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理论关照下的旅游英语与翻译教学

2010-08-15关云霜佟晓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理论旅游

关云霜,佟晓梅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功能理论关照下的旅游英语与翻译教学

关云霜,佟晓梅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自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潮流之中。世界重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悠久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旅游业的精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观光。旅游英语翻译对发展旅游业,进行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学,它不像其他英语教学那样单纯,它是集语言与文化一体的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渗透,因此如何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与培养旅游翻译人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文化交流

引言

随着对外开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多语言的人才已经成了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已经成为当今发展形势中的重中之重。旅游翻译属于专业翻译范畴,是对语言应用的一种方式。旅游翻译是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的,它涉及到旅游文本的翻译、导游词的翻译等等,翻译是一种交际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跨文化、跨语言、跨社会的。跨文化是最突出的特点,它包含的领域有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很多方面。旅游资料的翻译给翻译人员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翻译人员要铭记,一定要保证翻译文本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技能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教会学生这种技能是专家一直尝试着去探索的领域。翻译教学很难与应用于其他英语教学中的方法理论相结合,它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老师一味地讲解翻译技巧,学生坚持题海战术,最终以老师所谓的参考答案来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模式剥夺了翻译其原有的价值,使翻译课成为了查缺补漏的语法课。我们必须要去克服这种不利于翻译人才培养的弊端。旅游英语翻译有效地在旅游学科与英语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同时也为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既要考虑到旅游学科的特点,又不能抛弃英语学科本身的规则,针对这种现状,本文着重于在功能理论视角下来探索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之路。

一、功能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形成于 20世纪 70年代,是当今世界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是赖斯 (Catherina Reiss)、威密尔 (Hans 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Manttari)等学者。首先赖斯在其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一方面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提出,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有不同的功能。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的等值理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在威尔密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总之,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主张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给德国的翻译理论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人们生活的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一贯地遵循“等值理论”,而应该是满足译文在译文语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旅游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既要把景点的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内容告知游客,又要保证译文对游客的可接受度。因此,要培养一名合格旅游翻译人才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二、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立足点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应与原文保持一定的对等原则,然而这种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想的译文与用户期望值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专家认为成功的译文可能得不到听众的认可,译者自认为成功的翻译可能恰恰得不到雇主的认同。如果我们一味地运用对等原则来设定理想的翻译,那不但对翻译教学是个困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功能理论来理解,根据翻译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对译文就产生了不同的标准。“功能理论翻译标准包括:目的、忠实、连贯性三大法则。目的法则和忠实原则贯穿所有的翻译过程,而其他的法则和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1]从以上可以看出,为了保证翻译过程的顺利、便捷,译者本身应该对原文进行加工提炼,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出最简洁、合理的译文。功能理论使翻译和翻译教学脱离了对等理论的束缚,以目的论为总则,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有目的的行为,给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三、旅游翻译人才培养之我见

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在年龄上和教育背景都不同,他们对中国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大多对中国知之甚少。大多数西方游客通常可以从旅行社或当地旅游行政管理局以及互联网上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旅游文本被翻译成英文,以唤起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国际旅游业也呼吁旅游翻译,从而有利于促进国际旅游业的需要,所以培养旅游翻译人才势在必行。

(一)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教学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单对语言应用的熟练程度。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对文本的源语言和目的语进行分析,并确定翻译的目的,从而预测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决定翻译所要采取的策略。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翻译教学也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为了培养实用性强的人才,翻译教学要采取以满足翻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实用模式,这样才能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思想观念是首要任务,是先导和前提。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严重的就业压力迫切地要求我们培养实用性人才。翻译教学也要开始向实用型转向,由原来的课堂与校园向社会与市场转变。教师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放眼于社会与市场,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征与要求以及从业方向,用适合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指导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最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重视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受这种理论框架的影响,我国的翻译教学差强人意。“在这种翻译教学模式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语码转换,这给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碍,学生过于重视‘对等’,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造成了交际活动的失败。”[2]为了突破这种“对等”的束缚,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者要明确翻译的预期功能和对原文进行分析才能完成翻译。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并讲解翻译纲要,让学生知道翻译的目的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这样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具有针对性,为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打下基础。在考虑译文的预期功能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原文的分析,将他们进行对比,然后将原文中的重要功能与接受者的诸多因素相结合,得到合理的译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辨认哪些是功能因素,哪些信息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哪些信息需要调整,然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为翻译预期功能的实现而努力。

