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修辞意识走出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的“修辞误区”
——以《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统治 60周年”为例
2010-08-15陈钦
陈 钦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州 350007)
提高修辞意识走出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的“修辞误区”
——以《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统治 60周年”为例
陈 钦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州 350007)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如果对西方修辞不甚了了,或如果不想费力去探究西方新闻报道文本中隐含的修辞意图,就容易对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或偏见,甚至被误导。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 60周年国庆报道为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其新闻语篇在对中国国庆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借此契机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相关性报道。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借此理解和揭示西方新闻报道话语或语篇中的含而不露的修辞策略的应用,避免误入西方新闻修辞者设下的“修辞误区”。
西方修辞;《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国国庆;受众
一、引言
西方媒体的修辞者一直称自己是“公正、自由”的象征。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西方媒体修辞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并不单纯地报道事实,而是无可避免地要穿插进自己推断的或者“据说”的内容,运用修辞手段表达无形的意见,起到作为一种引导舆论、塑造意识形态的工具和手段的作用。这即所谓“润物细无声”。不是直白地说教,而是对受众“潜移默化”达到其引导舆论的目的。这些都指向了所谓西方修辞一种固有的“自我韬晦”(self-effacement or sprezzatura),也就是一种努力不使人觉察到自己的运作和力量的倾向[1]23。正如格伊斯指出:“如果一个人要为某件事提供不偏不倚的报道,他即必须对事件没有先入之见,即他必须对有关事件近乎一无所知。如果一个 Ernest对某件事一无所知,要想做出有效的报道时困难的。”[2]
二、受众为什么会信服《纽约时报》的报道
(一)《纽约时报》其修辞人格是说服的支配性因素
修辞是“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 ”[1]2,修辞者通常通过诉诸于修辞人格 (ethos)、情感 (pathos)、道理(logos)作为修辞手段,达到话语效果。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艺术》里谈到说服手段 (means of persuasion)时,首先提及的是“威”,即修辞者的人格威信[1]168。作为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其在全球新闻界的极高的机构威信构成了西方修辞理论中所极为重视的再说服过程中能“感人以威”的砝码。
(二)“精心构筑修辞文本而不体现其中的匠心”——“全方位、详尽的报道方式”
亚里士多德告诫修辞者应该“精心构筑‘修辞文本’而不使人注意‘体现在文本里的匠心’”,侃侃而谈而“听起来却自然而然毫不造作”。他认为:“唯有如此才有说服力,而不这么做则谈不上说动受众。”[1]24
在对中国 60周年国庆庆典的报道中,《纽约时报》2009年 10月 1日的报道“China Celebrates 60 Years of Communist Rule”(《中国庆祝共产党统治 60周年》)全方位地细致地展示庆典的场面。对彩车、天气进行了兴致的描写,对胡锦涛主席的描述也详尽到每个细节:表情、服装、话语、手势、座驾及其身边的场景。在其后的描写中,详尽介绍了庆典上的各种新式兵器,甚至称“东风 21C这种新型导弹,或许某天将被使用于与美国的航空母舰相抗衡”[3]55。
然而,这种看似客观的描述仅仅是为了赢得读者对于其中立、客观立场的初步印象。事实上,在这里,《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场景进行了修辞性的挑选,应该成为主体的国庆情景报道并不是其主要关注点,而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才是。
通过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其对国庆庆典的描写不乏主观词汇及历史事件的回顾。例如:“军队虚张声势”;“穿红色迷你裙的女兵”;“样板文件”;“僵硬地招手”。修辞者将主观词汇及臆测分别运用至前面描述的不同对象,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对比场景,则会逐个推翻受众在这之前由于受修辞者中立、客观立场影响而初步建立起正面或中性的印象,并“趁热打铁”,通过引用某些个体的话语赢得受众的“认同”,再结束该篇报道,最终让受众“接受”了修辞者的观点,让受众将情绪沉积、内化为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达到与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受众只有在不觉得修辞者是在耍弄技巧、诱使他们做出一个可疑的决定时,才有可能被说服。而避免受众产生这种感觉的途径,只能是尽可能地将修辞者构思和修辞手段的应用加以掩饰。由于修辞之所以成为修辞,恰恰是因为它是修辞构思的产物和修辞技巧应用的结果[1]24。
提到人民军队时,《纽约时报》用惯用的解释性报道,称:“这支军队是政府保持对内稳定的重要力量,它曾经镇压了 7月的新疆骚乱和 2008年 4月的西藏暴动,它在西藏的行为受到广泛指责。”[3]58写作手法看似较为客观,但在内容上却是包藏祸心的。
(三)多方面引用媒体信源以获得受众对修辞者的认同
肯尼斯·伯克认为,修辞的成败事实上系于受众对修辞者的认同 (identification),他认为修辞者必须赢得受众的善意,使受众觉得他认同于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话语成分,看成是成功进行任何说服的必要条件之一[1]111。《纽约时报》惯于引用其他媒体信源的手法,在此篇新闻报道中,选择“新华社”、“中国国家电视台”、“专家”、“中国历史学教授”的表述表达自己的话,一方面可以增加修辞话语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利用人们在情绪上的共识,引导受众淡化中西文化本身的差异,产生对中国政府、领导人的负面印象。
三、结语
《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国庆 60周年报道中修辞策略的应用可以通过从修辞人格、修辞文本的构筑、引用各方面信源达到受众对修辞者的认同得到体现。
《纽约时报》利用自己美国最权威的报社之一这一“感人以威”的修辞砝码,通过看似中立、客观的对中国国庆 60周年庆典的全方位描述赢得受众对于其中立、客观立场的初步印象,再对中国国庆场景进行了修辞性的挑选,将主要关注点转移到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用词主观、消极,并直接引用了专家们的消极评论,利用受众在情绪的共识,引导受众自然而然地而产生对中国政府、领导人的负面印象,潜移默化地丑化了中国。通过分析,广大中国英语学习者应该掀开《纽约时报》美丽的“修辞面纱”,走出其设置的“修辞误区”,提高自己的“修辞意识”!
[1]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Geis,M.L.The language of Politisc[M].New York:Spring -Verlag,1987:10.
[3]胥琳佳,刘佳莹.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J].国际新闻界,2009,(10).
Abstract:Input is a prerequisite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While readingwestern news reports,with little or no rhetorical awareness,or not troubling to analyze the hidden rhetorical strategiesorwithout the analysisof news discourse,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re likely to hold misunderstanding,bias towards the fact or even be misled by the reports.NewYork T imes'news reports on China's 60th national anniversary,attempts to have relative news reports on China's economy,politics and domestic affairs,beyond the reports on anniversary,with the hidden rhetorical strategies.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re advised to deepen their rhetorical awareness against the“rhetorical traps”hidden in the discourse.
Key words:western rhetoric;New York Tim es;news report;China's national anniversary;audience
(责任编辑:侯秀梅)
Deepen Your Rhetorical Awareness in ReadingW estern News Reports——Case Study of NewYork Times Report“China Celebrates 60 Years of Commun ist Rule”
CHEN Qin
(Zhicheng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G212.2
A
1001-7836(2010)09-0128-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52
2010-06-28
陈钦(1984-),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西方修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