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建议
2010-08-15张俊飚李海鹏
张俊飚 李海鹏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武汉 430070)
1 2009年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概况
1.1 发展特点
综合分析与深入观察我国食用菌产业2009年的运行情况,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2009年5月1日,食用菌中的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测定的两项国家标准:《食用菌中44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2-2008)和《食用菌中503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GB/T23216-2008)开始实施,6月1日,《松茸GB/T23188-2008》、 《平菇GB/T23189-2008》、《双孢蘑菇GB/T23190-2008》 和 《牛肝菌、美味牛肝菌GB/T23191-2008》四项国家生产加工标准也正式生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标准体系的不完善。
二是食用菌的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2009年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的166个食用菌企业中,涉足加工领域的企业有67家,较上年增加15家,增幅达到28.8%。且新开展的多为速食品、饮料、罐头、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业务,对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受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壁垒的影响,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难度有所加大。2009年1~4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通报了我国13批食用菌产品因质量等原因而遭退货;2月,德国欧陆坊试验室公布牛肝菌中尼古丁的调查报告,使我国牛肝菌出口数量同比锐减63%,在欧盟市场几乎全面被禁。5月份日本厚生省通报了一起输日食用菌产品违规事件,该批产品亦遭全部废弃和退货。
四是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推出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据对54家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的调查,用于食用菌技术推广的经费较上一年增长34.2%,许多主产区的基层政府运用资金补贴、小额低息贷款等方式来扶持、引导和规范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
1.2 存在问题
从调查分析来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要生产经营主体菇农的生产方式依然粗放。绝大多数的菇农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缺失,管理粗放,导致食用菌产量不高、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如湖北某种植大户的茶树菇鲜重产量为0.2千克/袋,与一般工厂化栽培可以达到的0.45千克/袋的产量水平相差甚远。
二是生产与销售环节脱节现象依然严重。据对全国668个食用菌种植户的调查,对各自省内、国内和国际市场了解的农户分别占调查农户总数的35.3%、19.3%和6.1%,许多菇农的市场信息主要来源于“食用菌收购商贩”。生产决策盲目和市场信息缺乏严重影响了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不顾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以及市场适应能力,在缺乏优化布局、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的情况下,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挫伤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均衡发展。
2 2010年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2.1 食用菌对外贸易仍将处于疲软状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均采取积极对策恢复经济发展,经过2009年的不懈努力,预计在2010年全球经济发展将会出现转机,在食用菌市场消费需求方面将会有所增加。但由于西方贸易保护的势头难以完全抑制,而国内标准化生产又需有一个过程;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食用菌产品形成的竞争,将导致我国食用菌出口难度加大。此外,因食用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继续升值,使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我国食用菌对外贸易仍处于疲软状态,难以形成较大幅度的增长。
2.2 国内市场将呈现出逐渐扩大态势
大量事实表明,国内消费市场蕴含着巨大潜力,能量释放空间和规模极大。金融危机和国外市场受阻后,国内市场开发将在食用菌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激励下,2010年国内食用菌消费市场的扩张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而周边其他国家的食用菌产品由于其品质、价格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例如2009年一季度韩国向中国出口金针菇238.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倍。说明国内食用菌市场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在全球食用菌生产和贸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3 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将更趋规范
2009年,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食用菌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法规,以鼓励和规范食用菌产业发展。在这些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国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过程将不断趋于规范,尤其是菌种的生产、流通和管理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菌种质量会不断提高,菌种纠纷会大幅减少。随着2010年食用菌产品质量溯源制度的逐步推行,将对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4 食用菌生产规模将会在平稳中小幅增大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价格较过去有所下降,使菇农收益受到一定影响。2009年上半年,部分地方的菇农减少了食用菌生产,导致市场上产品供应短缺,下半年大部分食用菌价格开始回升;受价格上涨的刺激,预计2010年食用菌生产规模将会有所恢复,加之部分地区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致使规模扩张,因此,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国食用菌产量将会在平稳发展中出现小幅增加。
3 2010年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政府部门要从积极稳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角度出发,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建立有序发展的行业管理与指导体系,在构建产业经营良性利益机制的同时,积极调动有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创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要研究出台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如国家应该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范畴;联合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给菇农贴息贷款或低息贷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向菇农发放生产补助。第三,政府应该依据不同种类食用菌的特点,加快制定和发布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促使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可以制定无公害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各省可以根据地方特殊情况,发布地方性的生产和质量标准,尤其是在主要原辅材料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化方面;要加大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力度,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2 切实增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强度
作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偶合的食用菌产业,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某一环节的疏忽和技术失误,就可能引起整个生产全面损失。因此要充分注意到科学技术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不断加大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我国食用菌科研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食用菌产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要重视食用菌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改变目前生产实践中以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现状,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批既能从事食用菌高新科技研究,又能面向食用菌产业主战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 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经营模式
在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家庭分散式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将在我国农村长期存在。但是我们应当致力于不断创新,通过对多方力量的整合,将分散经营模式的缺陷降到最低。如 “公司+菇农 (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公司为菇农提供优质的菌种,进行栽培技术的培训,甚至可以向菇农提供标准化的栽培场地、原材料或相应的设备等;菇农按照公司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要求完成食用菌生产;公司按保护价格收购食用菌鲜品,经加工后将产品投放市场。这一经营模式可以提高菇农的栽培管理水平,消除 “卖难”的后顾之忧和减轻生产波动,保障菇农的利益。从公司角度来看,也能够保证加工原料来源渠道的稳定,节省收购资金,延长生产链,产生规模效益。
3.4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食用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藉以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如在双孢蘑菇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其他食用菌产品,其中以香菇、木耳、银耳为代表的木腐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用养生健身的理念去引导国内居民消费,不断发掘国内消费需求潜力,促使国内市场能量进一步释放。在开拓国内市场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市场建设,建立有利于产品快速集散流动的大型专业市场,如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的香菇交易大市场、黑龙江东宁县的绥阳黑木耳大市场等。其次是加强流通营销队伍的建设,在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食用菌流通与加工型企业的同时,培养一批食用菌销售经纪人。第三,要加强食用菌品牌建设,创立一批食用菌行业驰名品牌,增强食用菌产品的消费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