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肿的手术摘除
2010-08-15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畜牧站131300
赵 义 (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畜牧站 131300)
放线菌病以牛最为多见,病的特征是在头、颈、下颌和舌发生放线菌肿。而在驴头部皮下组织发生的放线菌肿较罕见。
1 发病情况
松原市北尚李某饲养的1头公驴,年龄为9岁,体重约200kg。主诉6年前从市场买回后,发现左侧嘴角后上方有一鸭蛋大硬包,吃草喝水没有影响,这些年大小没有明显变化,曾用过先锋等药物,也没见效果。2009年10月27日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体温38℃、脉搏36次/min、呼吸20次/min,精神、饮食欲等没有异常变化。在左侧嘴角后上方8cm处、颊肌与皮肤之间有一前后上下略可移动的硬固肿块,约鸡蛋大小。患部皮下有3处化脓孔,外流少量灰白色脓汁,经探针探测,通过皮肤,直接探到硬固的肿块,该患部与口腔不相通。
3 手术
采取右侧卧全身麻醉,用保定宁3ml×2支肌注。手术部位选择在患部的中间部位。术部及创围常规剪毛、剃毛后,用0.1%新洁尔灭洗净揩干,再以2%碘酊、75%酒精依次消毒、脱碘。纵向切开皮肤,切口长约8cm,深达硬固的肿块。挤压硬结,使硬结下滑脱落。其包囊内有少量细砂状硫磺样颗粒,取样待查。因出血不多,所以以纱布压迫止血后,再以锐匙挠刮光滑的包囊,使之除尽,用生理盐水充分清洗创腔后,创腔涂布碘仿磺胺粉,常规缝合肌层、皮肤,并整理切口,作结系绷带。肌注抗破伤风血清1.5万IU。
4 术后护理
术后禁食24h,肌注青霉素、链霉素2次/d,连用7d。开始给以少量流食、软草等,逐渐转为正常饲喂,1周后拆线,伤口愈合良好。
5 小结与讨论
5.1 放线菌肿的确认 将待查的硫磺样颗粒,放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15%氢氧化钾溶液,复以稍厚的盖玻片,用力压平后镜检时,呈菊花状菌丝,末端膨大,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经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反应,从而确诊为放线菌肿。
5.2 放线菌肿状况 直径6cm,长8cm,呈不规划圆柱形,重210g,坚硬如石,黄白色苦菜花杆,表层如粟粒堆砌而成,其断面洁白,与肌肉相连的部位凹陷粗糙,布满许多细小突起,其面积为2×4cm,深约0.5cm。
5.3 彻底治疗 在摘除放线菌肿的同时,尽量把光滑的包囊一次性挠刮干净,以防形成瘘管,影响创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