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一代杂交蚕种杂交率的体会
2010-08-15曹惠芝
曹惠芝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 乐山 614013)
蚕种杂交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代杂交种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仍有个别种场部分批次的蚕种,因杂交率不能达标被烧掉,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和信誉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杂交”意识淡化,导致在生产上制度不建全,或不逗硬。表现在养蚕制种各环节的管理方面粗心大意,出现漏洞。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谈谈如何提高杂交率的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1 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树立全面质量观
“杂种不杂”其结果必然是蚕体虚弱,饲养及蚕茧大小不齐。彻底杂交是为了取其杂交优势,获得普通蚕种蚕体强健好养,茧多质优为目的。此项工作九十年代前后经省质检站清理整顿和制种单位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杂交率上去了,部分养蚕制种工作者的“杂交”意识却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地淡化了。在生产中执行制度不严,贯彻操作规程不力,奖惩也不逗硬,导致管理松懈而出现杂交问题。因此,制种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经常开展质量意识学习与教育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提高杂交率的重要性。
2 加强饲养、制种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2.1 防止原蚕饲养混杂
目前,制种场大都采用农村原蚕饲养,收茧回场制种的形式进行生产。但往往在小蚕共育与大蚕饲养过程中容易发生混杂现象。对此,可采取在原蚕区内设置多个小型共育户,其共育原种量 20~30张为宜。原种由场内统一催青。发放时按照既定计划发给每个共育室一个品种。共育室覆盖的大蚕户一般是其周围邻居,这样就形成了一小片区域都养同一品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了混杂的机会,同时也利于小蚕精管细养及技术指导与检查。工作人员在巡视检查中,发现有饲育户的饲育量异常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防止因桑叶或养蚕用具不够等情况进行私下调节造成品种间的混养。发现有个别蚕儿其斑纹、体态等不符合该品种性状应疑为原种问题须及时进行个体淘汰。
2.2 防止收茧、运茧混杂
现在原蚕区种茧都是采用分户收购,分兜装车运输和分户制种,其工作量大,工序多繁忙,容易发生错乱。尤其是验级取放样茧样蛹、分户摊放种茧、种茧装框上车等。因此,在验级、称量、摊茧、装车、押运都要派专人负责。种茧要注明饲养户名及品种名。标签要清楚醒目。种茧运回种场后按一室一个品种及时摊放。如果收茧时发现某户售茧量与上蔟估产有较大出入,要及时派人调查,防止品种间的混杂,或种、丝茧混装混卖。对确有问题的种茧必须予以淘汰以确保品种纯正。
2.3 管好削茧鉴蛹工作
2.3.1 削茧。一般情况下,一天削一个品种,次日再削另一个品种。每天削出的蚕蛹在当天鉴完、摊完。但有时因对交调节的需要,半天或两个小时须换削另一品种时,要等前一个品种削完,清理场地后再发后一个品种的种茧,以避免蚕蛹混淆。
2.3.2 鉴蛹。尽管限性品种投入生产,4~5龄盛食期进行了鉴蚕工作,但仍需削茧后蚕蛹的复鉴。由于年青人外出务工,鉴蛹人员比较缺乏。必须提前组织精力充沛、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人员参与鉴蛹工作。技术管理人员随时抽查经初、复鉴后的雌、雄蛹。视其准确程度给予奖罚乃至取缔鉴蛹资格。雌、雄蛹摊放分别派专人负责,两品种的雄蛹要分室摊放。无论雌、雄蛹室都必须做好醒目的标记,以免制种时忙中出错,错捉错送。
2.4 及时抢捉雄蛾
虽然经过初鉴、复鉴也难保绝对准确。在制种时要派专人巡查雌、雄蛹室的羽化情况。从制种当天早上感光 1h后开始逐箔清查,抢出已交上的纯对和雌蛹室羽化的雄蛾。清查要认真细致,务求捉完捉尽,方可捉蛾制种。
2.5 加强雄蛾管理
制种时雄蛾要派专人管理,一人只负责一个品种的捉蛾、染色、送蛾及一交蛾的回收处理。为防止错捉错送雄蛾,可将不同品种的雄蛾染上不同颜色,比如中系染红色则日系就染蓝色。如一个组内有两个对交品种制种,那另一个对交品种的雄采用黄、紫色加以区别。不同品种的送蛾道路最好分开,如果条件所限只能共用通道则掉落地面的蛾子应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