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菌种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0-08-15李德兴沈秀法郑明海
李德兴 沈秀法 郑明海
(浙江省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化 324300)
浙江省开化县食用菌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生产规模已达1.65亿袋,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群体性菌种质量事故。回顾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值得肯定:一是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到位,菌种生产单位规范生产;二是菌种生产供应相对集中,标准化生产安全可靠;三是技术服务工作到位,菌种质量纠纷少。
1 主要措施
1.1 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加强对菌种生产单位的管理 开化县有11家菌种生产单位,除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具备省定一级种生产资质外,其他10家均为三级菌种生产单位。对此,开化县农业局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严把生产资格的审核,杜绝无证生产,保证菌种质量;二是加强菌种生产技术培训,每年安排一次;三是加强菌种检疫。从原材料检验到培养基配制、合格评定出厂等环节对每个生产单位进行全程检疫监督。这些举措既实现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又增强了菌种生产单位的质量安全意识。
1.2 强化生产环节控制,实行菌种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 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是开化县食用菌产业的龙头,每年生产供应的菌种占全县用种量的60%,其中金针菇菌种占全县80%。在过去的20多年规模化菌种生产供应过程中,该公司始终把菌种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通过强化环境设施改造、严把质量环节关、实施标准化操作,使菌种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浙江省农业厅和开化县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硬件设施较为先进的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单季菌种生产能力已超过120万瓶。每年对外供应母种500多支,原种3万多瓶,栽培种150万瓶,为周边菌种生产企业和基地菇农提供了优质可靠的种源,对全县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公司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严把种源关。种源选择是菌种生产的基础和关键。该公司长期以来以自繁为主,采用种菇组织分离方式获得主要种源。在每个菇种的生产季节,深入田间地头,采集优良品系,选取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的健壮、无病虫害的子实体,将其及时移入实验室进行无菌、脱水处理,作为菌种分离的材料。二是严把程序关。程序规范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基础。从原材料的采购、种源的采集到每个生产环节,实现全程台帐记录,此举一方面可有效管理各生产环节,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质量问题追溯。其中菇农的提种台帐,记录了每个培养室所提供的菇农名单、提种时间、菌种品名和提种数量,避免菇农因为生产操作不当或者遭受自然灾害,把损失原因盲目归结于菌种质量问题。三是严把检验关。经检验纯化的一级种,每批试管种都需进行出菇试验,综合评价农艺性状。一般用上一年推广的当家品种或有资质的菌种科研机构提供的种源作为试验对照,每支试管经扩繁转接60袋,分3组,每组20袋,设2次重复,随机排列按常规法进行出菇管理,以该品种的标准菌株作为对照,经综合评价农艺性状,表现稳定的方可用于生产。
1.3 强化技术服务,切实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跟踪技术辅导,规范农户生产操作规程。长期以来,在主产区选派技术人员常年进村驻点,逐户上门,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生产各环节的规范操作技术,同时在菇农外出生产期间,派出技术骨干奔赴全国各地跟踪技术辅导,确保规范操作技术落到实处,并将农户生产成品率、质量、产量和生产档案登记情况等纳入驻村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开展综合服务,包括外出菇农的组织建设、办理车辆通行证,以及食用菌综合保险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菌种生产设施投资大,菌种销售效益低 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生产供应120万瓶栽培种,所获利润仅50万~70万元,一次性1000多万元的投资,一时难以收回,加大了公司运营的压力。
2.2 食用菌生产未入农业保险,质量安全事故难承当 目前,浙江省食用菌生产保险尚未列入农业保险范围,经努力,2008年争取到了开化县政府对菇农的保险补贴,但菌种生产却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一旦发生菌种质量安全事故,菌种生产单位难以承担责任。
3 对策建议
3.1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环境、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效益低。同时,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单位工作条件差,装备落后,生活待遇低。因此,加大对菌种生产环节和技术服务单位的扶持,保障菌种科研和生产推广必需的经费是实现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
3.2 建议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农业保险 食用菌是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浙江省部分山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从业农户达到40多万户,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人。但食用菌生产环节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将食用菌生产 (包括菌种生产)列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有助于食用菌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3 加强技术交流 食用菌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要求菌种生产、技术服务单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产业变化需求。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食用菌行业的宣传及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拓宽基层食用菌工作人员视野,努力提高行业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