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0-08-15骆永亮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6期
关键词:郫县农技技术人员

□骆永亮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创新的障碍是什么?政府与推广部门在机制创新中应该怎样进行角色分工和职能定位?农技推广与农民需求又怎样实行双向互动?郫县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中创新运行机制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深思!

一、现状

1.农业基本情况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心,都江堰自流灌溉之首,地势平坦,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粮仓”,素有“银郫县”之美誉。全县幅员432km2,辖14个镇、175个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总耕地面积32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蔬菜、花卉,是国家级生态农业保护区、“中国盆景之乡”、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 726元。

2.推广体系现状 郫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撤销了原县镇两级双重管理的14个镇级农技服务站,在全县新建立了8个农技服务片站,片站明确为县主管局下属事业单位,人、财、物、事(业务)实现了由县主管局直接管理,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服务人员100%的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五有”(有办公场所、有设施设备、有专业队伍、有工作经费、有规章制度)、“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对接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二、做法

1.提升服务人员素质

(1)对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 在改革过程中,对本系统服务人员进行公开、公正、公平考试和测评,以岗定员,实行双向选择。保证了服务人员优中选优,专业对口,专业人员不流失,优秀人才留得住。

(2)对片站站长实行竞争上岗 鼓励服务人员竞争片站站长,让协调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担任片站站长。

(3)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在职农业服务人员外出脱产学习,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邀请省、市级专家教授到郫县开展专题讲座,集中培训服务人员,同时出台了鼓励服务人员晋升职称、提升学历和发表专业技术文章等奖励政策。

2.创新服务方式

(1)农民需求型的订单服务方式。片站人员在服务区域内,根据农户需求确定服务项目,开展上门服务、定向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2)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方式。依托现有信息服务机构和网络,在全县建立了全方位覆盖的县、镇、村(社区)三级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3)进驻特色基地的集中推进服务方式。围绕全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成立了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专门机构,选派了优秀专技人员进驻基地,在技术指导、产品营销、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4)依托科研院校的专家技术承包服务方式 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新型推广机制,邀请省、市科研院校专家前来开展技术承包服务,既破解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又培育了一批技术骨干。

(5)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在坚持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以弥补公益服务的缺失,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3.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1)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制 制定了基层片站规范化管理意见,因地制宜制定片站工作目标,并分解到每个服务人员。

(2)全面公开的服务承诺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作出“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免费服务、全过程指导”的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3)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 根据服务工作量,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落实到了具体的服务区域,并在服务村社的显著位置,实行了姓名、职称、服务电话、办公地点“四公开”。

(4)以质定酬的绩效分配制度 打破过去服务人员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绩效工资与服务质量直接挂钩。片站服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按等级发放,服务等级由服务对象、镇和职能部门三方的考评结果确定。

(5)半年一次的社会评价制度 片站及服务人员不仅要接受县主管局的考核,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同时还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综合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调资、晋升、奖惩和淘汰的重要依据。

(6)技术承包的中介评估制度 开展技术承包,实行目标责任制。承包期届满,聘请本系统以外的专家组成中介评估小组,对每位技术人员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作为奖惩依据。充分体现了技术承包验收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合同执行的严肃性。

(7)向一线倾斜的政策激励制度制定出台了8条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建功立业,让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优于机关,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愿到基层、想到基层的可喜局面。

(8)定期举行的工作通报制度 涉农片站与所服务区域的镇政府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服务人员每周必须参加所在镇的工作例会,形成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全县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推广工作机制。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责任心增强 在机制创新实践中,建立完善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包干负责制、绩效评价制、目标考核制。对到一线服务的农技人员制定了“本人自愿、定期服务、政策激励”的新措施,给农技人员压担子、压责任,既实现了科学规范管理,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了过去服务人员沉不下去的格局,实现了兵与将的结合、人与事的衔接。

2.积极性提高 制定一系列向一线倾斜的激励政策,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干了事的人得实惠。农技人员纷纷主动请缨到服务片站工作,即使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也愿意到基层站。如三道堰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赵献成同志在基层发挥专业特长建功立业,荣获全国科技推广标兵称号。

3.服务有效 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实践,提高了服务质量,效果显著。一是全县产业发展格局定位明确。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的格局。二是农业经济实现了大发展。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亿元,较2005年增加3.5亿元,增长33.3%;农民人均纯收入5 726元,较2005年增加1 011元,增长21.4%。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在农民培训上,常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3万人次以上,送科技知识“三下乡”已成为经常性活动。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应用上,引进试验示范了水稻泰隆1号等新品种40个,推广了大蒜良种繁育、食用菌两段培育栽培技术、水稻优化定抛技术等新技术13项,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个,率先在中国西南稻区做出了“种三产四”工程样板,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在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全县已形成了集中成片的1万亩无公害韭黄生产基地、3 0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 000亩鲜盆花生产基地、8万亩绿化苗木生产基地。2007年,全县蔬菜总产量达77万t,产值达9亿元,仅蔬菜生产一项全县农村人平收入1 500元;花卉苗木实现产值6.8亿元,销售收入3.6亿元;川菜产业加工园区第一期1 500亩已建成,入驻企业46家,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全县的特色产业发展已构建了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实现了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4.群众满意 通过建立协调配合、便民高效、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信息全区域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现在,全县农技推广服务实现了群众咨询技术和政策,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专家的满意答复;群众需要经济信息,一次订制就可以长期获得快捷高效的服务。社会评价和社会承诺制的建立,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以一流的服务去赢得服务对象的好评。

四、思考

1.各级重视是基础 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必须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以及人事、财政、县主管局等部门的通力支持,在县域内形成多方协调配合机制,才能顺利实施。郫县是以中共郫县县委文件形式向全县各镇党委和政府、县级各部门发出的实施意见。

2.理顺体制是保障 郫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上到下的垂直管理,人员专编专用专管,经费保障统一预算,资产物质统配统管,业务工作统筹部署。明确顺当的管理体制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

3.方式方法是抓手 在推广实践中不断满足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民需求复杂化、农作物品种多样化、科技发展快速化的要求。变过去“自上而下搞推广”为“按农民需求搞推广”,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实现农技推广与服务对象“零距离”的目标。

4.考评机制是核心 创新推广运行机制,考核是核心。将服务对象纳入对农技人员的评价工作考核体系中,让服务对象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个人报酬根据社会评价结果确定,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达到农技人员“专起来、沉下去、能干事”的目的。。

5.激励政策是动力 统一实行到基层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向上浮动一级;获得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科研成果的给予奖励等激励政策,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农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6.投入保障是关键 农技推广服务站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强有力的投入保障为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专业技术人员不再为工资而奔波、不再为经费而操心,农技人员的精力才能100%地投入,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贯彻,奖惩才能切实兑现,考核考评才能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农技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也才能真正确立。

(通联:成都市郫县农村发展局611730)

猜你喜欢

郫县农技技术人员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郫县豆瓣中一株耐盐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性能
小豆瓣 大产业川菜之魂完美升华
郫县豆瓣:打造区域品牌样板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