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

2010-08-15占才成张丽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占才成,张丽芳

(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天津300204)

论《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

占才成,张丽芳

(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天津300204)

川端康成的成名及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川端高明创作技法成功运用的典范。以《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从背景设置、自然描写、肖像刻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结局设定等方面入手,可见《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和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特色。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创作技法

引言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用“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来评价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技法,其高明的创作技法可见一斑。当然,这种高超的创作技巧绝不是只出现在其诺贝尔获奖作品中,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川端康成就已经在探索并磨炼着他独特、高明的创作技法,而作为川端康成的成名及其代表作的《伊豆的舞女》,无疑是其创作技法灵活运用的成功典范。研究川端文学的创作技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学和文化,探寻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我们借鉴学习,了解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特色。本文以《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从背景设置、自然描写、肖像刻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结局设定等方面入手,提出拙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巧妙的背景设置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一幕舞台剧,那么小说的时空设置就是它不可或缺的舞台背景。川端康成也许只是无意地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深秋的伊豆半岛,但这一设置让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文学大家的敏锐眼光。“一派秋色”给小说这段若即若离、似有还无的恋情增添了几分哀愁,而景色怡人、素有“风景画廊”之称的伊豆半岛,又给这次美丽的邂逅以诗化般的画境。倘若这次邂逅发生在酷暑的东京,也许就会少一份莫名的哀愁,也少了一份无邪的天真。“有些事情,只有在特定的背景地才可能发生并具有艺术的意味。在一定的条件下,离开某种特定的背景地,不仅事情不能发生,难以推动故事情节,而且绝无艺术意味可言。”[1]正是有了深秋伊豆半岛这一绝妙背景地的设置,才让《伊豆的舞女》的一段经典的恋情,在浪漫美好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而巧妙的背景设置却远非这些,再比如大雨的设置,比如旅行的设置。雨中追赶艺人的一幕也应该是小说的神来之笔,它犹如《雪国》中开篇“暮雪景”中对车窗上叶子形象的描述一般,一开始便将读者引入朦胧唯美的境界。而将故事设置在“旅行”这一大的背景下,也预示着浪漫的故事开端和悲剧的感情结局。

毋庸置疑,“深秋、伊豆半岛、大雨、旅行”等,这些小说中的关键词,给《伊豆的舞女》这部深受读者喜爱的“青春物语”设置了最好的背景。而这一背景的渲染与烘托,也给小说人物提供了展示其性格的可能性平台。

二、简练、特色凸显的自然描写与人物刻画

(一)自然描写

注重自然描写是川端康成一贯的创作风格,《伊豆的舞女》中自然的描写也成为这一名作的一大亮点。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们迅猛地横扫过来。”[2]“这段清雅平淡却韵味浓郁的文字,作为川端文学中的名句,在日本广为传颂。‘横扫过来’的雨不仅表现了主人公‘我’追寻舞女时的急切心情,而且似乎是在鼓舞和推动‘我’去见舞女。”[3]雨“白亮亮地”笼罩树林,用骤雨的视觉效果来描写雨势,而非用听觉(诸如:“哗啦啦”等)效果来描写,更清新脱俗,凸显其创作特色,给人以新鲜感觉。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山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应接不暇。”[2]毋庸赘言,几组简洁明了,句式整齐,特色凸显的短语,将天城岭的景色尽收笔底。《伊豆的舞女》状景之处也为数不少,但处处惜墨如金,只寥寥数语,不仅将美景尽现眼前,而且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遐想。“雨停了,月亮出来了。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秋空分外澄清,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这条乡间小径,铺满了落叶,壁峭路滑,崎岖难行。”[2]读罢这些,仿佛身临其境,这恐怕就是川端康成小说写景的魅力所在。

