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0-08-15马磊
马 磊
(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河南 洛阳 471023)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这位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泰斗”用他一生中最集中也是最深刻的一个教育学观点为我们完美地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涵义,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倡导实行已有20余年,整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间也不乏有一些争议与困惑,但是事实证明素质教育关系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未来,也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作者就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提出以下拙见。
一、加强德育教育,坚定素质教育方向
关于德育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在新时期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原理教育,积极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定期开展社会科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通过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道德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他们的传统美德、审美、情操、社会公德,道德思维、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此外,针对现今学生亲情观念冷漠的通病,在学生中开展“亲情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父爱母爱之深,亲情友情之浓,社会关爱无处不在,只有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爱,才能使他们得到健康成长。
二、加强基础教育,夯实素质教育根基
传统观念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现今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不应再像应试教育那样注重基础教育,而是要将教育重点放在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上面,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动摇了教育内容的基石,最终导致了其他方面教育也不能很好地实施。成功的素质教育应该在基础教育不动摇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得以协调发展,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基础知识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讲授学习策略,提高自学能力
1919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策略的讲授,或是集中开展有关于学习策略的讲座,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更好地完成对知识和信息的识记、理解、加工,并且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计划、评价、调整等能力的培养。此外,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无不影响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素质教育常做常新。
四、敢于怀疑质问,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抹杀学生的创造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只有在怀疑和质问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他们对答错问题的恐惧,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专门课程,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五、多种能力全面发展,造就优秀人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学生各方面能力不但没有提高,人们反而惊慌的看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字打的比写得好,更谈不上书法”,“宁可网聊一天,也不愿与父母朋友聊天谈心”,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交际恐惧症。高分低能、不能独立适应社会的学生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抓基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阅读能力、听说写作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组织协调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健全合格的人才。
六、锻炼健康体魄,提高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时下我们的学生中出现了许多“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也多了许多的“小药罐”,家长的过分溺爱,不良的生活习惯,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的体质出现大幅下滑,孱弱的体质不仅不能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谈不上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日常的体质锻炼,不要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要在课堂以外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达标、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特长小组或者是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来增强他们的体质。当然,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而其中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把握他们内心的动向,找到问题的根结,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灵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到阳光的沐浴。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着力于培养完整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健康体魄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渗透于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地位重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不同,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与总结。
[1]俞群.家教羊皮卷(八)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J].家庭教育,2006,(9).
[2]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教育学报,1997,(10).
[3]张敏吉.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