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0-08-15冯文照
冯文照
(山西省祁县林业局, 山西 祁县 030900)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汾河东岸,总面积854 km2。辖6镇2乡、160个行政村,总人口26.30万人。境内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208国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祁县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林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1 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1.1 林业生态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49年,祁县境内有林地面积(木材林)仅存200 hm2,四旁树5 000余株,森林覆盖率不足0.30%。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央、省对林业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四旁植树稳定在1 000万株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8.60%,每年增加1.10个百分点。
1.2 土地利用状况
全县有林地2.44万hm2,其中人工林0.47万 hm2,疏林地 0.14万 hm2,未成林林地0.50万hm2,经济林1.33万hm2。现有荒山荒坡0.96万hm2。
1.3 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虽然祁县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设现代林业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荒山面积大,林分质量差,林地综合利用率低。
2 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造轻管、造管脱节
近年来,祁县林业生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而中幼林后期管理跟不上,林分生长慢,造成许多小老树。这种情况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将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发育,降低森林防护功能。
2.2 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部分工程队在造林中,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造林技术规程科学施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应用率低,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2.3 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林业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对生态林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4 树种单调、模式单一
祁县的平原林业以农田林网、通道绿化和滩涂造林为主,多为杨树纯林,而山区多为油松、侧柏和刺槐纯林,林分稳定性差。如2006年、2007年两年大面积发生油松大小蠹病虫害,加大了森林经营成本。
3 林业生态建设的初步实践
3.1 生态树种经济化
祁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注重引导林农栽植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兼用树种,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祁县青山绿色生态有限公司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2002年,神堂头村果树经纪人席青山,实施退耕还林43 hm2,宜林荒山造林64 hm2,种植玫瑰近千亩。之后,企业挂靠科研院所,不断研发玫瑰系列深加工产品,现有玫瑰茶、玫瑰酱、玫瑰香水等。特别是2008年新上纯天然玫瑰精油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玫瑰产业化发展层次,成为晋中市极具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当地鲜玫瑰花收购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5元~6元,增加到每公斤5元~11元,公司产值也由原来的几十万元增加到上千万元。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附近村庄的玫瑰种植,按每公顷种植玫瑰4 500株计,3年后可产玫瑰3 750 kg~4 500 kg,每公顷收入18 000元以上,有效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产业做起来了,荒山变绿了。
杏树既有生态防护功能,又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来远镇南风沟行政村后庄自然村有杏树近千亩,每到山杏成熟的季节,村民们便漫山遍野捡杏核,每个人每天创收近百元,平均每个家庭靠杏核一项创收近4 000元。利益的驱动,激发了村民们自发种植杏树的积极性,梁、峁、沟、堰,见缝插绿,杏树面积不断增加。
生态树种经济化的发展,解决了多年来一边国家造林,一边老百姓放牧的突出矛盾,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推动了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化,促成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2 机制创新兴生态
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主要有股份制造林、公司+基地+农户、大户经营、拍卖渠路及“四荒地”使用权等模式。股份制造林模式,是由村委会统一规划宜林路段和宜林渠道,把宜林地段承包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古县镇蒲桑村历史上年年植树不见树,1993年开始,新选举的党支部、村委会,力推改革之举,率先将集体拥有的农田道路和农田渠道承包给个人植树。主要做法是:集体统一规划、统一苗木品种规格、统一保护管理措施,由农民报名承包规划路渠,自行栽树管理,实行“谁栽谁有、合理负担、收益归户”的承包办法。以6 a~8 a为一轮承包期,农户每年每株树上缴集体0.40元,其余收入全部归承包户所有。此举由责、权、利明确,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现在的蒲桑村,林网纵横交错,现有杨柳树7.20万余株,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林业村。
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是祁县林业改制中涌现出的一种新模式。祁县众森公司2001年承包古县镇阎名村非耕地6.70 hm2营造速生丰产林,并与该村村委、村民达成共同营造农田林网的协议,由公司提供苗木与技术服务,村委统一规划、整修宜林路渠,村民负责栽植管理,树木成材后,公司、集体、群众按2∶1∶7利益分成,公司承担风险,群众得实惠。后来,公司又与子洪、大韩、荣仁堡、东砲、白圭等10多个村,采取“公司+农户”,“公司+集体+农户”的方式,合作栽植速生丰产林47 hm2,营造农田林网1 134 hm2,并与100多户农户签订了合同,分别以2∶8或2∶1∶7进行收益分配。几年来,众森公司共投入杨树新品种造林25万余株,成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萌芽、发展,使祁县这个早在1980年就被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先进县,重新焕发出绿色产业化发展的新生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总量稳步增长,为建设现代林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科学合理密植,增绿增收双赢
平原绿化中的密植措施,是祁县林业建设的一大特色。土地家庭经营的今天,老百姓普遍存在“惜地”心里,导致“年年栽树不见树”。而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中的密植措施,把林业生态建设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这种密植,即在地力好的地段或栽植树冠小的品种时,株距、行距全部执行最高密植标准;在地力较差地段或栽植大树冠树种时,适当放宽株距、行距,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这种密植的好处在于:由于苗木紧,生长环境好,通道和农田林网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大树苗苗圃,实现了“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经过三五年以后,可根据城乡绿化需求,隔行移栽,也可以等待成材后间伐,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双赢。实践证明,在同一土地上密植造林,收益比以前提高50%。密植造林的推广,促进了全县平原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国家要绿、农民得实惠”的发展目标。
4 深入思考
4.1 野生树种栽培化
林业生态建设中,将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树种就近栽培管理、干预促进,是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林业生态建设,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益尝试。
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应用广泛,大面积分布在县境东南山区的阴坡、沟滩地段;皂荚也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在境内的208国道沿线干石阳坡有一定的面积分布。如果采取采种直播、人工促进等干预措施,将会使之面积迅速发展、增加。这些野生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的大面积发展,必将吸引有志之士投资开发。可将其像祁县青山绿色生态有限公司将玫瑰资源通过采摘进行深加工那样,进行资源的培育、发展、收集、加工、办厂,并形成林业产业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格局。南风沟现有的山杏,只是靠出售杏核获取利润,如果种植规模扩大,完全可以开发杏仁露及杏仁油等产品,极大地增加农民群体收益,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4.2 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是一项周期长,社会效益高的公益性事业。林业生态建设的生态效益是全社会所有,人人可以共享。实行森林分类经营,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祁县的森林资源分为水土保持林、速生丰产林、防护林、经济林,其中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属于生态公益林,应该得到效益补偿,以便更好地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