,老建筑已丧失了原本依托的环境,成为独立其间的“花瓶”;在滨水区,高层住宅拔地而起,把水滨变作了小区的私家花园,以致当需要开展滨水区更新时,滨水开放空间已被割据侵占,无法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像高线那样,有长远的目标和眼光,不仅关注核心区域的开发,对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也同样重视,在核心项目开发之前,就进行相应的建设控制,那么许多项目一定能够更顺利地开展。
3.2 历时性保护与新旧融合
图6 仿原生生态环境效果图
高线公园不仅是一个再开发项目,而且它几乎保留了高线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出对城市复杂秩序的尊重。从高线沿路走过,仿佛亲历了高线发展的全过程,不同的时空景象完美地交汇于同一个时间节点:贯穿全园的铁轨仿佛炫耀着昔日“交通生命线”的辉煌历史,几处紧邻的颓废厂房展示了废弃阶段流浪艺术家的涂鸦艺术,遍布高线的自生植物揭示了荒废地植物的顽强生命力,穿插其间的新建筑又提醒人们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公园。
在高线公园,“新”或“旧”并没有被刻意界定,而是让它们自然地融合于公园内。例如,在15和16街之间,高线从建筑中穿过,虽然模拟了铁轨连接工厂二层平台的旧有模式,但实际上是为新建公园创造一处挡风遮雨的休息空间,建筑外皮是现代材料,内部结构新旧结合,内侧贴邻平台处依然保留着旧厂房的彩色玻璃窗,成为休憩空间的靓丽背景。
保护有多种方式,如果能够像高线那样让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同处于一个空间内,不管是“美”的或是“丑”的,都让它们展现原本的一面,这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当然,更值得学习的是其新旧融合的开发模式。与其将旧的设施像古董一样保留下来被人们顶礼膜拜,不如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它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环境中去;新的设施也不应孤傲地自立一方,而要从传统中汲取元素,成为传统特征与现代构架的结合体。新与旧在同一空间内相互依存,各施所长,才能展现更强的生命力。
3.3 “公众主导”的保护与开发
与传统的政府、开发商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不同,“高线之友”在高线的保护、再开发以及后期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甚至起着“主导”的作用。
如果没有“高线之友”的努力,高线铁路可能早已被拆除。自成立以来,“高线之友”一直推广他们的思想,就是要把高线发展为纽约市民,甚至各国游客都能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让人们意识到高线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机会,可以创造出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的公共空间。“高线之友”还做了专项研究,证明如果对高线进行再开发,产生的税收将高于开发所需的费用,表明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他们的不断努力,终于在2002年得到了肯定,联邦地面交通运输部门通过了一项决议,促使高线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纽约市的开发政策。作为自发的公众团体,“高线之友”还与纽约市政府一起全程参与了高线公园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一起评选、决定了最终的设计开发团队。目前,“高线之友”还与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一起共同对高线公园实施管理。
公众参与是项目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建造房子还是公共空间,最终的使用者是大众,因此公众参与的程度与项目开发是否成功,使用是否满意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的公众参与度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大多限于外围介入,如在项目后期参与方案评选等,公众很难深入项目开发的核心部分,也就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意愿渗入到项目中去。如果要公众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甚至像高线之友那样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市民等多方共同的努力。
4 结语
由于土地权属的问题,纽约将高线铁路全部开发为公园的设想还面临着挑战。实际上,高线结构部分原本归CSX交通有限公司所有,纽约市在2005年仅从该公司接管了30街以南的部分,因此现在高线全线只有从甘瑟弗尔特大街到30街的部分归纽约市所有,也就是一期和二期开发部分。而最北端环绕西岸铁路站场的轨道部分仍然归私有机构所有,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也是高线最接近哈德逊河,滨河景观最佳的部分。这一部分未来的发展方向始终不能明确,尚取决于大都市交通管理局、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州属机构、相关公司、租用土地的开发商,以及纽约市之间的博弈。因此,在等待2010年10月二期工程开放的同时,我们也期待通过纽约市、高线之友以及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第三部分能够如期开发为市民公园,为高线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 John Stilgoe, Adam Gopnik. Joel Sternfeld: Walking the High Line[M].New York: Steidl/Pace/MacGill Gallery,2002.
[2] Joshua David. Reclaiming the High Line[M].New York:Design Trust for Public Space with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2002.
[3]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Designing the High Line:Gansevoort Street to 30th Street[M].New York: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