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菇类产业考察报告

2010-08-15黄亚东

食药用菌 2010年3期
关键词:菇类台湾地区食用菌

黄亚东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北京 100062)

2010年2月28日至3月7日,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组织的大陆食用菌产业代表团赴我宝岛台湾省考察菇类产业。代表团由25位食用菌专业人士组成,在台期间先后走访了桃园、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的多家菇类生产农场、生物技术公司,以及食用菌机械设备制造工厂,并参观了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台湾菇类文化馆。此次参访行程的安排得到了台湾菇类发展协会及多位台湾友人的大力协助,参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现将心得体会择要报告如下。

1 台湾菇类产业整体水平先进

与大陆地区相比,台湾食用菇类产业起步较早,发展比较快,整体水平较高。台湾菇类人工栽培可追溯到1909年,南投县埔里地区段木香菇栽培成功。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蘑菇罐头出口位居全球第一,为台湾赚取大量外汇,成为农业经济振兴的一大功臣。据有关资料,1978年台湾双孢蘑菇产量达到12万吨,居当时世界第三位。2005年,台湾地区新鲜菇类年产量达到11万吨以上,人均年消费量超过3千克。台湾的菇类产地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南投、台中、彰化、苗栗等县市。台湾地区菇类栽培种类和大陆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香菇、金针菇、秀珍菇、杏鲍菇和双孢蘑菇等。近十几年来,因受日、韩等国菇业发展的影响,台湾地区菇类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简易菇棚栽培方式转变为设施化、工厂化栽培。

台湾菇类生产技术整体水平高。以本次参访的戴氏养菌园为例,该农场采用全套现代化瓶栽系统,日产金针菇30吨,雇佣工人60人。早在数年以前,该农场曾是亚洲最大的菇类生产农场。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该农场从瑞典引进的自动搬运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实际上就是无人驾驶的电动小车,在电脑控制下,依靠激光定位,按既定线路行驶,将接种后的菌瓶搬运到培养室指定位置。与日、韩等国用工人驾驶叉车搬运相比,自动搬运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环境污染,并可节省劳动工资。

2 台湾菇类生化产品开发成功

除一般性栽培外,台湾菇类产业十分注重下游开发,重视利用生化技术研发以菇类为原料的保健产品。本次专程考察的葡萄王生物技术公司和金颖生物技术公司就是很好的典范。这两家公司都拥有多座2~50吨不同容量的发酵罐,利用发酵和萃取工艺,开发了牛樟芝、灵芝、云芝、桑黄、姬松茸、猴头菇、蛹虫草、蜜环菌等液态发酵产品,以及红曲、纳豆激酶、乳酸菌等产品。牛樟芝是台湾地区特有的珍稀药用菌,具有解毒、解酒、降血压及治疗肝病等效用。参访的另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康健生技,还成功利用太空包人工栽培出牛樟芝子实体。

和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一样,菇类生物技术产业受到台湾地方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化、药理、毒理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所参观的几家生技公司都同台湾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医院进行广泛合作,加速新产品开发,产品都获得了HACCP、ISO22000:2005及FDA认证,并为全球众多知名药厂提供保健原料代加工业务。

3 台湾菇类休闲产业相当发达

在台湾,有相当一部分菇类生产农场是定位于悠闲观光产业。本次考察的阿亮香菇园和蕈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菇类休闲农场可向游客提供菇类栽培教学,鲜菇采收DIY(指游客自己采摘),菇类即食食品 (菇类膨化脆片、菇类肉松等),保健礼盒等产品与服务;农场还另设餐厅,供应各类菇类菜肴。据了解,这些菇类休闲农场深受都市白领和中小学生的欢迎,不仅传播了菇类文化,而且是新辟的商业蹊径。

4 台湾菇类产销体系十分独特

台湾菇类生产体系形态多样,除个体菇农和大型农场外,还有产销班 (地区性农户组成的非法人团体)、产销中心 (地区性菇类集散地)和生产合作社 (综合性菇类生产、加工、包装、配送团体)。从销售形态来看,合作社和农场也可分为专业生产、生产与包装、包装与营销,或生产、包装与营销一体化等。与我国大陆各地和日本、韩国等所通常采用的竞价拍卖制不同,我国台湾地区菇类价格形成一般是采用长期议价方式。议价方式更有助于保护菇农的利益,特别是在市场行情欠好的情况下。

台湾菇类产品的各种标识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本次参观的彰化县菇类合作社包装的鲜菇产品就有CAS标识 (即台湾优良农产品)和TAP标识 (即产销履历农产品)。此外,考察团还在台北大润发超市货架上见到贴有 “台湾香菇”标识的干香菇产品。各种产品标识及相应认证、登记制度的推出,在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意愿。

5 结 语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适合发展无需占用太多土地且经济效益颇高的菇类产业。但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又不利于菇类的生长,因此,需要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台湾菇类产业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与日本或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台湾菇类产业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上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台湾菇类产业善于因地制宜、兼收并蓄,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菇类生化产品深加工和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很值得大陆同行学习和借鉴。

由于台湾市场容量较小,近年来,不少台商来大陆投资菇类产业,促进了大陆地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次赴台考察是大陆食用菌产业第一次与台湾菇类产业近距离接触。由于时间有限,考察也只能是粗浅的。今后,大陆和台湾菇类产业界应更多地交流,利用不同平台,在市场开发、技术转移和打击走私等方面加强合作,力求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菇类台湾地区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菇类到底要不要洗
菇类到底要不要洗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菇与人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研究发现菇类自身可生成对流气流传播孢子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