(二)肖像刻画

《伊豆的舞女》的肖像刻画如同它的自然描写一般简练、特色凸显。从小说主人公“我”和舞女出场时的肖像描写,我们可见其人物刻画的高超技巧。

“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翠花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2]这两段虽是对不同性别的人物进行的肖像刻画,但都有其共同的巧妙之处。首先,重点突出头饰与发型的描写。川端没有直接对人物的面部各部位形状进行刻画,而是找出典型突出之处加以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过《伊豆的舞女》的人大概都记得主人公“我”的学生制帽和舞女古雅而奇特的大发髻吧?学生制帽不但点明了“我”的身份,而且暗喻了我的单纯善良,而舞女古雅、奇特的大发髻,也顿时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优雅、温柔,富有日本传统古典美的少女形象。其次,这两段描写都不约而同地交代了人物的年龄。《伊豆的舞女》中大多数人物刻画是从其年龄开始的。比如在介绍舞女一行的其他艺人时,用了“四十出头的妇女,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汉子”[2]。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为后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初遇舞女时,“我”以为她“约莫十七岁光景”,以致“我”甚至对她动了邪念——“今晚就让那位舞女到我的房间里来吧”,然而当后文舞女从浴场赤身裸体跑出来时,我方才知道她还是个孩子,这与先前“我”推测的年龄相悖,也让“我”先前的邪念顿时得到了净化,“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四十岁的妇女与二十五六岁的汉子,这些人物的年龄也暗示了他们各自的生活阅历,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得好,往往可以由表及里,把人物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内心活动透露出来。”[4]也许正是因为有四十年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四十岁的妇女才会对“我”与舞女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不看好,而“不应允”舞女与“我”一起看电影。与四十岁的妇女相比,二十五六岁的汉子荣吉却不但没有那么固执地阻止“我”与舞女去看电影,反倒插话说:“算了,让他带她一个人去不好吗?”

这些肖像刻画不但特色凸显,而且简练精辟。倘若事无巨细地描写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和衣着等,不但显得拖沓冗长,而且难以抓住人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川端也许正是深谙这一点才没有在肖像描写上过多着墨,但人物的特色却跃然纸上,可以说《伊豆的舞女》的人物刻画是川端灵活高超驾驭语言能力的体现。

三、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

(一)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可谓是《伊豆的舞女》的精妙之处,它将少男少女朦朦胧胧的初恋情愫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也因此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被誉为经典的“青春物语”。追赶艺人时的焦灼,雨中听鼓时的担心,看到舞女跑出浴场时的喜悦与兴奋……这些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在人的心里击起阵阵涟漪,久久未能平静。

天城岭的茶馆里,舞女一行整装待发时,“我再也坐不住了。不过,只是内心纷乱如麻,却没有勇气站起来。我心想:虽说他们长期旅行走惯了路,但毕竟是女人,就是让他们先走一二公里,我跑步也能赶上。我身在炉旁,心里却是焦灼万分。”[2]想与舞女同行,却又不敢起身相随,起程还是留下,让我难以抉择,这种犹豫不决恰好反映了我想与舞女同行的急切心情。而再一次赶上艺人时,我又“不好突然放慢脚步”,于是“佯装冷漠的样子,赶过了他们。”“我”的矛盾、羞涩的心理写得生动、逼真,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对舞女朦胧暧昧的爱慕之情。

在汤野的旅馆中听舞女的鼓声是《伊豆的舞女》精彩的心理描写之一。当“我”听到暴雨声中“隐约”传来舞女演出的鼓声时,因为担心舞女被人玷污,而通过听鼓声来确定舞女的安全。黑夜中女人刺耳的尖叫声“像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而“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这种对舞女的担心、忐忑不安之情通过心理描述溢于字里行间。“作者在这里充分运用夜雨、鼓声来烘托‘我’的内心感情变化,使‘我’尽情地从内心深处发出咏叹,表示了‘我’对舞女的关注之深沉,对舞女的爱之真切。”[5]

舞女跑出浴场的一段历来备受好评。当“我”看到舞女从昏暗的浴场跑出来时,“仿佛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2]这段精彩的心理独白细致入微地披露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使读者直接感知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理,而且展示了“我”的灵魂净化历程,也反映了舞女的美丽、清纯。小说几次写到“我”与舞女面对面的种种慌乱不安的情形,这种慌乱的情形,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描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青年男女朦胧爱恋的心跳。川端康成通过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饱满灵动,无形之中,仿佛唤起了读者埋藏于记忆深处的初恋情结,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二)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来塑造并展示人物思想的描写方法,是最能充分、有力地展示人物思想的一种创作技法。川端康成巧妙地运用动作描写将小说中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触之可及。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一旁。”“我就近跟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我依然没有言语。”[2]在这两段里,作者用“让”、“翻”、“推”几个动作,来表现舞女初见“我”时,对“我”的一种好意,而这种好意,也充分体现了舞女的善良与纯真,或许也包含了对“我”的些许好感。“我”慌张地掏出香烟,可以看出“我”与期待相见的舞女相对而坐时的紧张心情。

