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修复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径

2010-08-15徐少华

山西林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植被流域

徐少华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2)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大流域都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流失面积达356×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7%,而且每年还在以10 000 km2的速度递增。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t,并带走大量氮、磷、钾元素,使土地贫瘠化现象愈加严重。再加上我国人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的净增人口数大,而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土流失则加速了本来就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的丧失。1950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104 hm2,平均每年损失约4.5×104 hm2土地,这还不包括远高于这个数字的土地贫瘠化。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其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主要表现在恢复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是不可人为逆转的。目前全球生态环境破坏集中表现在林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危机以及气候变异、农牧业生产条件恶化和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是几乎没有遭到人为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而形成,是一个整体系统,处于和谐、高效和健康的状态,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体稳定性,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满足人类物质的需求,同时能给人类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它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的内在规律性,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够自身抵抗一定的外界干扰而达到自然的适应和自控制。但在人为过度干扰和其他因素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和环境负担,导致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沙尘暴肆虐,生态系统和谐遭到了破坏。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服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建立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维护功能,借助大自然自身的力量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3 修复生态能够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考察黄河中游时指出:“生态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植被恢复问题,大面积植被恢复要靠退耕、禁牧、飞播造林等措施”。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多次强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要进行大面积植被修复再造,就目前山西省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而言,单靠人工的力量,速度太慢,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年降水量400 mm左右的丘陵山区封山育林育草,既可保证按照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进行植被重建,又可加快植被恢复再造速度。这是对自然生态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培育生态产业、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全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建立自然保护区、围栏轮牧等措施,已经在增加地表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设立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失区的安塞生态试验站,经过近20年的封禁,纸坊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大幅度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黄土高原濒危植物也出现,物种数量增加(包括植物、鸟类、昆虫),形成良好生态演替趋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经过人工放水、地下水位回升后,植被大量生长,绿洲面积明显扩展;江西贡水流域经过多年封禁治理,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基本控制,还有许多典型事例说明通过 人为的控制,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功能,可使流域生态系统迅速向良性方向演替。以上例子说明,在我国南方湿润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区,通过不同时段的人工引导,生态系统自身可以修复和控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达到费省效宏的效果,甚至优于同类型条件下的人工高度治理的流域。

4 生态修复思路与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同于现有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在一个相对闭合的小流域内通过规划设计,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实现山、水、田、林、路全面治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有投入高、见效快的特点。而生态修复完全打破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界线,把自然条件相近的诸多小流域组成一个单元进行规划,面积可以达数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措施相对单一,投入也比小流域综合治理少得多,一般三五年时间就能够见到治理效果,而且以生态效益为主。

生态修复根据目前的实践大都采取封禁和封育两种办法。封禁适用于那些破坏程度较轻的区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逐渐恢复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该办法适用于边远山区和人口稀少地区。而对于人口相对稠密且生态系统破坏较重的区域,应当采取封育的办法,即封禁加种植的办法。依靠自然和人工力量共同来修复生态系统,可以与当前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相结合,可以与退耕还林工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要加强生态修复的宣传,提高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减少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自然特点编制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各区域修复方式、面积、方法和保障措施,确保生态修复目标的实现。

5 结语

应用生态修复原理来治理水土流失,在国际上已有了相应的科学理论支持体系。目前恢复生态学迅速发展,理论体系轮廓已初步建立,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已有所研究,其研究成果被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不同区域进行的实践所得到的结论也证明,生态修复是适合于我国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思路和有效措施。

[1]陈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J].中国水利,2003(4):6-10.

[2]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1-2.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植被流域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罗堰小流域
水土保持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