3.进行功能性的翻译评价

翻译评价同样是翻译教学中的关键,合理的翻译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综合实践翻译技能。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下,翻译评价的标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按照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来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扭曲了翻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功能翻译观认为评价翻译的标准要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因为翻译的目的是针对目标读者去实现特定的功能,只要实现了这一目标,那么译文就是成功的。这种评价方式允许学生有些许的语法与词汇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受到挫折和打击,对翻译的学习失去兴趣。

(二)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我们要培养旅游英语翻译人才就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重点,侧重其实用型和有效性。“一个合格的旅游翻译人才必须具有以下几种素质: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综合性强。”[3]旅游英语中必然会涉及到深厚的旅游专业知识,像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游景点等等都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而且,旅游业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庞杂,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园林等多学科都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了解。近几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观光旅游,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家需要大量的旅游翻译人才,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我们当前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探索最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1.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旅游文化的存在却一直在被忽视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地意识到,旅游并不单单是一种活动,它还是包含着多元素的一种文化,所以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因素渗透进来。传统的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语言所处的文化,从而出现了一种现象,有些人英语语言能力强,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很弱,这就是传统教学的缺失。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要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来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透彻地掌握与运用这门技能。

我们学习外语不单单是要学习这一门语言,有些人认为只要学会了语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偏离了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因为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等等因素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常识性行为在外国可能会成为一种不被人接受的行为甚至是无礼的行为。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以“你吃饭了吗”来向朋友打招呼,但是在英语国家,这种行为是不被人理解的,所以我们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改变传统的“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向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旅游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单词、语法和课文,而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内涵以及其交际运用知识的各个层面,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交融。“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言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进行文化的交流,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手段,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有效结合。”[4]

2.中西文化对比教学

文化,是人类活动和社会传统生活的产物,拥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外国的游客,无论老少,都对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历史着迷。刚到中国时,他们通常会阅读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材料来获得信息,但是他们经常混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旅游文化知识是旅游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化以及文化在不同国度的差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获得文化知识的渠道有很多,多媒体教学的开展也大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学习。

英语教师的神圣职责之一是在中西语言文化之间搭一座桥梁,以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中西文化比较在英语教学中应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教师首先应努力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尤其是要掌握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这样才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融会贯通的讲解。同时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化比较方面的书籍,以期达到更好的语言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它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大千的外部世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学生通过幻灯片、视频、录像等视听材料,形成一定的英语文化氛围,更直接而生动地感受到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5]更加直接地去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减少学生对语言的错误使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旅游服务职业能力。同时,向学生推荐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这种师生互动的双向模式会调动学生浓厚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还应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情景分析,情景演练,让学生在情景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吸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运用角色模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学习,并通过英语交流实践专业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强调翻译的目的性与实用性,译者应该遵循以目标读者为中心,以传递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原则,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心理需求、审美习惯和接收能力。旅游业是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国家和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在大幅度地增加,旅游英语又是中西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极重要的贡献。旅游英语翻译充满了美丽与活力,教师要有责任和信心完成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不断创新。教师应注重百科知识的讲授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学习中摸索成长,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1]诺德.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冷育宏.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16.

[3]苏琰庭.浅析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J].大众科技,2009,(3):169.

[4]董岩.“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

[5]林瑞榕.浅谈文化背景与英汉翻译教学[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08.

(责任编辑:刘东旭)

H319.3

A

1001-7836(2010)09-0125-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51

2010-04-20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现代外语西化与外语教育问题之综合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W2010014);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辽宁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外语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2010slktws-03)

关云霜 (1986-),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研究;佟晓梅 (1972-),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理论旅游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