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探讨——以晋中市榆次区为例

2010-08-15王亚萍

山西林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乔木林柠条水土保持

王亚萍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水利局, 山西 榆次 030600)

山西省作为全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以煤炭生产闻名于世。而煤炭产业作为高污染产业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污染和破坏。此外,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山西省植被覆盖率一直不高,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山西省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灰尘满天飞,山坡光秃秃,尤其到了春秋季风时期,黄沙漫天。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底提出了“山西省要大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从战略层面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本文以榆次区为例,就山西省目前的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可资的借鉴。

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蒸发量较大;夏季盛行东南风,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月~9月的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秋季温和晴朗;冬季雨雪稀少,干燥寒冷。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介于400 mm~600 mm之间。干旱是全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出现频次高,受灾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且多连季旱和连年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9.30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62%。多年平均输沙量4.56亿t,年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3 000 t,最严重地区高达每平方公里2万t。全省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很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地貌,丘陵地带较多。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春秋两季风沙大,降水量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障碍。全区经过多年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部分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2 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实例分析

以2003年榆次区庄子乡的津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例,此项目主要以植被措施为主进行生态治理,其中种植乔木林250 hm2,灌木林70 hm2,经济林 50 hm2,种草60 hm2,封山禁牧治理 427 hm2。2004 年当地政府部门对项目进行了验收,当时各树种苗木成活率都达到了80%甚至更高。然而6年过去了,荒山沟梁上的绿色是否依旧?2009年8月,有关部门曾对治理区域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却不容乐观。除去由于农民重视经济效益而管理较好的经济林之外,乔木林和灌木林死亡率都比较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效果,项目区内生态环境与工程实施前变化不大。

经过认真分析,津水河项目的治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如下:津水河流域山高沟深,梁峁多,沟坡多且陡峭,后期的人为养护难度大。那么,在选取植被措施所需植物物种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应以耐旱、耐高(低)温、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为选取条件。项目区水土保持林选取的植物物种以刺槐和油松为主。刺槐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8℃~14℃、年降水量500 mm~900 mm的地方生长良好,虽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是在久旱不雨的严重干旱季节往往枯梢,且怕风、根浅。而项目区为干旱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420 mm,且降水分布不均,70%的降水集中于7月~9月份。以上的种种情况都表明,项目区的气候立地条件并不适合刺槐生长。

而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灌木植被如柠条、沙棘、酸枣、紫穗槐等植物则抗旱、抗风、耐贫瘠、易繁殖、速生、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而且生长周期短,这些灌木,栽种后所需人工管护少,在较短时间内就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量,改善生态环境。以柠条为例,柠条是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柠条耐旱、耐寒、耐高温,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带的旱生灌丛。在黄土丘陵地区的山坡、沟岔也能生长。在肥力极差的土壤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即使在降水量100 mm的年份,也能正常生长。柠条为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侧根根系向四周水平方向延伸,纵横交错,固沙能力很强。柠条寿命长,一般可生长几十年,有的可达百年以上。播种当年的柠条,地上部分生长缓慢,第二年生长加快。柠条生命力很强,在-32℃的低温下也能安全越冬,柠条又不怕热,地温达到55℃时也能正常生长。柠条的萌发力也很强,平茬后每个株丛又可生出60个 ~100个枝条,形成茂密的株丛。平茬当年可长到1 m以上。柠条对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形态方面具有旱生结构,其抗旱性、抗热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都很强,土壤pH 6.5~10.5环境下都能正常生长。由于柠条对恶劣环境条件的广泛适应性,因而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很强。每1丛柠条可以固土23 m3,可截流降水34%。减少地面径流78%,减少地表冲刷66%。柠条林带、林网能够削弱风力、降低风速,直接减轻林网保护区内土壤的风蚀作用,变风蚀为沉积,使土粒相对增多。再加上林内有大量枯落物堆积,使沙土容重变小,腐殖质和氮、钾含量增加,尤以钾的含量增加较快。柠条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是中西部地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首选树种。

而上述项目区内,灌木面积只占全部植物措施的17%左右,乔木林则达到了58%之多。再加之乔木林所选树种的不适宜,影响了项目的预期治理效果。另外,由于人工放牧的屡禁不止,治理区内杏树存活不容乐观。

3 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结合榆次区津水河项目实际治理状况,笔者对植被恢复的生态治理提出了“多步骤循环治理”的治理模式。本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决定了植被生态恢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是一个多步骤、多层次的治理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结合津水河流域的治理项目,笔者尝试提出如下模式供参考讨论和实施:植被生态恢复治理初期应以保水保土、涵养水源为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栽种适宜本地自然立地条件的草本和灌木树种,以实现较短期内荒山荒坡变绿以逐步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治理目标。待生态系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时,再选取适宜本地栽植的乔木林和经济林树种进行适宜数量和密度的栽植,彻底改变“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状况。长远考虑还可以在生态系统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阶段,发展果品采摘和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损生态系统经过足够的恢复期后达到只要人类的生产活动干扰程度不超过其自身恢复的最大范围,就可以实现自我修复和良性发展的状态时,才算基本完成了对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治理。由生态学原理可知,任何一个植被恢复项目都不是短期的几个月或者二三年就可以完成的。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的过程。“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的植被绿化,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的过程。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的天然系统,但是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其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要添加尽可能多的物种,而是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者说,其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只有充分结合本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因地制宜进行植被恢复治理,才可能逐步恢复长期以来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的逐步自我恢复和良性循环。

4 结语

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探索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实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的进一步提高,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乔木林柠条水土保持
新罗区大池镇乔木林碳储量估算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柠条饲料林培育技术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公司
宁安市江东林场乔木林碳储量分布及特点
水土保持
山东省乔木林资源现状分析
我在西藏种柠条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