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办学大学院校

徐 薇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浅议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徐 薇

(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文化建设又是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使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元素,是推动高校理念提升、内涵建设、实践创新的力量源泉。

本科院校;大学精神文化;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日益增多。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于是在高度重视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同时,更需要大学精神文化的沉淀与塑造,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地方性院校的文化功能、批判功能和经济功能。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观念形态,反映了“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生活状态及独特的文化心态和风貌,是大学文化的核心[1]。很多享有盛誉的高校在大学精神的追求上,更是坚守这一思想王国,形成了它们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生命底蕴。如北京大学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闻名,哈佛大学则以“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西点军校以“职责、荣誉、国家”而著称。这些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有着借鉴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具有历史性,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传统,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传承与创新,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大学人的生活有种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纸质图书、影像媒介等,都是大学精神的物化载体,体现了大学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的科学规划,加强大学的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使地方院校在重点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的多重夹击中迅速成长壮大。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文化的现状

虽然近年来大学精神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性院校相对来说建校时间短,历史沉淀不是很浓郁。大学倾向于强调社会服务功能,在紧密地围绕社会和市场需要运转的同时表现为学术研究的功利性更加明显。一些大学教师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自觉意识出现滑坡,把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作为纯粹的利益取向,并且出现了学术腐败等现象,学术团队、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侵蚀了学术自由的品格与精神。此外,在社会思潮冲击力巨大的今天,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让人忧虑,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缺乏大爱精神与诚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其次,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如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风、学风、教风等大学精神文化雷同,各个大学的办学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些大学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变成了形同虚设的产物,创新性匮乏,大学的师生员工对这些价值取向认同感不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浓郁的氛围。

再次,地方院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以人为本的建设中面临突出问题。在定位和规模上盲目攀比,很多地方高校没有立足地方特色,贪大求全。扩招与扩建的贷款已使许多地方高校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过快的发展速度往往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学设施严重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锤炼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人文关怀,加强大学文化精神的归属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好文化的激励、约束和引领作用。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重建与整合价值观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支持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要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为指导的主导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特别是地方高校,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在服务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成就感和责任感。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还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大学精神文化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不断加强文化研究和交流,成为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地方高校相比历史久远的大学原先起步较低,更要充分利用各项文化资源,不断发展和创新,努力创造、吸收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努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又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开放性、世界性、学术性,服务性是大学精神的共性,但每所大学又有自身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点。客观上存在层次、类型、地域等差异性。地方性本科院校要注意质量与特色的凝练,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身发展的支点,使自己在众高校中能独树一帜。“大学不能没有文化,大学文化缺乏个性是可悲的。”[2]

(二)确立大学文化的功能定位

地方性院校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点,发挥其经济功能,同时也不能摒弃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批判功能,如何做到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办学理念休戚相关,也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在办学理念和特色中彰显大学精神,确立大学文化的战略地位。把优良的办学传统与独特的地方精神结合起来,让本土文化发挥它的地区优越性,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以大学精神引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以学生成才、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在传承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创新引导地方社会思想,推动地方经济与发展,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此外,要秉承大学的批判功能和坚守大学的学术性,因为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有所不同,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3]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加强学术交流、追求真理、批判社会也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设置承载精神文化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大多以应用为导向,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也较体现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化、职业性特征,所以科技教育明显重于人文社会教育。但大学培养除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外,也需要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不能以短期效益取代长远发展。课程教学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中凸显大学精神,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综合课,如在理科中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推广“平台 +模块”的教学方式,增加选修课,多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与竞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致力培育追求真理、理想、责任、高尚、进步的大学文化精神。在课程中通过丰富人文内蕴,潜移默化,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丰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手段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很多的物化载体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的保证。要注重对校训、校标、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的塑造,建立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借助校报、宣传栏、艺术活动、各项主题活动培育优良大学文化,提高师生的内在素质和学校的文化品位,不流俗,不表面,真正让大学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师生爱校、强校的热情。并且通过制定大学章程、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来延伸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另外,大学精神文化离不开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物质文化是基础和前提,为大学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设施和校园环境,没有物质基础的保障,势必制约其他建设的发展。大学制度文化是条件,大学组织形态的正常运行等都离不开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约束。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几者的有机组合,采用多种形式,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的大学文化。

总之,高校是传承精神文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地方本科院校也不乏例外,肩负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对于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让大学精神文化随着院校的成长与发展,不断沉淀与创新,实现文化大繁荣。

[1]刘磊.论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建设 [J].前言理论,2007, (3).

[2]浩歌.以大学文化建设丰富内涵发展 [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9.

(责任编辑:朱 岚)

G641

A

1001-7836(2010)09-0025-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10

2010-04-20

徐薇 (1979-),女,浙江台州人,研究实习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院校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