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0-08-15王振富
王振富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恩施445000)
超声成像(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 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等已成为医学影像的主流,这些影像技术赖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形态学基础是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之间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当代医学迈入影像医学时代的重要标志[1]。在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等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用价值。
1 断层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相结合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学模式的确立起着核心作用,其决定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我院自2007级本科影像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3年来,逐渐形成了“断解与局解、影解三结合”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局部解剖学为基础,断层解剖学为重点,影像解剖学作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断层解剖内容之前,首先学习与断层相关的人体各局部的应用解剖,然后再具体学习断层标本上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重点阐述器官结构在各层面上的连续性变化规律,最后结合正常CT、M RI图像与断层标本进行对照学习,克服了从断层(形态)到断层(形态)的错误方法,形成了从断层标本到医学影像,并适量引入常见病变的X线及CT、M RI图像,在学生充分观察和连续追踪断层标本及CT、MRI图像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强化所学过的整个教学内容,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各断层结构的目的,从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科研与临床应用一体化是发展断层解剖教学的唯一正确途径[2],深入开展断层解剖学科学研究,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和丰富的教学标本,使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学科前沿,因此科研是教学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室结合临床选择课题,与临床影像学医师组成科研协作组,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也积累了大量的断层标本,为断层解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断层解剖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植根于基础,服务于临床,才有前途和生命力,因此我们与临床影像学医师共同制订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服务临床,教学与科研互补的教学形式,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用断层解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2 教学与科研、临床应用相结合
3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标本加挂图”的教学手段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仍是目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断层标本和CT、MRI图像是断层解剖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为配合断层解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室于2008年着手建立了人体断层解剖标本陈列室,内有人体横、矢、冠状断层标本共8具400多件,依次陈列于玻璃柜和壁橱内,同时附有断层标本的照片及说明,并配备部分正常的CT、MRI图像,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及学习。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主动学习环境,具有逼真的图像、鲜明的色彩和清晰的层次,而且还可以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精干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个合格的断层解剖学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知识,还要了解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特性和发展动态,并具备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的基本知识。为此我室先后选派2名中青年教师到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学习CT、MRI及超声诊断,选派3名教师和1名实验技术人员参加2008年全国断层影像学习班,为保证学习效果,我室对外出学习的教师要求其学习结束时为科室作较系统的学习报告,必须能基本掌握断层影像解剖及教学方法、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通过进修学习,这些中青年教师现在既能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授CT解剖、M RI解剖和超声解剖,又能结合临床使所讲授的知识生动且便于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学习同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及教学编写了《人体断层解剖学》教材及其配套的《人体三维断层解剖学图谱》、《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图谱》、《人体断层解剖实验学》。《人体断层解剖学》教材在内容上重点阐述了器官结构的断层影像解剖的变化规律、与断层相关的应用解剖和常见的变异,同时增加了大量与临床影像有关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断层解剖学科由大体向显微结构和由尸体向活体影像的发展趋势。《人体三维断层解剖学图谱》采用全彩断层实物标本,层厚10mm,在每一断层标本旁均有标志线,可清晰显示断层标本的来源部位,图的下方配有重要器官、结构的简要概述或断层解剖结构的规律性总结。《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图谱》是在断层解剖学图谱的基础上,每一断层标本均增加了与之对应的CT、MRI图像,突出了断层解剖的教学目的,体现了断层解剖学的实用性。《人体断层解剖实验学》是国内首本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的断层解剖实验教材,其包括断层解剖实验指导、断层解剖学习指导和断层解剖实验报告三部分,内有断层标本和CT、MRI插图90多幅,重点阐述断层标本和CT、MRI图像上器官结构的辨认方法,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断层影像解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5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断层解剖和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仅靠单纯的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实验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3],也是断层解剖教学的基石;实验课能给学生提供亲自操作、实地观察人体局部和断层标本的机会,易建立起从整体到断层,再由断层到整体的思维模式。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重要器官、结构的连续性变化规律,并容易将断层标本与CT、MRI图像等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断层解剖的教学安排上,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为1∶1.5,同时建立了专门的断层解剖实验室,其内配备有局部标本、断层标本、多媒体计算机、观片灯及CT、MRI图像等。实验课采取学生自己观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形式,及时书写实验报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及学习效果。
6 培养断层解剖学思维方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结构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体的每一断层标本或CT、M RI图像也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建立“从整体到断层,再由断层返回整体”的断层影像解剖学思维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器官、结构在连续层面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联系。我室在断层解剖的日常教学中,注重断层标本的观察方法,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在断层标本上进行整体重建,以及对邻近层面上结构的预测,如观察肝的横断层面时,启发学生联系肝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走行及分支特点,在第二肝门附近的肝静脉管径大,呈椭圆形;肝门静脉管径小,呈圆形;在肝门处则相反。我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进行器官结构的三维空间定位,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断层解剖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快捷地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填图和绘图练习,针对断层解剖学以掌握各器官结构在层面上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及连续性变化规律为教学重点,期末考试分为实验和理论两部分,实验考试占40%,为断层标本和CT、MRI图像上结构的辨认及绘图;理论考试占60%,主要是描述人体重要器官结构在断层影像上的变化规律和典型层面上器官结构的配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在临床上书写诊断报告奠定基础。
通过3年来的断层解剖教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断层解剖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断层标本与影像图像相结合的原则,避免缺乏实用性的从断层标本到断层标本和缺乏形态基础的从影像到影像,而要从断层标本到CT、M RI图像,即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总之,断层解剖学顺应临床需要而产生,在临床应用中发展壮大,不断提出的临床需要是其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5,6]。
[1] 刘丰春.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06, 29(3):397-398.
[2] 刘树伟,李振平.断层解剖学教材的编写规律[J].解剖学杂志,2001,24(6):603-604.
[3] 徐晓,周丽华,陈增保,等.浅谈护理本科和临床医学本科解剖学教学的特点[J].解剖学研究,2004,26(3):226-227.
[4] 付升旗,王华,范锡印,等.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08,30:74-76.
[5] 付升旗.人体断层解剖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3.
[6] 付升旗,范锡印,主编.人体断层解剖实验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