在汤野的小客店里,舞女为“我”端茶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2]“颤抖的手”与“就势”放茶的动作,从细微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青年男子时的羞涩柔媚,而这种羞涩柔媚,在文中也多次通过巧妙的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下面这段:“舞女就躺在我脚跟前的那个卧铺上,她满脸绯红,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她有点目眩似的,翻了翻身,依旧用手遮住了脸面,滑出被窝,坐到走廊上来。”[2]这里“滑出被窝”的“滑”字用得很传神。不小心被人看到自己的睡相,舞女羞涩难堪,抑或为了遮羞,抑或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注意,于是轻轻“滑出”,然后“坐到走廊上来”。舞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活灵动,呼之欲出。

随着“我”与舞女的几天相处,舞女对“我”也有了朦胧的感情。在去下田的路上,“舞女独自撩起衣服下摆,急匆匆地跟上了我。她走在我的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2]朦胧的感情让舞女跟着我,而少女特有的矜持,又让她与“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当我们爬到山巅时,“她(舞女)似乎要掸掉自己脚上的尘土,却冷不防地蹲在我跟前,替我抖裙裤下摆。我连忙后退。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撩起的衣服下摆放下……”[2]舞女为我掸去尘土的一系列细心的动作,既是舞女温柔体贴的表现,也是对“我”丝丝恋情的最好印证。这种印证在“我”和荣吉边赶路边议论路边的矮竹正好做手杖时,再一次表现出来。听了我们的谈话,“舞女跑着赶上,拿了一根比自己身材还长的粗竹子。”[2]舞女把它给“我”做手杖,当“我”和荣吉说用粗竹子做手杖不好时,“舞女折回堆放矮竹的地方以后,又跑了过来。”两次“跑”的动作,只是为了给“我”拿一根适合做手杖的竹子,且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来回跑动,对我的关切之情,不言而喻。

四、缺憾的结局设定

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固然能让人心情得到一时的愉悦,但缺憾的结局却更能扣人心弦,让人回味久远。“人们大都钟情和偏爱喜剧性契机和理性化结局的作品,但事实上,结尾令人遗憾的文学作品,比结尾圆满的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回想。”[6]圆满是一种美,缺憾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美。也许不能完全说《伊豆的舞女》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至少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缺憾。“我”与舞女的感情犹如昙花一现,匆匆结束,而离别时,本以为会像其他感情戏一样依依不舍、互诉衷肠,可舞女只是一言不发、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这场离别直至最后,舞女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有点头、摇头而已,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好的文学是一种心灵的诗性,一种沉寂的钟声。离别的难言心态,理不清的线,剪不断的情,线有尽时情无终。在舞女冷淡平漠的表面,蕴涵着一种眷恋,一种炽烈的情怀和一抹淡淡的离别的哀愁。“无声”的离别,倍添了小说的悲凉与哀愁,留下难以言表的缺憾,而这种缺憾美才更加震撼人心,让人体会到青春的美丽与忧郁,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缺憾美的结局设定留下的余韵更加回味无穷,这正是川端的匠心独运之处。

结语

“《伊豆的舞女》精心铺设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既让我们体会到主人公和十四岁的江湖艺人熏子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作品中暗含的几分人世的悲哀和出自孤儿心态的同情,也让我们看到作者所追求的唯美主义风格。”[7]《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不仅体现在巧妙的背景和结局设定上,而且还体现在高超的自然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上。当然,川端并不是将这些创作技法孤立地运用,而是将其有效结合,比如:自然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结合,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以此来烘托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使之更加生动逼真。那么,这些创作技法又是如何具体在《伊豆的舞女》中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的,这也是我们探讨《伊豆的舞女》创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1]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周阅.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的结晶——读《伊豆的舞女》[J].中学生阅读,2006,(11).

[4]林文和.文学鉴赏导读[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5]叶渭渠.创造美的抒情世界——评《伊豆的舞女》[J].日本研究,1985,(1).

[6]李德纯.读川端康成《伊豆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2).

[7]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On the Creative Skills of The Lzu Dancer

ZHAN Cai-cheng,ZHANG Li-fang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

The lzu Dancer is Yasunari Kawabata's first famous,and representative work,which displays his brilliant and gifted creative skills.This paper focuses on its setting,description of nature,appearances,psychology,actions,and ending arrangement,thereby analyzing its features of creative skills.

Yasunari Kawabata;The Izu Dancer;creative skills

I313.074

A

1001-7836(2010)02-0118-03

(责任编辑:朱 岚)

2009-11-25

占才成(1982-),男,湖北黄冈人,2009级日本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文学研究;张丽芳(1983-),女,湖北阳新人,2009级日语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我的伊豆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腐文大佬”竟是纯情女生:孟浪淘金致青春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透过《伊豆的舞女》体味川端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