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师专院校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2010-08-15杨鹏飞
杨鹏飞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性、多学科成为各高校近年来发展的方向。一直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己任的师专院校已不再是中小学师资的惟一“摇篮”,其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冲击,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师专院校而言,经费和高层次高素质师资的短缺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强大阻碍。因此,按照社会需求科学地设置专业,进行专业转型,走校企联合办学、自身培养师资的办学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发展现状
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师专院校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条件还很落后。主要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尤其是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教学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大都为师范教育类专业教师,不能胜任非师范职业教学工作;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主要为师范教育类专业;专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凡此种种,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深入研究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办学困难的原因
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办学艰难有学校自身发展滞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经济的、政策的各方面原因,它们共同制约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1.师专生就业难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学校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生的质量代表着一个学校的质量,学生的就业同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师专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锐减,西部很多地方中小学已经实行撤并,教师趋于饱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少,而高校扩招后的师专毕业生人数却越来越多,导致了师专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进而影响到师专院校的招生。《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2004-2006年资料汇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报考师专院校的考生人数和录取成绩与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人数和录取成绩相比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新生报到率也越来越低,从而使师专院校的办学成本越来越高。这一多一少、一高一低反映了西部师专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已开始从过去的“鼎盛”走向衰弱,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但自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在“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实行了区别对待。“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对地方举办的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和权力都交给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财政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100所211工程院校上,地方高校则统统由地方政府出资去办。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因财力所限或领导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往往对教育的投入大打折扣,使得地方高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几乎全部负债经营,有的甚至资不抵债。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师专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3.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症结
高校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西部地区师专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经费紧张,引进高层次高素质师资就成为空话。就是学校通过进修、考研、考博等形式自身培养的高素质师资,也无法留到学校任教,一个个“孔雀东南飞”,学校却束手无策,无法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人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相对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工资待遇没有任何政策优势,待遇偏低。……西部地区越是教育经费困难,越是人力资本往东部地区流动;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使用于人力资源积累的教育经费更困难,从而形成西部地区发展的‘教育经费少→人力资本积累少并流失→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经费少’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发展的症结。
4.专业设置单一造成学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特色,专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师专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设置大都为教育类专业。在中小学师资基本趋于饱和,就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仅仅靠单一的师范类教育专业就失去了社会竞争的优势。而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设置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非师范职业教育类专业,从师资培养到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对于普遍负债经营的西部地区师专院校来说,急于求成是不现实的,只能一步一步地推进。专业设置的单一,已成为影响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三、西部师专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思路
1.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延续了50多年的高师院校独家培养师资制度的终结,也预示着高师院校必须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新生和发展。
第一,紧紧抓住自身传统的师资培养优势,立足初中和小学师资培养本行,改进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师专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不论成为教师或转向其他领域,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种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第二,增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来扩大社会影响,争取政府与社会更多的投入。第三,适当发展社会需求较大的非师范专业,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促进学校不断完善,向地方性综合本科院校发展。
2.依靠自身培养,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西部地区师专院校大都是近年来从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的,教师学科视野狭窄,专业知识陈旧,已经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校竞争的需要,急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师。但由于办学条件差,经费紧张,走人才引进的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陇南师专近年来师资培养的经验值得借鉴:依靠学校自身,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自己培养本校紧缺高层次高素质师资的办法是可行的。
(1)通过奖励机制,鼓励本校青年教师考研、考博,继续深造。对考上的教师,除与其签订毕业后回校服务的协议和进行回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关心、支持他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困难;毕业后在住房、职称、职务等各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为学校服务。(2)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一些新办专业,特别是非师范类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去扎实学习,学成后回校任教。(3)聘请专家或其他高校退休教授来校指导、培养本校任课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实践表明,这一办法是能够整体推进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大学办学理念,是代价相对较小的师资培养模式。(4)学校要营造以人为本,崇尚学术,关心爱护教师成长成才的优良校风,激励广大教师通过不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以留住自身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3.校企合作办学是解决学校办学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困难的尴尬局面。这种由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而造成的人才结构性供需失衡,对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促进高校和企业双赢的最佳选择。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师专院校而言,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更显得非常必要。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以解决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而无力筹建教学实训基础设施的被动局面,节约办学成本,促进学校发展。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使学校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为企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人才。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以让毕业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掌握企业职业技能,为毕业后顺利走向企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X+Y”模式。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X年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提高综合素养;在企业实训Y年,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学生实训合格后,全部由企业安置就业。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X越大Y越小,说明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高;X越小Y越大说明工作对职业技能要求越高。这种模式对不同素质的人才有不同的要求。
(2)“顶岗实习”模式。也叫“带薪实训”,就是学生在校学完全部课程后,经过简短的培训,就安排到企业具体岗位上一边实习一边掌握职业技能,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这种合作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易于掌握,主要是一线产业工种,适合文化知识层次不高的人才。
(3)“定向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按照企业具体的人才要求标准定向招生,定向设置课程,培养人才,企业按自身需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全部到本企业上岗就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养方向明确,就业单位固定,有利于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保证就业。这种模式更适合人才需求量较多的行业,也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
(4)“校企专业共建”模式。就是针对某一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共同完成教学与实训任务,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企业也成为办学的一方主体,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都更加明确,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设置和实训设施建设。
以上几种模式中,“X+Y”模式和“校企专业共建”模式对西部地区师专院校最有借鉴价值,因为这两种模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建设,为学校节约经费,学生也易于接受。
4.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办教育应该是政府行为,学校只是政府教育行为的承载者,按照政府的办学宗旨搞好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至于办学经费不应是学校主要考虑的。但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成倍增加,政府给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却增加并不多,以至于高校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但高额的贷款利息却让高校无法承受。对此,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曾撰文呼吁,“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加强。应优先考虑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与建设,要给予西部地区教育事业优先优惠的政策。”
作为在高校竞争中由于自身发展滞后处于弱势的西部地区师专院校,更加迫切需要国家从政策倾斜、经费投入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以促进其发展。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
[2]王利民,加大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力度[J].宏观经济研究,2004,(11):9-11.
[3]姚启超,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