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鸭霍乱的诊断与防治
2010-08-15赵焕永庞金兰赵红霞
赵焕永 庞金兰 赵红霞
(贵州省黔西县畜牧兽医局 551500)
2009年9月,本县某养殖场养鸭3200只,50日龄开始发病,共有病426只,死亡201只,发病率13.31%,死亡率47.18%,经本站诊断治疗后,病鸭停止死亡,全群恢复正常。现将诊断与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症状
个别鸭无明显可见症状,常在吃食前或食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有的鸭在放牧时突然死亡,有的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后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不愿行动。羽毛松乱并且易被水粘湿。体温多在42.3~43℃,食欲减少或不食,口渴,嗉囊内积食或积液、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常张口呼吸。有的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的稀粪,少数混有血液。有些病鸭两脚瘫痪,不能行走,常在1~3d内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消瘦,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穿刺时具有暗红色液体,有的病鸭已经局部关节变硬。
2 剖检变化
皮肤上有少数散在的出血斑点。心包液增多,呈透明橙黄色。外膜、心耳、心冠有弥漫性出血斑点。肝脏略肿大,呈粘土色,质地柔软,易破裂,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胆囊多肿大。脾脏肿大、充血,有的有小点坏死。腹腔积水,十二指肠和大肠黏膜充血、出血,并有轻度卡他性炎症。肺呈多发性肺炎,发生关节炎时,切开见有脓性干酪样物,关节腔内有暗红色或灰黄色浑浊粘稠的液体。
3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取肝脏组织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一定数量的两极着色小球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进行分离培养,纯培养后做生化试验。该菌不溶化明胶,能分解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醇,但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木糖,M.R、V-P试验均为阴性,靛基质阳性。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由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鸭霍乱。
5 治疗
(1)首先对养殖场周边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鸭群用0.1%百毒杀(癸甲溴氨溶液)消毒液进行消毒,1次/d,连续7d。
(2)对出现症状的鸭只,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注射,每鸭注射3万IU,2次/d,连用4d。土霉素按0.05%~0.2%混于饲料中,连用4d。
(3)对未出现症状的鸭只,用环丙沙星,每50kg饲料加入环丙沙星150~200g,连喂2d;用喹乙醇30mg/kg体重,拌于饲料中喂服,1次/d,连用2d。采取上述措施4d,所有病鸭停止死亡,9d后全群恢复正常。
(4)治疗的同时用禽霍乱蜂胶灭活菌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胸肌注射1ml。
6 预防
(1)避免病原的传入和带菌者传播疾病,平时要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种禽或幼禽时,必须从无病的禽场购买。对新购进的鸭应至少隔离2周,进行详细的观察,如没有发现异常,才能与健康鸭合群。
(2)对病鸭要进行隔离,并及时用药物治疗。病群中未出现症状的鸭只,要喂给土霉素或环丙沙星,并要及时用疫苗作紧急接种,以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